手机支付是否在某些方面防止了假币的进一步泛滥?

已邀请:

bloodbath - 史诗级神经病患者、蠢癌晚期、想变胖的瘦子、对一切政治问题么有热情、擅长提供无价值答案

推荐来自: Joey 连归易 秋风暖暖 张沇 亦可喜 风木羽林 浮生未半 自由人更多 »

利益相关:银行工作人员,没有具体的统计信息很难回答包括手机支付在内的移动支付是否遏制了假币流通的环境。在这,我需要把这个问题拆分成几个小问题,这样一来更加有利于整体理解移动支付(我会把这个范畴扩展到电子支付,在我看来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环境的扩展)在防假币和反假币方面功能,照例没有什么相关论文引用的干货。
首先,在交易中,货币清算是一种结算方式,包括手机支付在内的移动支付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实物货币结算的交易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从手机支付开始的,而是电子结算后已经开始,手机支付是结算方式电子化的一个子集,与其他的电子交易手段相比而言,手机支付与移动支付是交易场景和方式的一个扩展,在对实物货币结算的场景替代性而言,出于安全性考虑,手机支付的替代绝对量是处于一个比较小的水平(手机支付限额控制是银行的普遍做法,比起非实物货币的电子汇款等绝对额占电子结算总金额的比重非常小),从这方面而言,电子支付挤压了实物结算的总量(原来需要实物结算的交易电子化后交易仍然存在),电子支付会对假币本身依赖的实物货币交易场景形成替代,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在总量上减少实物货币的流动量(我要强调的是实物货币)。
第二,假币的流通场景,假币流通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A、制造假币的成本收益比;B、假币在流通过程中被识破的概率;C、假币流通地区内对假币制造流通的惩罚力度。C点牵扯到具体的法律方面,我本人也不了解,先行放开。A和B形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假币流通张力,就是假币的面额越大(成本收益比),人们对于收到假币这样一件事会越多关注,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收到100面额的人民币时会仔细辨别是否为假币,随着面额的减小,你对实物货币是否为真这件事的关注度越小,很少有人会关注自己手里的1块钱是不是假币这件事,然而,制作大面额假币也有出于成本的考量,普遍来说,大面额钞票会有更加难以仿制的防伪措施以及更多的防伪工序,假币制造的成本也会随之上升。与电子支付相关的层面就是电子支付应用场景,比如说假币一般是经过:环节a  大量的制造假币—环节b  批发式售卖—环节 c进入货币流通环节—环节 d  在小额支付中实现假币的转手—环节e  在大额支付中夹杂一定量的假币(比如说我给某人支付10W货款,实物货币,在整墩的100里面放几张假币,很多人基本不怎么数的)实现假币转手,环节d和环节e是流程上的并列关系,假币流通多存在于环节d中,而电子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形成主流支付方式的时候,假币的流动场景也被电子支付所替代,所以在这方面而言,答案也是肯定的。
第三,假币的流通人群,假币的流通从概率的角度而言,正如@连归易 所言,是与对假币的鉴别能力呈现正相关的,而移动支付替代实物支付后人们对假币实际接触是减少的,对应的是假币鉴别能力的降低,但是具体到假币的泛滥(泛滥的更具体含义是指假币在交易中的出现率,这个出现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假币总量的变化程度,二是交易中的假币流动频率),从理论上而言,假币会增多,但具体要看移动支付对于实物货币交易的替代率,这种替代率在假币流通的总量上应该是呈现一种分断函数式的常数序列,因为假币的流动频率的影响因子是比较大的。这样一来,情况说不定相反,假币就更多的倾向于在实物交易比较多的人群中出现,具体就是假币会更容易的在中老年人群中出现,因为他们对于移动支付的接受度比较低,而移动支付交易占比较高的年轻人群中反倒不容易出现假币泛滥的情况,我在此说的容易是指假币在所有货币交易中出现的频率。
第四,假币流通的地区,在此我对地区的分类并不是以地理位置划分,而是以经济发展程度划分,与我们前面说的第三点一样,假币会更多的出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移动支付普及率会比经济发达地区低,所以说假币会更容易出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因为经济总量的缘故,假币出现的绝对值上面应该是经济发达地区要高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
综上,我认为,电子支付对于实物货币支付的替代率从整体上降低了假币流通的幅度,这主要的原因是电子支付从根本上减少了实物货币支付的场景,所以假币很少有机会出现在交易中。但是假币能不能绝迹,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从生产环节而言假币生产者一直是有动力生产假币的,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物货币支付场景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法替代的,比如说你可以去超市买菜时使用电子支付手段,但去菜市场用微信支付之类的话目前来看比较遥远,这与电子支付的配套设施普及率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只要实物支付的客观环境存在,那么假币就会一直存在。
————————————————————————————分割线————————————————————————
去年人行推出了冠字号码查询,不知道目前进度如何,假如是在金融系统内全面铺开的话假币会少很多,因为实物货币投放一般是通过金融系统实现的,冠字号形成了钞票的排他性,简单说就是一张货币只有一个冠字号,冠字号在金融系统通过时应该是被记录的,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冠字号在同一时间出现(或者说在一定时间内超过其能跨越的空间距离极限),那么必定可以确认后出现的那个为假(前面出现的已经在金融系统中形成了流通链),这对金融机构来说比较有用,具体影响会慢慢扩散到我们的具体生活中,就是不知道冠字号的一些功能是否为全币值。
最后,假币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说这么多其实都比较空洞,每年的3月都有官方的金融知识宣传月(记忆中应该是3月18?忘掉了),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也都会开展普及相关的金融知识的户外活动,对辨别假币有兴趣的可以去活动现场现场学习,还有很多的一些防范电信诈骗等相关知识,比较有用,花不多的时间就可以防范很多金融诈骗以及假币鉴别知识,另外,自己拿到大额面值货币的时候多锻炼手感,摸多了假币一般上手就能发现的,^_^~~~
 

连归易 - 电气学渣 爱好政史地的工科青年 十年书虫

推荐来自: bsky1

简单的叙述一下我的观点,欢迎讨论。
首先,我的观点是手机支付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或者说减少了假币在用手机支付的人中的传播。但却防止了假币在所有人群的泛滥。
广大仍处在不能用手机支付之中的广大地区和群众,事情也在发生变化,
一般的小商贩和个体户对假币有极强的辨别能力,他们很少收假币。那些制造出来的假币极少流通到他们手里,那么那些假币到了那里了呢?
只能是那些对假币辨别力差一些的普通群众手中。

随着手机支付在大城市的广泛应用,能在大城市流通的假币越来越少,而假币总额并不会显著减少(造假币的总是会把他们的生产力发挥到极限,毕竟利润率太高太高),
所以没有手机支付的交易场所会慢慢的假币出现增多,以前这些地方假币相对较少的时候,人们对假币的警惕性和辨别力都是相对较差的,当假币逐渐增多,有了切肤之痛,人们的警惕性和辨别力都会大大提升,假币就会无所遁形。没有人收了,大家都能看出来了,这时候假币就难以流通,更别提泛滥了。
于是总体上防止了假币的泛滥。

中间有一段时间,假币会在这些不能手机支付的地方空前泛滥。政策上老是说什么改革的阵痛期,这大概就是支付方式变化和杜绝假币所要付出的阵痛吧,手机支付就相当于止痛片,,,

开个脑洞,当以后不论什么交易都能通过手机支付等电子转账方式进行时,哪里还有什么假币呢。
造假币的都混不下去了,,,

韩术 -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推荐来自:

在一二线城市等兴起移动支付的大城市,可以缓解。但影响不大。因为大城市里还有不少进城了务工的打工者,他们不一定能识别钞票,不一定掌握移动支付。
在三四线小城市,乡镇村这些地区,问题依然存在。
所以为了防止假钞国家发行2015新版百元货币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