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欢老师的《凤凰于飞》在创作上是否有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

听起来非常震憾,只有短短不到3分钟,而且没有明显的副歌。
想请业内朋友指点一下这首歌的创作特点。
附上链接 《凤凰于飞》
已邀请:

Eidosper - 一粒尘埃/码农/作曲,公众号一埃居(ID:eidosperhome)正在筹建中,欢迎关注。华科论道群342531142

推荐来自: 氪星人 张沇 Joey alex 亦可喜

感谢@Joey 邀请。
 
这首曲子首先从旋律上来说,可以确定是五声调式,曲中运用了中国曲目中的“旋宫犯调”的手法进行创作。
具体和西方和声学的用法有什么区别我确实不清楚,不过确实是不太一样的东西。
 
简单来说,西方和声学的核心思路是TSDT的架构功能,在这种体系下功能性可以被归结为TSD三种(主、下属、属)。到后期有所演变,但核心思路基本上延续,或者是“破坏”——即故意模糊掉这种功能性。
 
中国传统乐理有些不同,大体上我暂时的理解,不一定对,就是有五种功能性——宫商角徵羽——和西方和声学有所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五个音之间可能地位相对相等一些——西方的SD都是为了衬托(确定)T而存在的,但似乎中国乐理中并不是这种逻辑关系。至于是什么关系,才疏学浅,无力回答。
 
这种区别体现在一些音的倾向性——比如一个音是否属于调性外音是否需要处理,显然七声音阶下有两个音在五声音阶下会被视为“不稳定”,至少是“音阶外”的,通常意味着要处理。这也构成了其中旋律构造不同的很大原因。
 
在这首曲子里,主要是伴奏部分,显然无法避免西方和声学的影响——似乎中国乐理中没有“和弦”这个概念,不过对和弦的应用方式应当是中国乐理的拓展——这个过程有点像是数学中把一个公式从实数域拓展到复数域,公式没有变化,法则略有添加。这种用法是比较接近于把“单音”替换成“和弦”,用法还是有些依照中国乐理的用法。
 
一套理论本身就可以支撑一个审美体系,在这个体系下何为“美”何为“丑”换到另一个体系下未必成立。本作中有些地方确实在西方和声中属于不太常见的进行——确实也可以强行分析,但是估计分析出来也难以找到规律——有点类似于地心说分析行星运行,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有些审美可能是文化性的——也可能这种审美和汉字、书法、国画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是在西化的浪潮中汉字国画还在,音乐几乎绝迹。题主觉得震撼,可能是源于这种“文化背景”中一些藕断丝连的审美。
 
欢迎拍砖。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