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里古代群臣异口同声向君王朝贺的场景符合史实吗?

固定的场合应该可以理解,但常常有那种突发的情形下依然,也是如此。
是编剧偷懒吗?真实的情况如何?
已邀请:

亦可喜 - 论道客服,有疑问可私信咨询,或者发送邮件至yikexi@lundao.com

推荐来自: Joey 秋风暖暖 氪星人 shmily

谢邀~~不是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如有错漏,还望指正:-D~
关于历史上的朝贺制度,去查了查资料,发现大部分讲的是明代的,应该是明代时候朝贺制度最为完善的缘故吧。
我想历史上的朝贺,可能是典仪在一旁念贺词,然后指挥群臣行礼。


皇帝服衮冕,冬至则服通天冠,绛纱袍。御舆以出,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如常仪。皇帝将出,仗动,太乐令令撞黄钟之钟,右五钟皆应,协律郎俛伏,举麾,鼓柷,奏太和之乐,以姑洗之均,鼓吹振作。皇帝出自西房,即御座南向坐。符宝郎奉宝置於御座如常。协律郎偃麾,戛敔,乐止。
通事舍人引公王以下及诸方客使等以次入就位。皇太子若来朝,则皇太子朝出讫,典谒引公王以下入。公初之门,舒和之乐作,公至位,乐止。群官、客使等立定,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群官、客使等皆再拜讫,通事舍人引上公一人诣西阶,公初行乐作,至解剑席,乐止。公就席,脱舄,跪解剑,置於席,俛伏,兴。通事舍人引升阶,进当御座前,北面跪贺,称某官臣言。贺词与太子同,唯称尊号为异。贺讫,俛伏,兴。通事舍人引降陛,诣席后,上公跪著剑,俛伏,兴,纳舄,乐作,复横街南位,乐止。群官、客使等俱再拜。侍中前承诏,降诣群官东北,西面称:「有制。」群官、客使等皆再拜。宣制曰:「履新之庆,与公等同之。」冬至云:「履长之庆,与公等同之。」宣讫,群官、客使等皆再拜讫,舞蹈三称万岁,讫,又再拜。侍中还侍位。


这是唐开元礼,可以看到“群官、客使等立定,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群官、客使等皆再拜讫,”,所以唐时应该是没有群臣齐声朝贺吧


皇帝举酒,休和之乐作,群官、客使等上下皆舞蹈三,称万岁。


这一句写到了齐声称颂万岁,但这已经不是朝贺了,而是宴会。(朝会,朝是朝贺,会是宴会)


王公、大臣、命妇等于三大节向帝后行庆贺礼的仪式。清制,凡三大节,皇帝行大朝仪,文武百官向帝后行礼庆贺。顺治八年(1651)定,元旦日于慈宁宫阶下设皇太后仪仗、乐器,皇太后御宫,升座。帝率内大臣、侍卫诣宫行三跪九叩礼。随后公主、福晋、都统、子、尚书及命妇行礼。大设筵宴。凡冬至、万寿日同,惟冬至日不设宴。康熙二十六年(1687) 谕,内外官员进庆贺表文,集于午门外行礼。乾隆时定,庆贺皇太后生日,世爵朝贺增男爵,并许二品命妇入班。嘉庆元年(1796)尊清高宗为太上皇帝,乃定朝贺仪。届日,陈法驾卤簿等如授受仪。太和殿设案,表亭置于午门。黎明,王公、百官朝服与外国使臣齐集。皇帝礼服俟于保和殿。太上皇帝至太和殿升座,鸣鞭后,赞“排班”,奏乐,皇帝就拜位。群臣及外国使臣肃立,皇帝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礼毕,各退回原位,复鸣鞭、奏乐,太上皇帝还宫。皇帝御殿,群臣进表行礼。向皇太后行庆贺礼,皇帝率内大臣、侍卫诣宫行三跪九叩礼,公主、福晋以下,二品命妇以上,行六肃三跪三叩礼。嘉庆二十五年谕,值庆贺皇太后三大节,将军、督抚、提镇具表。同治元年(1862) 皇太后、皇帝同御慈宁宫受贺, 王、公及二品以上官集于慈宁门外,三品以下官集于午门外。清制,向无皇后接受群臣庆贺仪。顺治时,元旦日庆贺,陈皇后仪仗,皇后诣皇太后宫行礼毕,还宫,公主及命妇等赴皇后宫朝贺。冬至、千秋节同。雍正六年(1728),始令皇后千秋日王公、百官穿蟒袍补服。
                                               ——百度百科


这是关于清朝的朝贺仪,只提到皇帝率领群臣行三跪九叩礼,而群臣是否要异口同声的朝贺祝词,并不清楚。(我猜测是没有)
————————————————————————————————————
再说说电视剧里的,因为电视剧要考虑到受众,要让观众明白这是在做什么。
比如遇到突发情况,真实历史上大臣们可能是乱哄哄的,但是为了电视剧信息的有效传递,或者制造矛盾点吸引观众,编剧会选择让大臣们异口同声。举个例子,皇帝要封一个“祸国殃民”的妖妃为后,大臣们齐声劝阻,然后个个以死相逼,这样的冲突效果显然比大臣们乱哄哄的要好。
以上,个人猜测和想法,请温柔的指正(我是玻璃心少女_(:зゝ∠)_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