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某些人说报复社会是由于遭到社会的不公,这出于一种怎样目的?

             
 
 
一直很关注刑事案件,比如当初的白宝山,他说是因为派出所不给办户口,所以报复杀人,制造了惊天大案。
             
 
 
再比如现在的公交纵火案罪犯也罢原有归咎于社会不公。
 
已邀请:

亦可喜 - 论道客服,有疑问可私信咨询,或者发送邮件至yikexi@lundao.com

推荐来自: 秋风暖暖 Joey 张沇 知道而论

不是心理学专业,但是想就犯罪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相信没有人天生就是杀人犯,而杀人犯杀人也绝不仅仅只是“报复社会”“报复出轨男/女友”等这么直接的动机。犯罪行为,往往是不幸童年的果实。
排除掉类似XYY染色体这类先天因素,那些家庭不幸、童年有阴影的人犯罪几率更大。童年期和青少年期是一个人心理转折、思想定型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内受到的伤害,会一直影响到成年、中年甚至老年,而且很难彻底修复,即使修复,也会遗留下各种各样的“后遗症”。缺失童年的人,可不像是缺钙,说补就能补回来。
而且,对这种童年的心理缺失,人们往往会产生过度补偿的行为。就举几个案例来看吧。
1.马加爵事件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为揭开“马加爵何以成为杀人凶手”的谜底,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了全面调查,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之后写出了上万字的《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报告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马加爵案发生之后,许多社会公众,包括一些媒体,对马加爵表现出了同情,把其杀人动机归结于他的贫困和受到的“歧视”,及因此而对社会产生的仇恨。甚至认为,这是当前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的结果,社会应对此悲剧负主要责任,对马加爵的量刑应予从宽。
                                         ——好搜百科·马加爵词条


再来看看马加爵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先是家庭缺少沟通,后是几乎没有朋友,再加上贫穷与略微凶狠的外表,马加爵始终处于一种十分压抑与自卑的心理状态中。在小时候,这种自卑表现为“得了奖状偷偷藏起来不往家里带”“不善交际,没有知心朋友”“远离集体远离同学”等等。可以说,马加爵是在自卑中长大的,他的内心始终有着强烈的自卑情绪,导致他十分敏感而又过度自尊。


简单来说,一个人,当他内心里有强烈的自卑情结时,他就一定会拼命地、片面地追求优越感,甚至不惜以非正常的、残忍的手段来达到个人的目的。表面上看,他们是自尊感很强的人,一旦他们感到自尊心受挫受伤害,就一定会对他人施以严厉的报复。但实际上,他们的自尊,只是自卑的过度补偿,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尊。
                             ——美国弗州校园惨案:自卑感过度补偿的一个案例


在大学中,马加爵也试图融入环境,然而由于自卑、童年友情的缺失,导致马加爵常常弄巧成拙,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下,马加爵越发乖戾敏感。


有时其他人在宿舍一起说笑,他就认为笑声中包含对他的嘲弄,为此少不了动怒、吵架、摔门。逐渐,他说话的次数越来越少,发脾气的叫声却越来越大。伴随时间的推移,他同寝室室友之间的积怨越来越深,严重时他甚至动手打人。



当他在篮球场打球时,如果别人没打好或不小心撞到他一下,他就会翻脸骂人,时间一长,也没人敢跟他一起打球了。
 


事实上,这些乖戾的行为正是由于自卑的过度补偿造成的。由于幼年和青少年时期长期的孤独、家庭情感的缺失、贫穷引发的自卑感等等,使得马加爵在一种“不允许侵犯”的高度自尊,和“总认为别人在嘲笑“的过度自卑之间,以一种扭曲压抑矛盾的心理生活着。
这时候再看马加爵的杀人理由(除了杀人灭口之外),是不是好理解多了?


邵瑞杰:马加爵大学三年半最好的朋友,因为打牌与马加爵发生口角,批评了马加爵的为人,于是被杀。

马加爵供述: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们那么多年住在一起,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龚博:和马加爵从来没有冲突,来往不多,同样没有参与马和邵的牌局,因为过生日没请马加爵,而邵瑞杰又用此事教训马加爵:“就是因为你人品不好,所以龚博过生日都没叫你”因而被马加爵怀恨,惨遭杀害。


所以不是说马加爵一生下来就这么丧心病狂,而是幼年严重的心理缺失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最终恶性循环,酿成惨剧。他是报复社会吗?是,也不是。 过度自卑和过度自尊的人,往往特别怕受伤害,在尝试着对他人释放好意遭到拒绝后,通常会反弹成对他人更大的敌意。同时,越发的敏感,一件无心的小事,他也会认为是针对自己。久而久之,他就会认为整个世界都与他为敌,那么他必定会释放更大的敌意来抵抗这个世界。
如果在马加爵小时候,父母可以多点沟通与关爱,及时发现他的心理问题,或许就不会有这桩惨案发生了。
2.白宝山连续杀人案
再来看看这个第一杀手白宝山吧,他的案件记录很长,从1982年到1997年, 从因抢劫盗窃罪入狱到出狱后连杀数人,成为了中国刑侦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杀人犯。


白宝山,幼年丧父,母亲改嫁。3岁以前大多时间寄于亲戚家,没有父母呵护,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到14岁方才被改嫁的母亲接回北京,开始上小学。因年龄过大,长期在农村生活,家境贫寒,自尊心常受到来自老师等各个方面的打击,曾受比他大的孩子欺侮而又得不保护,两年后即辍学,开始当临时工。


白宝山的童年和马加爵何其相似!尽管所处时代不同,家庭背景也不一样,然而他们同样没有得到足够的家庭关爱、同样有着深深的自卑感。马加爵是没有朋友,而白宝山是被人欺侮。这样的经历,正是之后犯罪的诱因。
而相比马加爵,白宝山的犯罪心理更为复杂。除了幼年的经历外,还有外界直接因素的激发


1985年,北京宣武区人民法院判白宝山抢劫罪5年,盗窃罪7年,两罪合并执行有期徒刑11年,与前盗窃罪4年合并(自1983年3月8日起,至1997年3月7日止)。这次加判对白宝山刺激极大,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仇恨。
                                               ——好搜百科·白宝山词条


这次判刑是直接原因,可以说,白宝山对自卑的过度补偿心理,在加判的激化下,演变成了对社会的敌意。上面说过,过度自卑的人十分敏感,会疑心周围人对他的敌意,并放大对周围人的不满。一件无心的小事,他们也会认为是针对自己。比如我有五个苹果,要按顺序发,结果第六个人没有苹果,事实上大家都知道,这是客观上没办法给第六个人苹果,但是在他看来,就是故意针对他,不然为什么其他人都有就他没有?同样的,这次加判是根据法律法规来的,即使犯罪的是别人,也会是同样的结果,但是在白宝山眼里,这就是针对他,故意给他加大刑罚力度。他心中的社会是对他充满敌意的,所以他必定会释放更大的敌意来抵抗。


1996年3月12日,回到北京,并带回要挟牧民得来的3包步枪子弹(75发)和50发手枪子弹。回到北京后,向派出所警察申请办理户口受阻,对警察产生仇恨。

批发了剃须刀在西单、香山、八大处等地摆摊销售,成本100多块钱,总是被城管惩罚、没收,再次受到刺激。


当一个心理健全的人心怀偏见时,看到的世界都是片面的,更何况一个心理本来就有缺失的人呢?
白宝山从加判的那一刻,就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敌意,当他心中有这种偏见时,任何来自社会的损害了他利益的行为,都会不断放大他的不满和敌意。


"我想过了,法律这样判我,我服刑出来,就去杀人,杀死那些受法律保护的人。如果法律判我20年,我出来杀成年人;如果法律判我无期(徒刑),减刑后我出来年纪大了,没能力杀成年人了,我此时就杀孩子,到幼儿园去杀,能杀多少杀多少,直到杀不动为止……"




"我出来并没想重新犯罪,我给自己设计了两条道路,如果我能够正常地生活下去,我就不再犯罪;如果不能,我就去抢。"

"我回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跑户口,先后跑了六七次,他们就是不给我办。我认为,我已经从监狱里出来了,起码也是个公民,可派出所不给我办户口,我吃什么?我不能靠父母养我一辈子?我这个要求不过分,我要生活。我对我母亲说,派出所要我送礼,我连吃都吃不上,拿什么东西送给他们?"


他开始反社会,杀人、抢劫、肆意妄为。这是他报复社会的一种形式,也是在向幼年欺负过他的人示强。
值得一提的是,在白宝山落网的时候,他本来是要回屋里拿枪的,但是他母亲出来问了一句怎么了,于是他放弃了 抵抗。被捕之后,他一直以为是谢(情妇)供出了他,然而入狱后,他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涉及到谢的却很犹豫,怕说错害了她。


白宝山被捕后,他认为一定是谢出了事,把他供了出来。否则,公安局不可能找到他的家。可是入狱后却没有抱怨谢,无论在公安局预审阶段,还是在法庭上,他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但涉及谢却很犹豫。后来说:"这些事以她所说的为准吧,我记不清了,说乱了我怕害了她。"

谈到自己的落网时刻,他说:"我本来想拿枪打死他们(来到家里带白走的4名警察),可是,我母亲进来了,我就不能打了。我不忍心当着我母亲的面杀人,我做不到……"。


再联系白宝山被母亲寄养在亲戚家的经历,可以看出童年母爱的缺失,因此白宝山对母爱和亲情爱情看得十分重要,我猜测他应该是有一定的恋母情结的。而这也是童年情感缺失的心理补偿。
—————————————————————————————————————
3.真实案例说这么多,再来看看一些影视作品是怎么反映童年经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的。不说《犯罪心理》,也不说《盲探》,只说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川尻松子 
故事的主角。家中的妹妹久美体弱多病,因此父母(尤其是父亲)对于久美投注更多的关爱,松子也感受到双亲的偏心。为了让父母能够多关爱自己一点,松子努力用功念书,在国立大学的考试中,虽然自己想念理工科系,但为了符合父亲的希望而选择了九州大学文学系,之后成为国中老师也是为了顺从父亲的期望。 
松子的人生在被误会偷窃后急转直下。离家出走、和各式各样的男人交往后又被背叛,之后又进入色情工作,甚至还犯下杀人事件。这一切都是为了追求爱情,不愿自己孤独一人。
                                         ——好搜百科·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词条


松子的一生就是源于童年缺失的悲剧。松子父亲的精力大部分都在体弱的妹妹身上,造成了松子童年父爱的严重缺失,以及松子对父爱(或者说爱)的极度渴望。她对父亲的话言听计从,希望换来父亲的称赞;因为一个鬼脸让父亲笑了,于是做了一辈子的鬼脸。

松子就在对父爱的极度渴望中长大,也因为对父爱的极度渴望,对妹妹深深的嫉妒着,再加上外界因素影响,最后离家出走。
松子的悲剧开始了。
由于童年缺失父爱,松子在过度补偿心理的作用下,变得十分渴望“爱”。不管是谁,只要“爱”她,或者只要让她觉得她是被“爱”的,她做什么都愿意。
来看看松子的第一个男人,八女川彻也。生活费全部由松子来赚或者借,时不时对松子家庭暴力,为什么松子不离开他呢?为什么宁愿为了他和弟弟断绝关系呢?在我们看来,松子似乎是受虐狂,这样被虐待都心甘情愿待在彻也身边。实际上,因为她觉得彻也是爱她的,所以她愿意为了这份爱付出所有。
不可思议是吧?在彻也卧轨自杀后,松子后来去了色情酒店工作。她希望获得很多很多的爱。
在一些人眼里,认为她不检点,本性如此等等,然而这实际上是松子的过度补偿心理造成的“渴爱症”。
——————————————————————————————-
说了这么多,我似乎是在传播“万事赖童年”,并不是的。我只是想说,这个阶段所受的影响,比人生中任何一个阶段都要久远,以至于之后发生的所有事,都可以在童年中找到对应的影子。但不并是说,好的童年就造就好的人生,坏的童年就造就坏的人生。
童年创伤很难彻底恢复,但是通过积极疏导、不断修正,我们可以做到将这种创伤的影响减小到最低,而这个疏导,宜早不宜迟。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童年的创伤会埋藏的越来越深,重新翻出来的勇气越来越小,造成的“后遗症”也会越来越难以消除。
————————————————————————————————
最后,除了童年的影响,犯罪几率还与犯罪成本有关。减少犯罪几率可以通过增加犯罪成本来实现
增加犯罪成本的措施通常有两种
1.加大刑罚力度,加重刑罚
2.发展教育、提高收入、促进就业等
当一个人有足够的收入来源与社会地位时,犯罪会使他失去原有的名利地位,也就是说他的犯罪成本很大。
而当一个人十分贫穷,他的犯罪成本是很小的,犯罪几率也会增大。
人们常说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就是这个道理。
——————————————————————————————————
最后的最后,一个人犯罪是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减少犯罪几率也是在经济、社会等共同作用下实现
以及,不要“万事赖童年”,也不要对童年的重要性掉以轻心。
 
以上
 
如有错漏,还望指正。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