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不愿意在小事上做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不知道各位是否发现,在生活中,常常有许多“成功人士”在一些很普通,很平常的事情上发生很反智的错误。

比如:
 
曹钰在知乎上所写的科普心理学文章得到了很多赞同,可在国庆假期期间,所写的作文却被曹父批评“错别字那么多!一点逻辑都没有。”[虽然钰绝对是不能算位作者,但至少,他写文章的能力也是得到大家认同的吧]


 今天,我们将以此为主题,讨论一下此问题。
 


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来自电车难题



 
[附赠]
 
想必各位的回答都有可能都不同,那么,决定这个回答的因素在于什么?
 
抑或着说,是什么理由决定了你的回答?
 

 这个问题是否有点难于启齿?亲手决定他人的生存与死亡太困难?觉得良心过意不去?


 那好,我们可以换一个稍微简单一点的。
 


你站在天桥上,看到有一台刹车损坏的电车。在轨道前方,有五个正在工作的人,他们不晓得电车向他们冲来。一个体重很重的路人,正站在你身边,你发现他的巨大体形与重量,正好可以挡住电车,让电车出轨,不致于撞上那五个工人。你是否应该动手,把这个很胖的路人从天桥上推落,以拯救那五个工人,还是应该坐视电车撞上那五个工人?——修改版电车难题


 
 对钰来说,我会选择将那位胖子先生推下去。

 
 并无什么特殊的道理,只是对于利益的角度来说,五个人对于我未来造成的利益组成部分可能更加占较大的比重。
 
当然了,如果在将这个问题衍生一下,胖子先生其实是我未来的岳父,我和他女儿/儿子感情很好,生活幸福,已经订婚,那么,选择是否会改变。
 
 为了与他的孩子,继续生活下去,大部分人肯定又会选择无视下面的五人。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这个问题一下子就简单起来了?

 
曾经有许多关于研究演化直觉的学者,共同建立了一张道德模块列表,分为五大模块,分别是:互惠行为、苦难、阶级、内团体与外团体联盟、纯净。
 
所谓“内团体与外团联盟模块”,直接来说就是,“亲疏有别”。
 
人们总是忠实于自己的利益,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而来,第一个问题大多数人会选择人数多的一部分,而第二个问题,则又一次出于了道德层面上,将不道德的行为具化为伤害他人,又一次选择无视。
 
两个问题的共同之处在于决定他人的生命,而不同之处决定了不同的选择。
 
亲疏有别使得胖子先生对于你的利益大于剩下的五个人,如果不杀人是一种道德义务,是否如康德主义所说,应该让胖子先生活下来。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末尾在做总结。
 
现在该回到正题了。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初步建立了一个理论,那就是人通常只忠诚于自己的利益,对于自身无益的行为而选择无视。
 
那么,对于我们的讨论,“为什么我们总不愿意在小事上做好?”则作出了一个类似于正确的回答
 
“沉没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


 
曹钰作文不好被批,无非两点: 错别字多。 无逻辑。
 
那么,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
 
当时我大概是已经写了差不多国庆七天作业量的十三分之十二,精神和智力都处于极为低下的状态,同时将"this is the new shit"循环播放十几次,干脆乱写!——曹钰暗想。
 
借此,曹钰作文被批也是情有可原。
 
通常来说,初中语文老师在作文上花的功夫,或者说,在整个中学作文上,并不太大用心之处,即使按照曹钰乱写的水平,也能得个b+,[初中语文老师应该被批判一下]
 
所以。
 
大部分人所不愿意对小事做好的原因有两点:
 
1.在其他事务上所耗费的沉没成本大于在小事上所能够得到的利益,权衡边际效应而选择放弃将小事做好,而是达到平均线以上便放弃深造。
 
2.懒。
 
对于胖子先生是否该减肥,啊不,是否该死的问题。
 
我们可以借此得到一个结论。
 
人们的选择随着他人所带给他利益的不同而依次比重,再通过边际效应与沉没成本做出相应的反应,无论是道德义务论者,功利主义,还是康德主义都是对于自身的想法而改变自己的选择。
 
所以,胖子先生确实应该减肥了。

 
 
 
 
 
 
 
 
 
 
 
 
 


 
 
 
 
 
 
 
 
 
 

1 个评论

其实我觉得主要还是落在自己身上。这个自己包括自我认知与实现: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我要如何成为那样的人还有最重要的自控力。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