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绝大多数人 —— 更正中医黑 之 中药
三、中成药是方剂组合,不是单纯的药物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举过一个例子,即治疗急性腹泻,大夫用了庆大霉素、氯化钾、氨基酸、葡萄糖,那么,“庆大霉素、氯化钾、氨基酸、葡萄糖”的“大规模RCT试验”(或者叫“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实验什么的,存在吗?大夫给我进行了“非法用药”的治疗?
中药其实也是一样。抓一副药,现场熬制,是方剂,抓一副药,加工成可以直接冲水的颗粒,其本质,也是方剂,和“庆大霉素、氯化钾、氨基酸、葡萄糖”是一样的。当然,如果对药品的区分,仅仅靠包装,即“包”到一起的,就是新药品,那么,我只能说,这是外行。强制要求中医中成药进行什么“大规模RCT试验”,就是典型的外行指手画脚。而即使是这种“指手画脚”,中医也是可以实现的至于为什么现状,有人明确说“没有”实现的,我们来继续讨论:
四、“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在中医中应该怎么用
先列举一个场景,比如,要对青霉素进行“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选取1000名实验对象,其中,300名是高血压、300名是白内障、300是骨折、最后100是智障,最终,能够达到药效的,会有多少呢?
可能会有很多读者,看到如上例子中,我选取的用例会觉得好笑,其实在对中药进行选取的时候,这种“好笑”的情景,是时常发生的。
比如针对感冒,发烧、流鼻涕、咳嗽,在西方现代医学中,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疾病——“上呼吸道感染”。而在中医中,依照不同的情况,可能会进行进一步的区分,至少,感冒在中医中,是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针对不同情况,治疗方案、用药,有着原则的不同。以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的情况,治疗风热感冒,如果用例选取不当,仅仅找来感冒的患者,那么,从概率角度,至少一半的测试对象无法通过。而如果是考虑到脏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个概率会更小。即,“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样本的选择,应当尊重中医学科的原则。否则,就会发生类似笔者在前面为青霉素选取的测试集合的情况。
那么,现在面对的问题就出现了。负责选取对象的人员,有这个能力吗?
中医治疗的过程中,因为人与人内脏实际情况存在不同,同一种西方现代医学病情,在中医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这就要求,对中医实行“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样本选取,不能仅仅依靠现代西方理论,至少,要对对象进行望闻问切,获取中医认可的相同案例吧。如此,望闻问切结论相同,找出两个,可能都需要几百个病人……
结果,就是网友提到的“复方丹参滴丸的美国FDAIII期临床试验结果”,试问,美国的组织,能过做到对中医研究对象的样本进行正确选择?西方的月亮没有圆到这种地步吧?
=== 2017年8月14日 关于“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的补充 ===
因为中医对疾病与治疗理论的自洽,验证实验,也应当对其进行尊重。
中医实际治疗过程中,因为人的个体不同,病情变化不同,在治疗过程中,实际药方是经常会发生变化的。以风湿为例,笔者几位中医朋友,都提出过分阶段治疗的方案,基本包括“调养脾胃”、“调养气血”、“舒活经络”、“治骨痛”几个步骤,而这里,尚未包括巩固治疗。在每个阶段,中医所关注的指标不同。而在这个情况下,要对中医进行“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实验,应当尊重中医每个阶段治疗的理论(预期结果),不能仅仅依照西方医学“治病疗效”的观点进行套用。
五、中药成分含量、毒性、制药的问题。
这个就是中医学科的“实用主义”。
比如说,当年学习的时候,有同学试图尝试过完全依照宏观世界的运动规则,重新定义经典力学场景中的三大定律。应该说,从微观构成宏观等角度,这种行为,是存在理论依据的,然而,该行为的最终结果,是产生了一打最后连他自己都看不懂的草稿纸。
笔者举这个例子,是说明,在宏观世界中研究动力学,经典力学完全够用了,不需要进行过于深入的本质研究,也不能因为微观世界的情况,就否定宏观世界经典力学的学科科学。
同样,中医制药也是如此。
中药成分含量低。的确如此,高纯度的植物碱、动物组织胺什么的,人体能够承受量及其有限,现代的做法,的提纯,然后加入淀粉、糊精进行稀释。先提纯再稀释的方法,对保证纯度在工艺上有帮助,但相对的,对于治病救人的医学实用本质,意义并不是很大。毕竟,很多植物,和产生青霉素的菌类不同,直接使用菌圃可能会导致中毒,然而,直接使用植物,通常不会(除非直接大量吃马钱子等,这属于个例,不在此讨论)。
对于毒素,这一点,其实,所有的医药,都有这个问题。比如,前阶段,笔者看新闻,提到了西方国家发明了“大粪胶囊”,胶囊中包裹的,是健康人的新鲜粪便。这种胶囊直接提供给过量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内共生菌严重不足的病人,并且,还在招募志愿者提供健康新鲜的粪便……
中医面对这种情况的做法,是在药物中添加附注成分,用中药自己的理论,就是“君臣佐使”原则,药物成分中,有负责治病的,有负责将药效引导到病变器官系统的,有负责促进治病要付发挥效果的,有负责缓解主要药物成分的副作用的。
如果单独看某些中成药,会有很多毒副作用。合格的中医药剂师,配置中药的过程中,就是要通过方剂的配合,发挥出相关药物的治疗属性,并解决或尽可能降低其中毒素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至于制药,熬出来一碗汤,就能够解决问题,而这碗药汤的配方,可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绝对的不同,那么,谁会费劲的将各种可能性尽可能的穷举,来满足概率很低的配置呢?
就笔者接触到的很多中医人士,一般情况,中医是轻易不开中成药的,因为药效有限,毕竟中医中,不同人的疾病有着绝对不同的医治方案。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举过一个例子,即治疗急性腹泻,大夫用了庆大霉素、氯化钾、氨基酸、葡萄糖,那么,“庆大霉素、氯化钾、氨基酸、葡萄糖”的“大规模RCT试验”(或者叫“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实验什么的,存在吗?大夫给我进行了“非法用药”的治疗?
中药其实也是一样。抓一副药,现场熬制,是方剂,抓一副药,加工成可以直接冲水的颗粒,其本质,也是方剂,和“庆大霉素、氯化钾、氨基酸、葡萄糖”是一样的。当然,如果对药品的区分,仅仅靠包装,即“包”到一起的,就是新药品,那么,我只能说,这是外行。强制要求中医中成药进行什么“大规模RCT试验”,就是典型的外行指手画脚。而即使是这种“指手画脚”,中医也是可以实现的至于为什么现状,有人明确说“没有”实现的,我们来继续讨论:
四、“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在中医中应该怎么用
先列举一个场景,比如,要对青霉素进行“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选取1000名实验对象,其中,300名是高血压、300名是白内障、300是骨折、最后100是智障,最终,能够达到药效的,会有多少呢?
可能会有很多读者,看到如上例子中,我选取的用例会觉得好笑,其实在对中药进行选取的时候,这种“好笑”的情景,是时常发生的。
比如针对感冒,发烧、流鼻涕、咳嗽,在西方现代医学中,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疾病——“上呼吸道感染”。而在中医中,依照不同的情况,可能会进行进一步的区分,至少,感冒在中医中,是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针对不同情况,治疗方案、用药,有着原则的不同。以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的情况,治疗风热感冒,如果用例选取不当,仅仅找来感冒的患者,那么,从概率角度,至少一半的测试对象无法通过。而如果是考虑到脏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个概率会更小。即,“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样本的选择,应当尊重中医学科的原则。否则,就会发生类似笔者在前面为青霉素选取的测试集合的情况。
那么,现在面对的问题就出现了。负责选取对象的人员,有这个能力吗?
中医治疗的过程中,因为人与人内脏实际情况存在不同,同一种西方现代医学病情,在中医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这就要求,对中医实行“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样本选取,不能仅仅依靠现代西方理论,至少,要对对象进行望闻问切,获取中医认可的相同案例吧。如此,望闻问切结论相同,找出两个,可能都需要几百个病人……
结果,就是网友提到的“复方丹参滴丸的美国FDAIII期临床试验结果”,试问,美国的组织,能过做到对中医研究对象的样本进行正确选择?西方的月亮没有圆到这种地步吧?
=== 2017年8月14日 关于“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的补充 ===
因为中医对疾病与治疗理论的自洽,验证实验,也应当对其进行尊重。
中医实际治疗过程中,因为人的个体不同,病情变化不同,在治疗过程中,实际药方是经常会发生变化的。以风湿为例,笔者几位中医朋友,都提出过分阶段治疗的方案,基本包括“调养脾胃”、“调养气血”、“舒活经络”、“治骨痛”几个步骤,而这里,尚未包括巩固治疗。在每个阶段,中医所关注的指标不同。而在这个情况下,要对中医进行“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实验,应当尊重中医每个阶段治疗的理论(预期结果),不能仅仅依照西方医学“治病疗效”的观点进行套用。
五、中药成分含量、毒性、制药的问题。
这个就是中医学科的“实用主义”。
比如说,当年学习的时候,有同学试图尝试过完全依照宏观世界的运动规则,重新定义经典力学场景中的三大定律。应该说,从微观构成宏观等角度,这种行为,是存在理论依据的,然而,该行为的最终结果,是产生了一打最后连他自己都看不懂的草稿纸。
笔者举这个例子,是说明,在宏观世界中研究动力学,经典力学完全够用了,不需要进行过于深入的本质研究,也不能因为微观世界的情况,就否定宏观世界经典力学的学科科学。
同样,中医制药也是如此。
中药成分含量低。的确如此,高纯度的植物碱、动物组织胺什么的,人体能够承受量及其有限,现代的做法,的提纯,然后加入淀粉、糊精进行稀释。先提纯再稀释的方法,对保证纯度在工艺上有帮助,但相对的,对于治病救人的医学实用本质,意义并不是很大。毕竟,很多植物,和产生青霉素的菌类不同,直接使用菌圃可能会导致中毒,然而,直接使用植物,通常不会(除非直接大量吃马钱子等,这属于个例,不在此讨论)。
对于毒素,这一点,其实,所有的医药,都有这个问题。比如,前阶段,笔者看新闻,提到了西方国家发明了“大粪胶囊”,胶囊中包裹的,是健康人的新鲜粪便。这种胶囊直接提供给过量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内共生菌严重不足的病人,并且,还在招募志愿者提供健康新鲜的粪便……
中医面对这种情况的做法,是在药物中添加附注成分,用中药自己的理论,就是“君臣佐使”原则,药物成分中,有负责治病的,有负责将药效引导到病变器官系统的,有负责促进治病要付发挥效果的,有负责缓解主要药物成分的副作用的。
如果单独看某些中成药,会有很多毒副作用。合格的中医药剂师,配置中药的过程中,就是要通过方剂的配合,发挥出相关药物的治疗属性,并解决或尽可能降低其中毒素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至于制药,熬出来一碗汤,就能够解决问题,而这碗药汤的配方,可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绝对的不同,那么,谁会费劲的将各种可能性尽可能的穷举,来满足概率很低的配置呢?
就笔者接触到的很多中医人士,一般情况,中医是轻易不开中成药的,因为药效有限,毕竟中医中,不同人的疾病有着绝对不同的医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