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医黑和中医粉会有如此大分歧?

其实我有点希望看到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之间的联动
已邀请:
我觉得这涉及世界观,即“如何使你相信一件事”的问题。
中医黑十有八九是无神论,相信逻辑的力量,因为要叫他们相信一件事,得有证据,有数据,实验做了一次不行还得可重复。但让他们相信一件事也很容易,只要达到了他们对“客观证据”的要求,他们一般也能愉快地接受事实。毕竟量子力学那种反直觉的东西他们也能接受。
中医粉更相信经验而非逻辑,更多述诸感情认识,比如“我认识一个人吃中医就好了”、“没中医的话中国人都死绝了”。他们觉得个案的成功已经可以说明问题,而无需大样本统计。更多的时候,他们喜欢把医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治愈率有多少不重要,重要是的“五行思想”“辩证与统一”。和宗教很像,所有的讨论都是在“你得相信他的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但和宗教一样好玩的是,如果某一点和科学相同或相似,他们就把这点作为中医正确的评点。但和科学不同或违背的点,则用“中医和科学不是一个体系”来表明科学不能用来评价中医。
不信中医的人,可以总结出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你甚至可以发在论道:为什么现在出现了科学迷信?
他们不信,他们认为任何事情都必须用科学的那套假设和证明让人信服。
我倒是真好奇,它们感冒的时候吃不吃中医处方提取的药片,比如黄连片。
它们会不会抵制王老吉这种号称可以防止上火的浓浓中药味的饮料。
 
信中医的中医粉,也是迷信,它们过分相信中医,
我倒是很好奇他们怎么治疗病毒性疾病,是不是坚持把脉和熬中药。
这种粉甚至还有点装逼的气息,这种感觉就跟学计算机的同学,一副骄傲的样子和你说,
知道么,中国古代就出现了计算机的思想,我们领先了欧洲几百年呢。
 
任何全黑和全粉,其实都是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
可怜的人,黑看到一个字都不爽,粉看到一个字都感情泛滥。

若风 - 崇尚公平,平等,民主,自由。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基督徒。支持全球化和多元化。 不是游戏主播若风。所有言论都只是一家之言,权当笑话看看就好,千万别较真。

推荐来自: shunin 浮生未半 琵琶行 眺望天下 山人 路人蝙 三岁 目目老师更多 »

“黑”“粉”本一家,选择性眼瞎。

眺望天下 - 见了便做,做了便吃了,饱了消化食,等着下次再了; 味生于嚼,嚼生于美味,佳肴乐无穷,遇到以后再嚼。

推荐来自: Joey 动感超人 程潇瑜 上官大人 山人 Victorzhang 不断之剑 李德辰更多 »

对同一件事物,有着狂热的爱的人,和有着没有理性的憎恶的人,势必会有分歧。
这个观点是正常的,正如同回答这个问题的网友@若风 提到的一样“‘黑’‘粉’本一家,选择性眼瞎。”这个观点,我个人是十分认同的。
 
对于造成这个分歧的对象事物,即中医,我个人对其是积极肯定的。但理性的讲,这个积极肯定,并没有到“盲从”的地步。
中医本身也是一门学术。从学术本身角度讲,都势必要经历一个学术研究人员的认识发展过程。在其过程中,存在偏差、失误甚至灾难,只要学术本身的大方向正确,过程中的一切问题,都是应当被宽恕的。
 
可能,很多“黑”也意识到了这点,其攻击的对象,便转向了中医的基础理论,例如“五行”,例如“阴阳”。
这里,个人十分遗憾的说,从“调查与发言权”的角度讲,这种“黑”人士,调查的过于片面,发言过于武断了。
 
“五行”等学说,与其说是中医的理论根基,不如说是一种加深学术研究人员(尤其是初学者)形象记忆的一个简单比喻意向。即,将人体内脏的相互技能关系,用朴素哲学中的“五行”进行比喻。而不是应为“五行”本身的存在,就要刻意的将人体内脏机能套搬五行关系理论。
最有利的证明,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金水相生法”,相关的概念,中医本科教材阐述的十分到位。单纯从五行角度讲,金生水,那么,对应的人体内脏,就应当是肺(对应金)来滋养肾(对应水)。而事实上,金水相生理论,是滋养肾阴,以养肺阴,将其“还原”到五行理论,就成了“水生金”,这在单纯的五行理论,是荒谬的,是“逆天”的。
中医的理论,借用了“五行”“阴阳”等朴素哲学,但并没有盲从,而是采用了“择其善者而从之”的科学方法,这点是积极可取的。
而仅仅因为中医使用了朴素哲学作为形象比喻,就对其进行抨击,这是对一门自己无知的学术的不尊重,是对自己言论的不尊重。
 
另一个中医为人诟病的地方,是中药的选材。
很多“黑”翻出了《本草纲目》,罗列了一个可以进行黑的名单。其实,《本草纲目》其本身,也是中医学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不是可供学者世代朝拜的“圣经”。当然,这种说法并不是对《本草纲目》的全盘否定。比如,牛顿先生的三大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是宏观运动的科学圣经,我们不能因为其在微观世界中存在偏差就将其否定。重要也是如此。《本草纲目》中存在的荒谬,在《国家药典》中,已经被删除。即使是《药典》,历代学者,也在反复的修正。人们对科学的研究和认识,积累下的典籍著作,是随着人们认识本身,而愈发科学化的。
利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科学,而否定此刻正在发展中的对科学的认识,是无礼的。
就比如说,西医也曾经存在过严重的偏差,比如输血,比如在贵族中诞生的早期刨宫产,其对人类的造成的灾难,不亚于位于同发展时段的中医。
 
而在多说中药本身,西医采用了提纯的方法,很多方法,中医也在使用,比如,通过煎煮,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到药汁中,比如,通过植物半透膜获取人类甾体类激素,比如,通过反复晾晒萃取,获取人类性激素。
同时,在传统方法,已经获得了极有效(投入、产出、效果辩证得到的最终结果),甚至说高效的同时,现代中医也开始引进了西医的药物提纯方法,这是更为难得可贵的。
 
再有,就是中医相对于西医的科学体系。
几乎所有的西药,都有严格的毒理病理等实验,这些,相对来讲,中医尚为匮乏。
但是,这种匮乏,不是中医不具有这种精神,而是演技对象的复杂性。
坦白的将,现代中医,对于中药材的研究,在传统的中医研究同时,也在采用西医的方法,对其(甚至进行微观粒子层面)进行分析。
然而,中医想理论,相对西医,是更为整体化的,无论是从对象人,还是方法药材,都是有着强大的关联关系,而中医使用的药材,加之随机组合的可能性,其数量级上,远大于现阶段的西医,这客观上给中医的研究造成了很大阻碍。但中医研究人员本身,没有因为阻碍的存在而放弃研究。这点,其实“黑”是最为无理的。
 
甚至,我们可以说,中医对人的整体辩证思维方法,是远远先进于现代西医的。
比如诊断,西医通过采取标本,通过观察血液中各种成分的相对比例,通过仪器对人体内脏造影,来对人体病症进行论断。而中医,是通过对人体病症的外部综合表征来进行判断。两者无分高下。现代中医,可能还在沿用“切脉”等传统的诊治方法,这并不影响中医判断病症的准确性。
而对疾病的处理,中医极少使用“切除”等极端治疗方案。对简单的病症,会考虑各个脏器之间的相互关联。这种辩证统一的治疗方案,西医很少使用。甚至,从西医本身角度讲,通过采取标本、图像造影达到对人体机能的综合判断,然后通过西医广谱药物进行统一辩证治疗,这种方案,会成指数级增加西医的医疗成本,而体现到患者本身,不光是积聚增加的医疗费用,同时是必要增加患者诊治过程中的痛苦。
 
当然,同一个事物(人类疾病),产生的两种不同分析方向,进而产生的不同学科(中医、西医),对任何一方夸大的赞美和对另一方全盘否定式的攻击,都是无理无礼的。
 
相对中医,西医也有着西医的优势,比如“切除”方法对肿瘤的治疗(可惜中医失传了)等。
 
毕竟,中医西医,研究对象,都是医学,从这个角度,两者是应该相互借鉴的:
对中医,继续强化中医药物提纯、药物病理毒理进一步研究、诊断过程(切脉、观舌等)仪器化、诊断过程图像保存理念……
对西医,明确广谱药物与针对性药物的不同适用性、建立简单易操作的辩证诊治方案、药物组合过程中,药物相互影响以及对人体的组合影响的研究……
 
毕竟,从“山下和山顶”的角度看待,中医西医仅仅是研究方案不同而已,其研究的终极目标,是统一的。
 
盲目的,尤其是站在外界,以浅薄的直观认识的有限理论基础,进行的评价,都是无知的,而这种情况的批评,更为无理无礼。
这是另一种角度的回答,观点来自梁漱溟的《东方学术概观》、《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等。


其实这个问题内含的东西很多。中医是有疗效,这个毫无疑问,但是为什么和西医相比,有这么的不自信?这是一。
中医的渊源在哪?即他来自哪,根据那一套理论体系出来的?这是二。
中医这一点背后有没有别的深藏的文化含义,人生态度在里面,为什么中医发展了这么多年,我们所依据的还是古人的那一套东西,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究的。这是三。
西医是源自哪,而他又是如何来的,为什么我们以前没有发展出这类科学。这是四。


中医源于道家,道家者起自摄生养生之学。中医的理论既其治疗方法、一切措施,无不本于道家对于生命生活的体认。中医与西医对照,恰是彼则向外察物,不免局限于机械观,昧于人身病理与天地变化治息息相关系;而此则向内多所会悟,留意天地四时阴阳变化,深入唯物辩证之理。                                                               《东方学术概观》


                                                                                      

而这背后又隐藏着深层次的东西。中国古人那么聪明,自秦解体汉立以来的两千多年,为什么我们没有发展出西医,换句话说,西医是科学,你们肯定不会反对,那背后的意思就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科学??这也是清末民初陈独秀先生所倡导的两个先生之一,而这个问题的拷问至今日都不失去其意义。

事实上是,中国自秦以前就有天才体悟到了人的理性,心思作用的可贵,及后来孔子的集大成,周孔教化引领我们走上了不同于西方人的路线。中国人的思想是安分、知足、寡欲、摄生,而绝没有提倡要求物质享乐;却亦没有印度的禁欲思想。
 


所有人类的生活大约不出三个路径样法:(一)向前要求,遇到问题对于前面去下手,这种下手的结果就是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西方化是以意欲向前为要求为根本精神的。
(二)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就在这种境地上求自己的满足,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
(三)走这条路向的,遇到问题他就想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但是最违背生活的本性,而这也造就了印度宗教文化之盛。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西方以希腊文明基督教引领他们走上了第一条路向,灿烂的物质文明源于对于环境要求改造的结果。而征服自然是借于科学才做到的。而相比我们自己,始终未走出玄学的怪圈。


西方文明成就于科学之上,而我们则为艺术式的成就。
不仅仅是医学,我们的农业,制造工程,靠的是工匠心心传授的“手艺”。中国说是有医学,其实还是手艺。中医的高手,运才施巧的地方都在开单用药上,十个医生有十样不同的药方,并且可以十分悬殊。因为所治的病同样能治的药,都是没有客观的凭准的。究竟病是什么?“病灶”在那里?并不定要考定,只凭主观的病情观测罢了!这种全然蔑视客观准程规矩,而主要崇尚天才的,这便是艺术的精神。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所贵的是祖传秘方,叹的是今不如古。
而我们的思想道理多是为着应用而发,不谈应用的纯粹知识,简直没有。这只是术,算不得学。凡事中国的学问大半是术非学,或者学术不分。秉持艺术的精神求学问,意味着学固然是不会有,术也同着不发达。因为术都是从学产生出来的。既无学术可以准据,所以遇到问题只好取决自己那一时现与心上的见解罢了。
再就知识本身而言,同一个病,中医说是中风,西医说是闹出血。为什么如此相左?西医是解剖开脑袋得到病灶所在而后说的,他的方法来历,在于检察实践,中医中风伤寒之说,因从外观望着像是如此(存疑,医学朋友出来解释下),更多偏向的是猜测与直观。从古来讲的玄学总多是这样,这种猜测直观的方法,暂定为玄学的方法。与检察实验的科学方法作对比。
玄学总是不变更现状的看法,囫囵着看,整个着看,就那那个东西当那个东西看;科学总是变更现状的看法,试换个样子来看,解析了看,不那那个东西当那个东西看,简单地说,就是不拿人当整个人,不可分的人看,是由别的东西—血肉筋骨所成的种种器官—组合而来。这也就是中医不要去求病灶,因他是认为整个的人病人。西医要去求病灶,因他是认合这人的某器官某部分病了。
我们遇事总喜欢拿阴阳消长五行生克来说,医家对于病理药性的说明,尤其是这样,又是玄学的味道。与西方相比,除了论理的缺乏外,我们“非论理的精神”太发达了。非论理的精神是玄学的精神,中国历来讲学说理更偏于要到神乎其神,诡秘不可以理论,才算能事。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而这也间接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现今反智现象的盛行。


玄学讲的是一而变化,变化而一的本体,所用的是有所指而无实定的观念。中医学中的名辞、思想中的观念、概念,本来同西方是全然两个样子的。西医说血就是循环的血,说气就是呼吸的气,不疑不惑。中医说的血不是血,说的气不是气,他都是别有所指。所指的非复具体的东西,乃是某种意义的现象,而且不能给界说的。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以上是中西医所基于、秉持的不同态度。而这也应该是中医被许多人诟病的地方。那中医难道就没有意义了么??

这下你们可能要问了,这和前面所说的三大路向看上去关系不大啊?
中医源于道家,那道家倒是是什么?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我们在物质文明不发达的情况下径直走向了人的生命的本身。可以说,西方所走第一条路向秉持的是向外用力的态度,而我们先人在体悟理性的可贵后,引领我们转而向内用力的态度,向内用力的态度就是求自身的生命认知。
(这里的理性以一个例子简单说明,我们算术,所运用的思维工具可称之为理智,他是无情感的,而算错,我们心所含的愧疚之情就是理性,孔子说的仁,反省自躬所求的就是这个,而周孔教化留给我们的是不怎么热衷宗教的人生态度)
 


儒家道家同于人类生命有所体认,同在自家生命上用功夫,但趋向各异。儒家为学本于人心,趋向在此心之开朗以达于人生实践之自主、自如。道家为学所重在人身,趋向在此身之灵而造乎其运用自如之境。                      
简单地来说,我们平时神内饮食消化、血液循环,等等一切无时不在运行中,各有司其事者,称之为自主神经。特征在机械化,彷佛亡失自觉。道家功夫一言蔽之,即通过大脑恢复其自觉性能是已。能自觉,便能自主自如。
这需要我们转移其向外驰骛之心而默默体认自身生理之运行,于随顺之中有逆溯之意,自觉性能便得发展,转暗弱而为明。
中医针灸疗法所依据之根本全在道家学术中。质言之,此盖古道家出其对于身内气血往复周流路径之认识而应用于医治疾病之一种手法。经络脉路是修道家功夫者通过大脑启发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自觉性能而认识出来的,在西方科学家之所为生理解剖中却寻之不见。经络学,简单来说来自反观内照,这自然不同于西医所求的方法。                                                                 《东方学术概观》


                                                                                  
................................................................................................
道家之学自有真价值,中医也自有真价值。
只是中医的理论解释真是的比较操蛋。。。

Azir量子力学 - 论道管理员在解封前两小时看申诉,呵呵,已退,除特殊情况不会再上

推荐来自: WangMT Joker 李大伟 Joey 李德辰 佛狸更多 »

这个的问题在于对于一个没有数据支持的替代医学,所有的事例只存在于逻辑谬误中的“诸诉神迹”,我们是否应该相信。
中医粉的答案是相信,因为他们无法分清什么才能证明有效。
而中医黑不相信,则是因为我们知道各种神迹不能算作中医有效的证据。

Yon同学 - 一介书生。

推荐来自: Joey

注:我所述内容的主体是"中医黑、粉",不是中、西医。

二者的分歧在于对医疗理论体系的认知。
医疗领域知识信息源问题。信息来源多为低端的良莠不齐的道听途说或商业媒体。个人建议多多参考医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基础医学专业课程的教科书,其中一些医学领域基本定义要掌握清楚。否则没有资格探讨中医西医理论体系的优劣。
因为信息匮乏片面,所以讨论对象是错误的对象,或者是不准确不够区分明确的对象,论据也不够准确。拘泥于一些不存在的假设问题。其讨论层次相当于北京出租车司机的时政水平。
个人建议,不要认真,这跟老司机讨论中、日两国未来"必定"一战的导火索在哪差不多。

要知道,中西医疗界高层次学术学者之间是和谐的,友好互通的。而不是网上这些鸡飞狗跳的你死我活。其他的也就那些非医疗领域的路人偶尔蹭个热点罢了。比如生物、制药、计算机、互联网之类。尤其是互联网自由职业者个人感觉最为活跃。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