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杂谈】随手记(1)--从理性说起
这是一次微信聊天群讨论的内容,欢迎大家指教。
先把结论放前面,后面附上聊天的内容(稍作改动)。
总结:
1. 理性并不会带来心理奔溃。盲目追求“理性”,思维中掺杂着理性和非理性,让自己陷于思维困境才是大多数问题出现的原因。
2. 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承认并接受自己的不足有时候是理性思维中很困难的部分。但这部分却很重要,否则很容易导致走向极端,让自己痛苦甚至绝望。
3. 理性思维是为了改善生活。如果你在追求理性思考的过程中带给自己的更多的痛苦,那么要及时停下来,反思总结,走出困境,不要越陷越深。
4. 关于广告,广告的规范很重要。广告本身没有好坏之说,取决于内容。
5. 对功利主义要保持一种审慎的状态,个人的情感是有价值的,虽然很难衡量,但绝不应该忽视。
6. 理性追求的是理,不是利。
引发讨论的初始观点:人有时太理性了,或者过于理性的人,可能早晚会有跨越一个心理危机的阶段。
我的回应:
理性并不会带来心理奔溃。恰恰相反,是理性程度不够才容易导致问题。掺杂着理性和非理性,让自己陷于思维困境才是大多数问题出现的原因。
问题:怎么样才算理性程度够了?
我的回应:
不要强求自己在能力范围外的问题得出“理性”的结论。比如说我的思维能力只到一个程度,超出这个难度的思考是我无法完成的,我就不应该强迫自己在那些自己难以理解的领域进行“理性思维”。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承认并接受自己的不足有时候恰恰是理性思维中最难实现的部分。因为,我们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我们很多时候的确是无能为力的,这是很现实的事情,也是理性思维的结果。
以前,有个朋友跟我讨论过一个浙大学生的遗书。我觉得那位浙大学生身上发生的事就是个悲剧,他希望通过“理性思维”去总结人生的意义,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意义。事实上,他遗漏了一个可能性是,自己的能力所限而无法总结出生命的意义。
问:然后自杀了?
我的回复:嗯,我仔细看过他的遗书,因为他确信活着没有意义,所以没了活下去的动力。其实,他很可怜。他试图找别人给他答案的时候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然后,自己思考也难以突破的时候去结束了生命。根据他的行为可以判断出,其实他很努力在找活下去的意义,只不过,他不那么幸运,没有人给他有意义的帮助,他没能支撑到自己找到答案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友人:人的思维,有时在某个关口,确实很难突过。如果没有其他的因素影响,如果大脑一下子独自闯进了某个通道,如果再加上孤独,很难走出来。
我:所以,对自己包容很重要
友人:他遗书中,有没有写他活着的目标是什么
我:没有,到最后,他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了。其实,我觉得他最后是很绝望的。
友人:有些修行人也是这样,到某个时候万念俱灰,就是想死,然后自杀。
我:嗯,所以我会认为这是有了一些方向的偏差
友人:是的,肯定是偏差,但当事人在当时确是很难受的。
我:我相信不管修行也好,思考探索也罢,都应该是为了改善生活。所以,一旦发现有了轻生的念头,要立刻停下来,反思自己,不要一头扎进去。
友人二:有一天我做梦,梦见自己坐飞机,飞机上出事要撞海,我没有恐惧,觉得活着也够累的
我:我能体会这样子的情况,我身边就出现过轻生的人。
友人:这可以当成一个标准:如果有轻生念头,那一定是自己哪个地方想得不对;可以放一放,先去享受一下生活。
友人二:很多事情不是他们不理性,而是理性导向一种莫名奇妙的价值观。那个理性是基因里面的本能告诉我们大脑的。
我: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做的所有事应该是让自己活得更好,这才是真正的理性。理性应该是追求合理,而不是冷血或者功利的代名词。很多人喜欢用理性包装自己的冷酷无情和势利,就跟情商被大众玩坏了一样,我个人认为大众对理性有了认知上的偏差。
友人二:生存就是生存,只要满足自己的吃喝住行,就够了,生活却有自己能定义的地方,消费主义是造成我们恐惧的一个因素。
我:嗯,先满足生存再追求生活。(消费主义)说白了是拜金主义,很多人希望通过物质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不说完全无效,但是过于依赖后患无穷。
友人二:你怎么看待广告?还有个词,大众传媒。
我:在规范的情况下,我是支持的。但是很多人把广告玩成了诈骗,那就是很麻烦的事了。这个规范需要政府监管,广告发布人自律和普通大众监督多管齐下,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监管。因为,广告本身是为了传递信息的,是没有坏处也没有好处的。但是如果传递的信息是好的,广告就有正面价值。如果传递的信息是百度的高尚价值观,那么就完蛋了。
友人:广告会鼓动人的非理性。
友人二:我是能意识到大众传媒对人的潜移默化,很恐怖.但是很多人却不行,认为大家都做的事情,自己也要做,例如买车(逐渐要求买豪车),买房,买中产阶级的象征物(没有营养价值的燕窝等来说明自己到了某个阶层),实际上,这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源动力,很多人是没有能力去完成,就一开始梦想(通过电视,知乎等宣传,弄得自己非这样不可,多少文青做背包客没有准备)。我通常是站在外面,也向往着里面,就像活在围城的城墙上。
我:其实,人就是有感情的,不要过度拔高所谓的“理性”。
举个例子,我买一台手机,有两个选择。其实手机是完全一样的,只存在一个差别,一个打了很多广告(A),另外一个没打广告(B),A贵500元。如果我选择A,很多人会觉得不理性,但是如果我买这个手机就是为了送人的,品牌形象很重要呢?或者是,如果我觉得五百块钱是小事,我更看重的是可靠程度呢?(在广告可信的程度下,A的品质我比较了解,B的我不了解)所以,很多人觉得理性就是利益最大化,这个利益往往是没考虑个人情感在里面的。然而,个人情感的价值是存在的。
因此,我觉得大家对功利主义应该保持一种审慎的状态。我认为功利主义是很现实的,操作性很强的一个选择,但必须考虑到它的局限性。
友人二:我目前想做的事情是,把需要理性思考的东西扔给电脑,自己按内心去行动
我:这是一个选择,但是电脑的处理能力很依赖于个人的操作水平,对一些人在某些情况适用,但很多时候是无效的。
友人二:所以才想去做。我没有理想,只要信条----提高效率。
我:嗯,凡事不要过于执着。理想也好,信条也罢,不断摸索,持续进步就很好了。
友人三:情商的原意是什么?
我:情绪智商。
情商,即情绪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EQ),1995 年由西方科学家首次提出,释义为:人类认知、调节、控制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是人们处理冲突矛盾、人际关系、决策等均需要的一种平衡心态以及同情 共感的魅力.其包含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友人三:那玩坏的意思是,大众理解的有偏差吗?
我:是的。他们只关注了人际关系管理能力中的社交技巧,而且是中国特色的。一个人不拍马屁都可能会被别人说成情商低。
先把结论放前面,后面附上聊天的内容(稍作改动)。
总结:
1. 理性并不会带来心理奔溃。盲目追求“理性”,思维中掺杂着理性和非理性,让自己陷于思维困境才是大多数问题出现的原因。
2. 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承认并接受自己的不足有时候是理性思维中很困难的部分。但这部分却很重要,否则很容易导致走向极端,让自己痛苦甚至绝望。
3. 理性思维是为了改善生活。如果你在追求理性思考的过程中带给自己的更多的痛苦,那么要及时停下来,反思总结,走出困境,不要越陷越深。
4. 关于广告,广告的规范很重要。广告本身没有好坏之说,取决于内容。
5. 对功利主义要保持一种审慎的状态,个人的情感是有价值的,虽然很难衡量,但绝不应该忽视。
6. 理性追求的是理,不是利。
引发讨论的初始观点:人有时太理性了,或者过于理性的人,可能早晚会有跨越一个心理危机的阶段。
我的回应:
理性并不会带来心理奔溃。恰恰相反,是理性程度不够才容易导致问题。掺杂着理性和非理性,让自己陷于思维困境才是大多数问题出现的原因。
问题:怎么样才算理性程度够了?
我的回应:
不要强求自己在能力范围外的问题得出“理性”的结论。比如说我的思维能力只到一个程度,超出这个难度的思考是我无法完成的,我就不应该强迫自己在那些自己难以理解的领域进行“理性思维”。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承认并接受自己的不足有时候恰恰是理性思维中最难实现的部分。因为,我们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我们很多时候的确是无能为力的,这是很现实的事情,也是理性思维的结果。
以前,有个朋友跟我讨论过一个浙大学生的遗书。我觉得那位浙大学生身上发生的事就是个悲剧,他希望通过“理性思维”去总结人生的意义,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意义。事实上,他遗漏了一个可能性是,自己的能力所限而无法总结出生命的意义。
问:然后自杀了?
我的回复:嗯,我仔细看过他的遗书,因为他确信活着没有意义,所以没了活下去的动力。其实,他很可怜。他试图找别人给他答案的时候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然后,自己思考也难以突破的时候去结束了生命。根据他的行为可以判断出,其实他很努力在找活下去的意义,只不过,他不那么幸运,没有人给他有意义的帮助,他没能支撑到自己找到答案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友人:人的思维,有时在某个关口,确实很难突过。如果没有其他的因素影响,如果大脑一下子独自闯进了某个通道,如果再加上孤独,很难走出来。
我:所以,对自己包容很重要
友人:他遗书中,有没有写他活着的目标是什么
我:没有,到最后,他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了。其实,我觉得他最后是很绝望的。
友人:有些修行人也是这样,到某个时候万念俱灰,就是想死,然后自杀。
我:嗯,所以我会认为这是有了一些方向的偏差
友人:是的,肯定是偏差,但当事人在当时确是很难受的。
我:我相信不管修行也好,思考探索也罢,都应该是为了改善生活。所以,一旦发现有了轻生的念头,要立刻停下来,反思自己,不要一头扎进去。
友人二:有一天我做梦,梦见自己坐飞机,飞机上出事要撞海,我没有恐惧,觉得活着也够累的
我:我能体会这样子的情况,我身边就出现过轻生的人。
友人:这可以当成一个标准:如果有轻生念头,那一定是自己哪个地方想得不对;可以放一放,先去享受一下生活。
友人二:很多事情不是他们不理性,而是理性导向一种莫名奇妙的价值观。那个理性是基因里面的本能告诉我们大脑的。
我: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做的所有事应该是让自己活得更好,这才是真正的理性。理性应该是追求合理,而不是冷血或者功利的代名词。很多人喜欢用理性包装自己的冷酷无情和势利,就跟情商被大众玩坏了一样,我个人认为大众对理性有了认知上的偏差。
友人二:生存就是生存,只要满足自己的吃喝住行,就够了,生活却有自己能定义的地方,消费主义是造成我们恐惧的一个因素。
我:嗯,先满足生存再追求生活。(消费主义)说白了是拜金主义,很多人希望通过物质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不说完全无效,但是过于依赖后患无穷。
友人二:你怎么看待广告?还有个词,大众传媒。
我:在规范的情况下,我是支持的。但是很多人把广告玩成了诈骗,那就是很麻烦的事了。这个规范需要政府监管,广告发布人自律和普通大众监督多管齐下,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监管。因为,广告本身是为了传递信息的,是没有坏处也没有好处的。但是如果传递的信息是好的,广告就有正面价值。如果传递的信息是百度的高尚价值观,那么就完蛋了。
友人:广告会鼓动人的非理性。
友人二:我是能意识到大众传媒对人的潜移默化,很恐怖.但是很多人却不行,认为大家都做的事情,自己也要做,例如买车(逐渐要求买豪车),买房,买中产阶级的象征物(没有营养价值的燕窝等来说明自己到了某个阶层),实际上,这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源动力,很多人是没有能力去完成,就一开始梦想(通过电视,知乎等宣传,弄得自己非这样不可,多少文青做背包客没有准备)。我通常是站在外面,也向往着里面,就像活在围城的城墙上。
我:其实,人就是有感情的,不要过度拔高所谓的“理性”。
举个例子,我买一台手机,有两个选择。其实手机是完全一样的,只存在一个差别,一个打了很多广告(A),另外一个没打广告(B),A贵500元。如果我选择A,很多人会觉得不理性,但是如果我买这个手机就是为了送人的,品牌形象很重要呢?或者是,如果我觉得五百块钱是小事,我更看重的是可靠程度呢?(在广告可信的程度下,A的品质我比较了解,B的我不了解)所以,很多人觉得理性就是利益最大化,这个利益往往是没考虑个人情感在里面的。然而,个人情感的价值是存在的。
因此,我觉得大家对功利主义应该保持一种审慎的状态。我认为功利主义是很现实的,操作性很强的一个选择,但必须考虑到它的局限性。
友人二:我目前想做的事情是,把需要理性思考的东西扔给电脑,自己按内心去行动
我:这是一个选择,但是电脑的处理能力很依赖于个人的操作水平,对一些人在某些情况适用,但很多时候是无效的。
友人二:所以才想去做。我没有理想,只要信条----提高效率。
我:嗯,凡事不要过于执着。理想也好,信条也罢,不断摸索,持续进步就很好了。
友人三:情商的原意是什么?
我:情绪智商。
情商,即情绪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EQ),1995 年由西方科学家首次提出,释义为:人类认知、调节、控制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是人们处理冲突矛盾、人际关系、决策等均需要的一种平衡心态以及同情 共感的魅力.其包含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友人三:那玩坏的意思是,大众理解的有偏差吗?
我:是的。他们只关注了人际关系管理能力中的社交技巧,而且是中国特色的。一个人不拍马屁都可能会被别人说成情商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