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考生的你,认为如何以命题者的角度来看待试卷?

考试是命题人和考生的博弈,从古到今考生揣测命题人的心思,命题人规避预测。作为曾经考生的你,认为如何以命题者的角度来看待试卷?
已邀请:

何金水 - 电影爱好者

推荐来自: Joey 蛋清 kirk 亦可喜 水心 秋风暖暖 许柚子 Sylvia 子不语更多 »

这个问题我能答!家父是高中老师,受耳濡目染,就不作为考生直接从命题者角度吧。(主要针对高中)

题主提到的博弈、揣测真是拿衣服~教了许多年书的老师们,看学生看得通透极了,他们会估测试卷整体难易程度、某道题的正确率,甚至预测某个学生的错点。(某难度系数偏低的省份,理科,不具有普适性)家父出题时便知道我会怎么错,考试后拿着在下的试卷来炫耀他的英明神武;告诉我考试前办公室里怎么估算对了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平均分;在考试监考时幸灾乐祸地走来走去看我怎么掉进他的陷阱的;还有一次在考前的午饭和新闻联播bgm中郑重其事地通知我马上要考70多,将和第一名拉开20分,然后中了(亲爹!!)……不知是否所有老师都如此,至少家父和他的同事们都很爱玩这个鬼游戏……以高考命题者的水准,应当也是如此吧?
所以,这根本不是什么博弈。为了不出教学事故,每年的及格率、优秀率都是有指标的。这些老师要按难易程度安排题目顺序,要送一些分,要卡掉一些人,要突出一两个天才,要控制本一分数线……至于大学老师,三个字:看心情。这才不是博弈,这是单方面的耍猴!
当然,这也不是那么好控制的。我省忽高忽低的理数难易程度已被家父吐槽过好多年了。

至于文科,同我熟稔的语文老师每每教我在作文立意时如何探查作文命题者的心思。一起想了许多绝佳的立意之后,老师说:就按最主流的写吧。不求新意不求笔法不求措辞,就在框架里,也有个五十分。为什么?怕教学事故啊!说到底,还是在耍学生。

还是明清的命题人厉害,四书五经,扒开缝隙,掐头去尾,只要不犯了忌讳,极尽读书人之能事。八股同今日之高考一样,框住了形框不住神。因为,考试的意义从古至今未曾变改:筛、选二字而已。
试卷只是一种检测手段,判断学生在某个阶段内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它并不是唯一的目的追求,只是一种测量手段。
 
凡是测量,皆有信度和效度的标准,一份普通的试卷,它的难易程度,取决于编题人对于测量对象的预估。以高考为例,其实一份试卷编出来以后,不需要测量,已经大体能够预测可能达到的成绩水平,以及群体各个区间的比例。
 
所以试卷只是一种测量手段,这是一个编题人应该明白的。有些编题人忽视了这个原则,过于重视试卷本身的意义,就会出一些怪题,偏题,这些题目本身的意义价值不大,只是为了试卷而存在,而不是为了测量而存在。
 
一份合格的试卷,应该是能够将受测者清晰的划分为数个区间。同样以高考题为例,它会在前面出一些很简单的题目,基本是看过书就会,而后面则会出一些特别难的题目,需要受测者掌握更加扎实的基础,和熟练的知识运用手法,以及灵活的思维模式。最终,能够将学生筛选成不同的区间分布群体。
 
至于对试卷的预测,揣摩,这都是合理的范围存在。知识点本身是固定的,编题人需要在固定的知识点内整合出来最具代表性,考核价值的知识。如果被试能够深入的思考,并且判断出来编题人可能出的题目,那么他对这些知识点一定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以这种相当高的认识水平来说,获得测量中较好成绩是一个必然结果。
 
另外,编题人在出题时,不光要考虑到知识点的考核,还要考虑到出题的模式,是选择题,判断题,主观题,客观题。这些不同类型的题之间的价值意义有区别,在出题时,题目要清晰,但又不能让收测者察觉到题目的倾向性。
 
这是我对试卷的观点,教育测量学过已经一年多了,很多知识都忘了,回答的不好,还请见谅,说错了,也希望大家指出。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