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若风 - 崇尚公平,平等,民主,自由。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基督徒。支持全球化和多元化。 不是游戏主播若风。所有言论都只是一家之言,权当笑话看看就好,千万别较真。
推荐来自: Joey 、蛋清 、伟强 、asayahaku 、松鼠打盹 、WangMT 、林檎senbon 、李逗比 、山人 、李大伟 、麻衣天迹 、目目老师更多 »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佛狸 、Joey 、伟强 、SaberAlexander 、他快点 、lytleo 、frapples 、Foreverpasserby 、无生更多 »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论道 #732 用户
2 个回答
若风 - 崇尚公平,平等,民主,自由。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基督徒。支持全球化和多元化。 不是游戏主播若风。所有言论都只是一家之言,权当笑话看看就好,千万别较真。
推荐来自: Joey 、蛋清 、伟强 、asayahaku 、松鼠打盹 、WangMT 、林檎senbon 、李逗比 、山人 、李大伟 、麻衣天迹 、目目老师更多 »
1. 的确都可以算是『挖』,但是更规范地说,不算『挖』。这叫产品推广。用户和网站没有从属关系,并没有坚守的义务。
2. 今日头条和论道的做法还是有区别的。
论道的切入点是,知乎对用户体验的重视程度下降或者是运行能力不足导致用户体验下降,由此引发的用户粘度危机。如果论道果真可以解决知乎存在的问题,知乎用户就会留下来。论道的确也看重『大V』所意味着的流量。所有网站都很需要流量,如果引入流量是绝大多数人网站都很头疼的事。知乎当年不也通过『大V』扩大影响力吗?论道的意思很简单,我希望可以通过产品打动你,如果你对知乎不满意。可以来试试我们这儿,如果满意,希望可以留下来。(当然,就算想砸钱挖,条件也不允许)
今日头条的做法就不太一样。今日头条的切入点是所谓的『知识变现』。你喜不喜欢知乎(或者其他网站)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你喜不喜欢钱,看不看得起他开出的价码才是关键。
今日头条的签约条款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论道没有有签约这个动作(也没能力签),也就不存在排他性这么一说。说直白点,今日头条是花钱和大V签约,论道没钱,只是邀请。如果大V跑到论道不回去了,知乎就真的完了。一部分大V被今日头条买走,不会动摇知乎的根本。如果大量用户放弃知乎选择论道,那是知乎有问题,没有同类竞品做得好。如果部分流量大户因为钱选择今日头条,知乎也很有钱的,有必要的情况完全可以采取反制措施。而且,普通用户并不会因为大V出走而大量流失,除了极少数某个大V的脑残粉。
3. 商业网站只要合法手段,没有是非可言。无非就是大家的商业逻辑和经营理念有差别。当然有高下之分,但不能简单说是非。除非拿钱写答案的头条作者,以无私奉献的面目出现,这就涉及欺诈了,会有一些问题。成败也不是某一个动作单独的后果,就看是否能有配套的策划和执行力。
头条大概是把这些大V当成编辑来用的,如果把编辑大规模打造成网红,很难。反过来,直接花钱请网红当编辑,流量有保障,内容受欢迎程度(不是质量)有保障,何乐而不为?
论道和知乎在对待用户的时候,都有些『傲慢』,尤其是对待核心用户。总想着让用户(答题者)成为网站的符合预想的建设者。尤其是知乎改版以后,关注的作用被大幅弱化。似乎有意去『大V』化,在我看来是很愚蠢的行为。内容的确是王道,大V不必然是优秀内容的输出者。但是反过来,刻意削弱大V的影响力,自以为是地推荐所谓更好的内容,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奇葩逻辑和自信。
名利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刻意逃避,只会引发更大的问题。大多数人都是追名逐利的,知乎有些人就是太装逼,天天说别人吃相难看,看谁都是low逼。真金白银砸过来,很多人原形毕露。与其回避这个问题,不如拿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既不要那么赤裸裸,又不过于遮遮掩掩。对于问答网站的回答者,你可以追求金钱回报,但是要符合规范。首先,答题质量优先,不要为了钱颠倒是非。其次,拿钱就要坦坦荡荡,不要有欺骗行为。知乎和论道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答题者可以坦坦荡荡地挣钱,自然就不用担心有人用钱挖人的问题了。
软广,利益交换却装作利益无关,这才是可耻的行为。拿签约费,不是。
如果有能力有机会光明正大挣钱,谁愿意偷偷摸摸拿见不得人的钱呢?如果有能力的人得到更多的扶持,动歪心思的人生存的空间就小了。关键是,现在动歪心思的人可能更如鱼得水,那么整体生态的恶化就不可避免了。
『知识变现』很难,但是变现需求广泛存在,于是各种『流量表现』就可以肆虐了。当然知乎有些嘴炮党认为十二万一年价格太低,侮辱人,我想说的是,对于绝大多数人,十二万够多了。再说了,有能耐,还可以谈,钱不是问题。知乎就是装逼的人太多,从官方到用户,都是。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佛狸 、Joey 、伟强 、SaberAlexander 、他快点 、lytleo 、frapples 、Foreverpasserby 、无生更多 »
这两天,“今日头条签下300多位知乎大V”的新闻在互联网业内外掀起一片风浪。这起事件,集中表现了当前互联网内容生态的阶段性发展变化。
1.优质原创内容的“稀缺”。
这个“稀缺”,有两个含义:一是绝对稀缺,主要是指头部内容;二是相对稀缺,主要是指需求提升了,感觉上稀缺。
经过2015、2016年迅猛发展的嘈杂与喧嚣,互联网受众经过轰炸与洗礼,对内容的敏感性不断降低,“爆款文越来越少”就是最直接的表现,互联网内容红利逐渐消退,绝大多数内容生产者进入瓶颈阶段。即便如罗辑思维旗下「得到」这样的“头部内容”,其内容生产者也时有出现错误的情况,难以始终保持高水平的输出,而「得到」也始终在进行新的尝试、探索新的模式和边界,借以维持较高水平的关注和流量。这些都体现了内容生产的不容易——内容生产始终“在路上”。
而「内容」作为一种特殊产品,高度依赖生产者本身的素养、积累和对当下环境、趋势的即时体察,还需要生产者具有持续较高质量的输出能力,才能持续维系一个比较高水平的关注和流量。同时,经过粗放式发展阶段之后,内容生产者群体开始有计划地经营和维护自己的个人品牌,并探索与尝试各种变现的途径,加之这些内容生产者并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平台,这直接导致了总体上对原来内容平台和渠道一定程度上的疏离。再一个,「内容」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当下的互联网内容早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了,已经全面渗透到互联网商业的各个角落,可以说几乎所有商品的推广、平台的运营都已经离不开「内容」的加持。
这些情况都在共同推动形成一个态势——也可以说是一个感觉——优质原创内容稀缺。之所以说是一个感觉,是因为同以前、同过去相比,优质内容的绝对数量可能增加了很多,但是由于难以激起受众的兴奋、没有原来的影响力了等因素,感觉上就是“稀缺了”。这体现了现阶段互联网生态的一个重要矛盾——日益增长的内容需求同落后的内容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趋势,对于我们普通网民来说,可能感觉不是很明显,但是对于休戚相关的各平台来说,其后台数据会时刻给予提醒——活跃度降低、现金流减少、流量起伏等等。
对于平台来说,最稳妥的方式,莫过于“开源”——尽可能地扩大优质内容来源,以数量来赢得质量和流量,从而持续地维持和吸引关注,也就是保持住“坐在牌桌上的权力”,为下一步竞争打下基础。
2.流量争夺进入赤裸裸、白热化阶段。
互联网内容领域、内容平台的新一轮竞争和洗牌,脱离不了互联网的本质,其根本依然是“流量之争”。
微博头条化——首页添加热门内容;
头条知乎化——强化问答,上线APP;
知乎微博化——推出内容轻量化的“想法”,
……参见(https://www.huxiu.com/article/212451.html )《头条挖角知乎大V:这是探索边界,还是互相越界?》等等,都是为了改善和活跃平台生态,走出单一依赖的危险困境,持续保持平台竞争力。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关于流量的生意——流量最大化、变现最大化。
但是,显然并不容易。拿知乎来说,单纯依靠大V是死路一条,很难实现商业规模化,而完全不靠大V也不现实。这是一个两难处境。如果既能像微博一样热闹,又能继续保持知乎的逼格,那是再完美不过的事情了。知乎的“想法”就是这种“奢望”心理的表现。这种现状,导致知乎对历史的包袱——“逼格定位”又爱又恨。这个矛盾,是知乎面临的困局,也是未来商业化之路、参与内容平台深度竞争所必须破解的难题。
其实,内容平台试图改变原有生态、塑造新生态,从而希望顺利打开商业化之路的探索尝试由来已久。知乎、豆瓣、简书甚至起点等各内容平台纷纷开通用户“赞赏”,知乎上线Live、电子书、书店,豆瓣开通“豆瓣时间”……等等,都是试图让平台生态立体化,进一步拓展内容变现的路径。只可惜,原来的定位、模式和受众群体,已经成为捆绑手脚、束缚发展的包袱。知乎很长时间以来推行“去中心化”策略,试图彻底改造原有生态,但目前是,原有生态被打破了,而健康的新生态显然还没有建立起来。此时,被今日头条横插一刀,显然是打破、打断了知乎决策层的原有计划,如果他们有计划的话。
而今日头条显然没有这样的包袱和顾虑,其定位始终面对最广大、最草根的网民,在历经大数据推送、头条号之后,一如既往地粗暴发展、野蛮扩张。直接用真金白银砸过去,给内容生产者们搭建一个变现的舞台,这是今日头条正常的商业竞争手段,也是进入当前内容领域深水区之后的必然选择。而内容生产者们,寻找和走向变现的途径,也是很正常的无可非议的事情。
今日头条唯一的失策之处在于,对于张佳玮这样的超级大V没有区别化对待,亦或许是头条方低估了超级大V们的影响力,而只是采用了简单的“一刀切”方式,粗暴、赤裸得“辱没了斯文”,使得这次签约大V的行动显得不那么完美,并没有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如果头条能够放下身段,把活儿做得漂亮一些,用重金和尊重赢得哪怕一两个“张公子”的青睐,头条这事就完美了,既可以掌握竞争主动权,又可以赢得口碑。在这一点上,头条应该向罗辑思维学学,当然今日头条显然没有这样的基因。
不管怎么说,无论这个竞争是多么赤裸裸,其总体上都是趋于正向的。一是,这场竞争,毕竟不是像一些课程平台一样“无耻”地“割韭菜”、“收智商税”,毕竟那也是不可持续的行为。二是,在这起事件中,毕竟内容生产者们的江湖地位是实打实地上升的,即便个别收益不一定是上升的,至少表现出来的是整个互联网对于内容、乃至对于知识的尊重是增长的。三是,内容领域的竞争,内容生态的改革,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时期、过渡时期,其发展变化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3.单纯内容生态的空间越来越小了,内容平台必须考虑根本性的模式创新了。
当前,互联网中的碎片化趋势已不可逆转,内容领域更是如此,而垂直领域也将越来越山头林立,未来超大型互联网巨头将越来越难以产生,即便如Snapchat这样的超级创新者,目前看起来也是暂时被Facebook压得死死的。商业竞争是实打实地惨烈残酷的,巨头们在技术上进行抄袭是分分钟的事情。
在资本和技术面前,内容就是在裸泳,时刻看着巨头们的脸色,毫无还手之力。其间分野,只在于“巨头们想不想”。目前,腾讯、阿里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容生态和流量入口,也早已在相关领域进行布局,只是当前内容平台本身体量还小,还没有哪个平台的流量能有囊括各层级的绝对优势,内容平台还没有能够进入巨头们的“法眼”。
而对于内容平台们来说,仅仅从“内容变现”上来考虑商业模式和路径,空间与格局都还是太小了,还是在个人或小团队创业的层次上。还是拿知乎来说,知乎er的消费体量太小了,根本掀不起什么浪潮来。而豆瓣的范围更是狭窄。知乎和豆瓣原来的“牌坊”就树在那里,前有狼后有虎,市场已不可能给予他们改变的机会,遽然改变原来的“人设”,其破坏性将是“灭顶”的——直接失去立足之地,在江湖上被抹掉名字。而不改变的话,其前景也是可见的,最好的结果就是现在这样“不温不火”,难以做大做强,直至失去江湖地位。悲观一点说,甚至将来还不如简书发展得好,虽然简书的体量更小,但毕竟简书的定位还是比较明确的,并且简书一直审慎地坚持自己的定位,暂时没有那么多的“妄心”。而其他的所谓知识平台,除了罗辑思维的“得到”占据了头部先发优势、确立了行业领头羊地位之外,其余的平台几乎都是把能够在网上查找到东西拿来包装一下进行叫卖,清一色、赤裸裸的“割韭菜”——能割一茬是一茬。
那么,内容平台没有前途了吗?也不是。实际上是,整个互联网对于内容的需求正在升级,内容需求日趋精细化、精准化。问题在于,这些内容如何“变现”?内容需求绝大部分都不是“刚需”,这就是内容变现的难点所在。
在未来的商业场景中,除了超级IP之外,“内容”仍然难以大体量地独立存在,而内容生产者们自由流动的属性,也让内容平台很难建立核心竞争力。
从以前的商业场景来看,植根于其他场景的内容才具有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动力。比如,腾讯的公众号就是在微信——这个社交平台上生长出来的内容之花,阿里的内容之花是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生长出来的独特内容,而在腾讯、阿里的体系里,内容只是整个生态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已。
反之,先有内容,再有商业,这条路就很窄很难走。即便如起点中文网一样,依靠蓬蓬勃勃的网文而一路做大,也还是要依靠出版、影视、游戏的内容拓展才能一路成就,而最终也逃脱不了被收购的命运。当然,并不是说被收购就是失败了,只是另一种成功方式而已,这里只是说很难做大做强。
内容平台或许有一条“华山之路”——就是坚定不移地做好自己的IP设定,并以此为基础,辐射建立自己独特的生态体系。比如公众号“胡辛束”,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这个公号用两年的时间树立起了牢固的“少女心”设定,并由此拓展商业化路径,目前已估值数千万。当然这不是一个平台,体量也很小,但是可以作为一个类似商业案例来看。
近两年的知乎好像就是有这样的打算,奋起直追,不断开拓,做出了一些新的尝试,期望能抓住移动互联网风口的尾巴。可不知为什么,知乎既没有在内容深耕上下功夫,也没有在知识服务、书籍出版、深度社交等外围路径上拓展开,反而去中心化、泛娱乐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知乎的面目也越来越模糊不堪。
显然,模糊掉理性、成熟、深刻的IP设定,话题性上赶不上微博,娱乐性上赶不上头条,文学性上赶不上豆瓣,知乎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知乎的立足之地又在哪里?总让人有点自断手脚、自废武功、不伦不类的感觉。而微博、头条、豆瓣这几个平台都还有自己的指数、榜单,知乎现在有什么?
当年,微博去大V化成功了,但知乎和微博的基因有很大的不同,不去大V化也会受限,开辟什么样的新路径,知乎自己好像也模糊。
不管怎么看,知乎暂时还是应该继续做好自己的IP设定,毕竟改变IP设定是一件代价高昂的事情,除非有非常成熟的设想,并另辟蹊径。否则,还是应该紧紧围绕自己的IP设定这个核心根基,辐射构建自己独特的生态体系,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才能继续“坐在牌桌上”、才有一搏的可能。
同时,知乎为什么就不能像一些历史上的知名出版社一样,整合、运用自己的资源,挖掘、捧出几个有价值的垂直领域作者,给那些有真才实学、无上升路径的草根作者们一个良好的平台?这难道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事情吗?或许这样的路子,承载不了知乎的野心吧。
别看这两年知乎还比较热闹,一旦自己的根基消逝殆尽,体量上又可有可无,宏观政策上又不鼓励,说不定过几年微博、头条、豆瓣、简书还在江湖上活跃,而知乎却“泯然众人矣”,想被人收购都找不到买家了。
至于说这次事件对知乎的影响,暂时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甚至即便完全没有这300多人,也未必会有多少真正的影响,毕竟知乎的积累也很多。主要的影响是未来,知乎面临的问题也是未来——路在何方。知乎本来自己已经挺着急的了,现在恐怕会要进一步加快调整节奏了。而悟空问答、微博问答与知乎暂时还是并不重合的套路,分流的影响暂时还不大。
至于论道吧,还谈不上运营策略,暂时还是好好地做一股互联网的“清流”吧。至于未来,未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