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这四个字的含义有不同理解,不作限制。个人认为这种方法所学到的只能是秦始皇是秦朝皇帝这种百科全书式事件。这种东西根本不能算知识,仅是知道这么个事。深刻的思想不可能在娱乐化教学中存在。这是娱乐化潮流攻击学习界的里程碑。

二作者:寓教于乐,关键在于“乐”处于什么地方,
是知识本身的精妙、美丽?或是探究知识中的心流?
与他人探讨的活跃?亦或是教师讲解的幽默?故事的好听?乃至于以知识包裹的娱乐本身?
或均有之?
以及,老师有如此乐趣吗?
市面上对寓教于乐的推崇根源如何?有为谁利用其中心理?
说是改革,多是挂羊头卖狗肉给嗷嗷着要吃羊的人,再以,“看!羊肉不好吃吧!你们都是给忽悠的!”
打出组合拳。
然而狗肉又是从何割得的,吃了狗肉的又如何呢?
已邀请:

_cathia - 电商产品/交互设计/心理学

推荐来自: Scotty 目目老师 Joey 文明研究员

我认为”教“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深刻的道理“,甚至不局限于”道理“。
知识分为两类,一类就是”道理“,另一类属于操作性知识,即技能。
 
先说说技能。技能方面的寓教于乐其实现在大家一直在探索,说个名字可能更好理解一点,就是”教育游戏“(或者”严肃游戏“”功能性游戏“,基本上一个意思)。虽然“技能“和”道理“是分不开的,但教育游戏做的比较好也比较容易做到的就是对技能的养成。国内大厂动作比较多的就是腾讯吧,18年做出几款功能性游戏,虽然我本人工作范围不在这里没有深刻研究过,但至少这算是一个趋势。国外的话EA的游戏相信休闲(修仙)党都玩过不少,像模拟人生,模拟城市。最玄的就是《模拟城市·我是市长》,据说就是为培养市长而开发的游戏。
总的来说教育游戏改革的不是游戏而是教育,因此任重而道远。
 
然后就是道理。这本来就是一个枯燥的命题,因此寓教于乐是更难的一件事。且不说深刻枯燥的哲学命题之类,就简单的算术,已经有不少公司在尝试做这方面的教育改革,但是还是没有成熟且真正畅销的例子。有一个比较讨巧的路子就是对教科书的升级,比如利用图像识别AR技术,让教科书上的公式拥有动态立体演示,这样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的确会辅助记忆,毕竟多了视觉线索嘛。但是观看这样的演示并且进行识别和记忆其实也耗费了一定的脑力和时间资源,因此严格说对教育的改良有吗?不一定,但寓教于乐毕竟字面意思上做到了。

Eidosper - 一粒尘埃/码农/作曲,公众号一埃居(ID:eidosperhome)正在筹建中,欢迎关注。华科论道群342531142

推荐来自: 目目老师 Joey 龙战八荒


个人认为这种方法所学到的只能是秦始皇是秦朝皇帝这种百科全书式事件。这种东西根本不能算知识,仅是知道这么个事。深刻的思想不可能在娱乐化教学中存在。这是娱乐化潮流攻击学习界的里程碑。


首先这种认知肯定是错的,深刻的思想的确很难在娱乐化的教学中完成,但是庄子老子孔子他们肯定不是哭着学习的,相反,孔子的教学中应该是平和而且舒服的,而不是填鸭式的使劲塞。不考虑人之前的积累,思考的深度只和专注程度有关,当然如果再加一个条件那就是体力(含精力)。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纠结。
 
首先得说,学习是学的啥。学习首先能学到知识,这个没有疑问。还能学到技能,这个也没有疑问。但是还有一些东西,比如智慧,似乎不是说读书多就能学到的。另外还有一些东西,似乎学习,尤其是学校的学习学不到的。
 
那么智慧怎么来的呢?其实也很简单。因戒生定,因定生慧。这里不是说不吃肉之类的戒律,而是“没有杂念”。看书的时候脑子里总想着玩游戏,或者这里痒那里痛,这就是不戒。一旦心无旁骛,那么神思集中,进而参悟,得到智慧。
 
至于寓教于乐,还是寓教于哭,这个倒是在其次。由乐到没杂念,和由哭到没杂念,是个手段的区别。但是问题在于有些孩子乐不思蜀,有些孩子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其次按照轮回的设定来说,有些人是第一次当人,有些人不是。其间资质等各类差距相当巨大,佛门八万六千法是为了不同的根器而作的,道门也有三万两千法。儒家孔子也是有因材施教的说法。
 
但是学习必须是一件不需要长期使用意志力,不需要坚持的事情,不然一定坚持不下来。需要坚持,一定是有偏差的。

目目老师 - 话痨总爱凑一嘴,知乎目目老师,贴吧目标唱好小情歌(现在也是目目老师),头条目目教唱歌,哔哩哔哩和新浪微博目目叔叔

推荐来自: 大白沙 Joey

果子的说法我觉得也是很有道理的,题主的抛砖引玉挺成功了···虽然我不是玉(逃)
作为半个教育工作者,我说说个人的看法吧:
教育的乐趣始终只属于少数人,因为教育其实是反人性的= =
人性都是偷懒,趋利避害,或者说想玩不想学习的
用脑科学的说法就是,大脑不喜欢做需要消耗能量的思考工作···
所以归根结底,寓教于乐是属于小部分人的福利,不过也不能说这玩意儿很小众就不要研究了
让更多本来能享受到教育乐趣的人体验到寓教于乐,可能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大效果
 
这是我的一些看法

邓思彤 - 好读书,务求甚解,每有会意,辄击掌拍股。性嗜数理,又偏看政史,每弄玄学,多近仙。

推荐来自: 目目老师 WangMT

寓教于乐,关键在于“乐”处在哪个地方。

是知识的精妙、美丽,亦或是学习思考探索中的心流,师长点播的茅塞顿开,与人交流探讨的活跃?还是老师言语的幽默?故事的好听?以至于以知识包装的娱乐?

此外,还要看哪个“教”。

“教”,古时以道德为本,教人为人,言传身教——这不仅是道德,更多的是礼(言辞行为,人际关系处理)以及与之相关的运动(射、御 ),艺术(乐),还有书(政治,历史方面),术
其目的是健全人的身心,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以人为本,为精英服务。
现代西方上层社会私立学校亦然。

另一种,工业化社会,要求大量专业人才,机械生产式、填鸭式,迅速整合大量资源,并以低成本,产出工业零件。

以及“养老式”/放养式教学,不求你成才,只求你不捣乱,少捣乱,关上你十几年,缓和一下矛盾,免得祸害社会。

上层要求“快乐”,是为培养人才考虑,
学生要求“快乐”,是为反抗压迫所致,
还有的学生,是为在大旗之下更容易打炮所致,
还有人,是为卖段子所致,

应该有的,矛盾冲突,社会发展下,总会有的。
要是不有,反而变向。就得抛弃“应该”,转向“理由”。

正义的不一定存在,适应的打也打不掉。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