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问题

最近很多时候,深深的感受到语言的无力,其中主要就是两件事:语言的范围、语言的理解。这两方面都有很大的无力感,让我觉得想要表述自己清楚自己的意思,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我所说的话读者会如何理解,其实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读者看到我的话能“想到哪些个概念”,另一个是“处理这些概念的逻辑”。

语言的范围主要是宽度和深度。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随便找个词,例如“门”——想必诸位看到这个词能“联想”到很多东西,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第一个联想是“欧共体用门来象征合作”。想必诸位联想到的东西是各异的,其中的共性是“门”这个概念的实体,如果考虑抽象意义,那比较共性的是“进出”,更深层次的抽象可能是“门道”。

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建立在这种细若悬丝的“共识”之上。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我说“那里有个门”本意是表示那里有个实体,是个门。如果想要“歪曲”,很简单的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就是去更深的方式去故意曲解,比如“经过那道门的人,可都是博士”。如果本意想探讨门的制作工艺,这样一句话就可以改变对话的层次。此种技巧还可以用在宽度概念上,比如“手机”可以是小米,也可以是华为,用一个“但是”之类的转折,话题很容易牵引到另一个方面

更恶意一点,还可以“清风不识字”,含沙射影。直接常见的“扣帽子”,比如“支持xx是收了钱”。

但是这种语义分歧本身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更难过的是“处理逻辑”的问题。

科学,或者说“知识”,某种意义上是不能通过“比喻”来掌握的。就比如简单的“哥德巴赫猜想”,经典的比喻是“1+1”,结果导致很多人认为数学家在证明“1+1=2”,实际上原命题是“任何一个大于2的自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比喻”只能“一笔带过”,其中深刻的证明过程,以及整个命题对于数学的各种意义,都是被有损压缩掉了。

但是比喻不都是无效的,如果“比喻”本身的信息量足够,是可以相当于一种“线性变换”的。把一系列的未知概念,通过比喻映射到已知的概念里,那这个过程是有效的。比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大家都会“烹小鲜”,这里面形成的映射关系损失就少了很多。

可惜比喻只能“从A到A' ”,而不能“从无到有”。科学本身所需要的逻辑和推理能力本身是无法通过“比喻”获得的,正如一个钢琴选手可以比较轻松的学习小提琴,但是学会钢琴本身,是要经过训练得到的。人是如此的懒惰,总希望不劳而获。这正是为何向民科和大众“科普”没有什么效果,因为科学推理能力是不能通过“科普”得到的。仅仅给一个“结论”,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伪科学也是会给“结论”的。而分辨这种“结论”的能力,本身是无法通过“科普”获得的

知乎上曾经有个很火的答案——“大脑是好的,真希望每人都有一个”。
其实这里说的大脑,是“处理逻辑”。
但是这种东西,最终还是要付出一些努力才能获得的。

诸位道友,共勉。

0 个评论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