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关于欧·亨利的小说公式,以及《贤人的礼物》有感
中午了,吃过午饭,撑得,写点东西:
其一:
读欧·亨利的小说,开始的时候,就像很多人所说的一样,会惊奇于其出人意料的结局。
不过,看多了,也就发现,不过如此。甚至,当读一篇欧·亨利作品的时候,在已经知道作者的前提,将文章看个大半,便已可以预先猜到其结局——往往都是很具有公式化的意料之外,而公式化一旦形成,就没有了最开始的新异。所以,总感觉,欧的作品,看看也就得了。
其二:
《贤人的礼物》可以说是欧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长发妻子减掉长发,给丈夫买了表链;丈夫卖掉怀表,给妻子买了木梳。
除了所谓意料之外的公式套用就转换为意料之中的结局外,令人感觉有趣的,是故事情节。生活拮据的两口子,却依然要为对方购买颇为昂贵的礼物,还是很为面子上的问题纠结,而这种纠结却偏偏是发生在家庭内部,感觉,让人有点酸酸的,不舒服。
当然,这也可能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另一种体现。
想一想,如果这种状况发生在中国,故事就不会如此纠结了。
同样的两个人,生活拮据,丈夫有块很酷的怀表,妻子有一头漂亮长发。年三十快到了,家里没钱,包不起饺子。于是,丈夫卖了怀表,买了肉馅(或面粉),妻子卖掉了一头长发,买了面粉(或肉馅),于是家里一起包了一顿饺子,过了年。
当然,如上的故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两个人都买了肉馅或者是面粉。不过,这也不是问题:都买了面粉,家里可以贴大饼;都买了肉馅,家里可以汆丸子。当然,这还要是商家不肯调换的前提,如果商家答应调换,又是皆大欢喜。
死要面子不好,弱弱的感觉,死要面子的风俗,也不好。
(以上,转自本人在某网站的日志)
其一:
读欧·亨利的小说,开始的时候,就像很多人所说的一样,会惊奇于其出人意料的结局。
不过,看多了,也就发现,不过如此。甚至,当读一篇欧·亨利作品的时候,在已经知道作者的前提,将文章看个大半,便已可以预先猜到其结局——往往都是很具有公式化的意料之外,而公式化一旦形成,就没有了最开始的新异。所以,总感觉,欧的作品,看看也就得了。
其二:
《贤人的礼物》可以说是欧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长发妻子减掉长发,给丈夫买了表链;丈夫卖掉怀表,给妻子买了木梳。
除了所谓意料之外的公式套用就转换为意料之中的结局外,令人感觉有趣的,是故事情节。生活拮据的两口子,却依然要为对方购买颇为昂贵的礼物,还是很为面子上的问题纠结,而这种纠结却偏偏是发生在家庭内部,感觉,让人有点酸酸的,不舒服。
当然,这也可能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另一种体现。
想一想,如果这种状况发生在中国,故事就不会如此纠结了。
同样的两个人,生活拮据,丈夫有块很酷的怀表,妻子有一头漂亮长发。年三十快到了,家里没钱,包不起饺子。于是,丈夫卖了怀表,买了肉馅(或面粉),妻子卖掉了一头长发,买了面粉(或肉馅),于是家里一起包了一顿饺子,过了年。
当然,如上的故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两个人都买了肉馅或者是面粉。不过,这也不是问题:都买了面粉,家里可以贴大饼;都买了肉馅,家里可以汆丸子。当然,这还要是商家不肯调换的前提,如果商家答应调换,又是皆大欢喜。
死要面子不好,弱弱的感觉,死要面子的风俗,也不好。
(以上,转自本人在某网站的日志)
1 个评论
学会了一个新字:汆(音cuān,烹调方法,把食物放在开水里稍微一煮)
亭哥,我是不是很无聊!
关于小说风格,我觉得跟看美剧差不多,紧张的很情节,看多了发现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化解方法都差不多。所以慢慢都不爱看了。所以不断突破自己的作家可能更值得人尊重!
亭哥,我是不是很无聊!
关于小说风格,我觉得跟看美剧差不多,紧张的很情节,看多了发现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化解方法都差不多。所以慢慢都不爱看了。所以不断突破自己的作家可能更值得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