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思维&人生选择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选择文理科,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选择人生伴侣,选择生活方式,选择上班或创业……
 
可我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不是那样的选择?你做出的每一个取舍,背后都是有原因的,至少是你自己自以为是的原因,虽然未必正确,甚至常常是模糊混乱的。
 
大概自有人类以来,人就有寻求解释的本能冲动。而因果关系确是真实存在的。吃了东西,就会解决我们感觉饥饿的问题。虽然我们不需要知道,到底是食物、还是某种元素让我们有饱腹感。
 
就像有些原因并不是真正的、本质的原因,甚至可能存在谬误,但如果没有因果关系这个从人的角度出发的框架,人就真的只能陷进不可知论了,一切秩序无从谈起。
 
诚然,在有人类之前,这个世界就已经存在和演化很久了。我们承认这种先天存在,同时也要承认这种演化都是有次序、有步骤的——也就是前一环是后一环的原因。这是知识和思维的来源。否则,就无从谈起“人为自然立法”。
 
人类孜孜不倦地寻求那个最终极的真相,要以此来一统知识的王国。这个“一统”的终极思维,本质上就是全局思维——是最根本的原因。时髦的说法就是,底层思维,第一性原理。这些思维,本质上也可以统一起来。后面我们会说到。
 
科学家们发现宇宙中只有最基本的4种“力”——我们大千世界里的各种力,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这4种“力”中。然后,又猜想有一个最初的起源——只有一种力,就是这一种力分裂出4种“力”。
 
那找到终极答案有什么用呢?可以用它来解释一切现象。就像一棵大树,有限知识的我们,只能得出“树枝”是“花”的原因,而更多知识的人却可以得出“根”才是“花”的原因。具有底层思维、全局思维的科学家,却知道如何改造这棵树,让它按照人的意愿来生长。
 
美剧《豪斯医生》里,豪斯医生是那个专门处理疑难杂症的人。每每在其他医生束手无策的时候,他才如救世主一般地出现。人体原理、医学原理、药学原理,明明白白地写在教科书里,那些训练有素的医生都懂,可为什么还会有豪斯医生这样的存在?或者说,豪斯医生与其他医生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他医生对那些原理烂熟于心,非常清楚什么症状对应什么治疗方案,而豪斯却能不拘常规、灵活地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案。而这些,是由身体表征背后的复杂性引起的——即:引发症状的原因不是简单、直接、常规的。尤其在多种症状并发的时候,到底是哪一种原因,才是那个最终最根本的原因?
 
普通的医生,只知道每一种症状对应什么治疗方案,而这个方案可能会加重另一个症状。说人体很复杂,背后的原因难以探测,是不是有点玄了?桥水基金的瑞·达利欧在他探讨人生抉择的《原则》这本书里,说到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
 
他感觉身体不舒服而去看医生。一个医生说,可能是脑瘤。而另一个医生说,没什么大问题。可以想见,达利欧所看的医生,应该都是专业素养挺高的医生,但他们出现了分歧。达利欧就把3个医生约在一起,专门讨论他的病情,他在旁边听。结果,通过医生们的讨论,他自己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是大还是小,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
 
在这场讨论里,达利欧有一个优势——这是医生们所没有的。那就是,他非常清楚自己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他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这一点,是医生很难了解的。而引发症状的原因,可能就在这背后不起眼的一次生活经历里。
 
这就是那个《众病之王》、《医学的真相》的作者悉达多·穆克吉,所强调的——拥有学识并不代表临床智慧,医生要深入病患的生活去了解背后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敏锐的直觉比单一的检查更重要。单一的检查只是提供了一些基础数据,而如何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才是最根本的。
 
而在这种分析过程中,直觉最重要。直觉,不是瞎猜,恰恰相反,它是对各种现象了然于胸之后的洞察。这里的关键基础是——了然,即清楚和熟悉背后的各种原因,什么情况会导致什么结果,然后才能洞察到那个最根本的原因。
 
这也是当代物理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早期物理学,是先发现了一种现象,然后再去寻找背后的规律,再然后找出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但当物理学发展到现代科技力所不及的阶段后,理论物理学家就根据当前的现状,猜测还可能有什么现象——只有存在这种现象,才能引发当前这种现象。最近的半个多世纪,已经好几次证实了物理学家们的一些猜想。
 
豪斯医生不受固有医学思维的限制,他总是能抽离出来,站在一个更大更宏观的生活全局上,去考虑问题的原因,所以常常能有不一样的洞察性发现。尤其在多种相互矛盾的症状并发时,他常常能通过实地调研、反复论证,来找到那个最终的、唯一的原因。
 
很多互联网公司掌握了很多数据,而靠谱的数据分析才能让这些数据有价值。我们有时也会发现,一些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很偏颇。这自然是由于背后的思维偏颇所导致的。而挖掘数据价值,也成了一些岗位的价值所在。
 
而阅历的价值,就在于能训练出人们的情境化思维,可以让人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更高更普遍的层面上来审视更低更底层的原因。然后,在那些原理、规则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地使用它们。但,阅历需要时间,而我们的人生又是短暂的。有些人生,过去了也就再不能回头。
 
未经太多世事的年轻人,最多的就是——迷茫。当然,也有很多年轻人感觉目标明确,并不迷茫。但还有一种可能是——为了抵抗和消除迷茫,而刻意给自己设定的目标。许多年过去后,才发现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有问题的,是存在偏颇的。
 
前不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发布了一项历经7年的研究结果——20多岁的人群中乐观情绪最低。这是分析26岁到71岁的墨西哥裔美国人的数据而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对的,甚至很可能是普适的。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朋友说感觉身边的90后很丧,每天玩到深夜,但却不知道要干什么、想干什么。当然,并不是所有的90后都这样,而很多80后甚至70后也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猜想,年轻人这样,最大的可能就是迷茫——不知道人生方向该往何处走,然后就不知道想干什么、该干什么;而三四十岁的人这样,有着更复杂的原因——在经历一些尝试后,感觉人生困缚在某种境地中、一眼望到尽头的更深层的迷茫。而归根结底,就是走一步看一步、没有全局思维。我见到很多中年人就是这样,然后就只能选择一个兴趣爱好作为自己心理状态的锚,来填补和平衡自己的人生。
 
加州大学的研究还有一个结论是——人们在三四十岁时,乐观情绪稳步上升。最大的可能就是,在经历了一些世事之后,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对未来的走向与选择更加笃定——他们知道了如何取舍。
 
我们都知道,下棋至少要看三步。比如围棋,它的终极目标就是——比对方占更多的地盘,你就赢了。占地盘才是目标,杀子只是手段。如果你心里面始终存有“占更多地盘”这个目标,你自然就会时刻去计算怎么才能最大限度地占地盘,而不是盘算着如何去杀掉对方某一块棋,你自然也就知道如何平衡在哪里落子、哪块棋可以放弃等等。在这之后,才可以谈具体的战术和计算。
 
人生亦如是。当我们不了解世界与人生,认识和理解自己不充分,我们就不知道该如何做出取舍。这需要我们了解世界、了解人、了解自己。这很难,常常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人生选择也就常常面临不知如何取舍的困境,很矛盾。人们常常看到,自己和领导的想法不一样。更多的情况是,领导看到的东西,领导眼里的目标,和你不同。理解了他的目标,你就能理解他的行为。而理解,是需要全局思维的。
 
如果你对世界、对人生、对自己有一个全局性的理解,你就很容易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拒绝或参加哪些社交,应该在乎什么,应该放弃什么,知道自己缺少什么、需要训练什么,也知道自己在手机网络上可以找到什么,而自动屏蔽那些无关的信息噪音。全局思维,是人生战略之所在,人生选择之所系。
 
走向理解自己人生的这个过程,当然并不平顺,更不是一蹴而就。但是,你不去做,这个过程就只能拖后,等待生活给你被动的理解。而这,常常是带有很多曲折和遗憾的。最好的开始,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然后,才能挣脱“走一步看一步”的束缚。
 
蒙田说:“我们的责任,不是创作书本,而是制作人格;我们要赢得的,不是战役和疆土,而是行为的秩序与安宁。我们伟大而荣耀的杰作,是一种合宜的生活方式。”
 
愿你有一个笃定而充实的人生。这是幸福的来源。

2 个评论

阅读了好几遍所想到的,选择的前提是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目的,且达到这个目的的信息不足以完全确定决策,所以需要科学的决策方法。这里讲的全局思维很重要,但还不太明白全局思维是什么,可否理解为,整合思维,通识思维?
是的。通识,然后整合。有时候,我们不太明白一些事情的底层来源,只是根据表面现象和自己的情绪来做决策做选择。如果很多事等到我们有足够阅历了、能够真正理解了,最好的时间窗口也早已经过去了。但是,这个世界里的事情,真的是可以从一开始就能理解的。如果不去尽早地学着从根本上理解它们,包括理解自己,人生就真的会遇到很多麻烦。如果能真正理解了,人生目标也就清晰了,人就知道如何去做选择与取舍了,也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因为选择的错误而过度自责,也会知道如何担起自己选择的后果,人生自然也就笃定而充实。或者说,过一个“经过考察的人生”。如果真正考察的话,会发现,即便在那些非常专业的领域里,也存在很多盲点。甚至有时候,越专业,盲点越坚固。而这些盲点,正是一个个机遇之所在,更多的时候也是突破具体人生困境的着力点。总之,越早通识越好,然后根据自己具体的情况来进行整合。

前几天,巴菲特在年度大会上说,人要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内行事。大概就是俗话说的“有多大饭量就吃几碗饭”。但这里隐含了一个前提——我们首先得清楚自己的能力圈才行。没有通识,不真正理解世界和社会运行的逻辑,不真正认识和理解自己,很难做到完全清楚自己的能力圈。厉害的牛人,莫不是在对全局通识之后把握全局,然后找到一个点进行突破的。没有全局通识思维的选择,只能说是“碰运气”,谈不上选择和取舍。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