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一门语言越简单,指代越明确,学习难度降低,相对容易扩大推广范围。
一门语言复杂,指代模糊,容易产生意像,意境。就像古诗,现在很多人还会向往理解古诗的那种美,而去主动学习。但是这会加大学习难度。
长远来看,一门语言应该是越简单,还是应该刻意指代不明确变得越复杂?
举个例子,很多时候,由于情感的复杂性,难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词来表达,而产生一种指代或者口头禅。比如这几年火起来的“膜”,也算一种网络文化,但很难说清具体的意思。这样含糊的语言文化,是语言发展的趋势吗?
一门语言复杂,指代模糊,容易产生意像,意境。就像古诗,现在很多人还会向往理解古诗的那种美,而去主动学习。但是这会加大学习难度。
长远来看,一门语言应该是越简单,还是应该刻意指代不明确变得越复杂?
举个例子,很多时候,由于情感的复杂性,难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词来表达,而产生一种指代或者口头禅。比如这几年火起来的“膜”,也算一种网络文化,但很难说清具体的意思。这样含糊的语言文化,是语言发展的趋势吗?
4 个回答
天子无情
推荐来自: Joey 、archering 、氪星人 、李大伟 、山人
汉魏以后,由于反切的应用,学者们渐渐意识到汉语的语音构成中有声调这一因素不过把中古汉语声调正确地归为四类,是到了齐、粱的时候才完成的。当时由于四声初发现,了解的人还很少。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还问什么是四声,就是一个证明。直到陆法言《切韵》一书出来,把比较重要的汉字的声调全部确定之后,四声的知识才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
中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因为史有明文,而《切韵》一书又为我们提供了完整而确切的资料,所以是十分可靠的。至于上古汉语有没有声调,如果有的话,有几个声调,由于文献不足,比较难以确定。自清初以来几百年间学者们有种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上古声调不太固定;有人认为上古声调的类别比中古的要少,比如有平、上、入而无去,或有平、上、去而无入,等等;有人认为上古声调和中古声调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上有差别。在这些意见k中,我们觉得最后一种意见根据比较充分,因为它和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基本相符。
从《诗经》和《楚辞》的押韵情况看,在中古属于某一声调的字老是在一块儿押韵,而不搀杂中古其它声调字。这在那些用韵较多的长诗章里,犹为明显。比如有连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调的:
《诗经.公刘.一章》押:康疆仓粮囊光张扬行
《诗经.七月.五章》押:股羽野宇户下鼠户子处
《楚辞.九辨》押:带介慨迈秽败昧
《诗经.(bì)宫.九章》押:柏度尺(xì)硕奕作若
第一例全押中古平声,第二例全押中古上声,第三例全押中古去声,第四例全押中古入声。上古声调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现这类押韵现象。另外,《诗经》里有些诗每章一韵,而一韵一个声调。比如《召南.(biào)有梅》:
一章 押:七吉(入声)
二章 押:三今(平声)
三章 押:(jì)谓(去声)
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个调类。
至于每个声调里的字上古和中古有个别的不同,也可以从《诗经》的押韵里得到证明。比如“庆”字中古在去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七次全部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在上古属于平声一类;“享”字中古在上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六次,全都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它在上古也属于平声一类;等等。
可见从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来看,说上古和中古一样,也有四个声调,只是在个别字的归类上与中古有所不同,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二)从中古的四声到现代汉语的四声
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调,现代汉语分化成两个调,即阴平和阳平。这种分化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凡中古的清声母平声字,现代多读阴平,即第一声,比如“公”中古声母是g,现代读gōng,“多”中古声母是d,现代读duō,凡中古次浊声母(指m,n,ng,l等声母)和全浊声母平声字,现代读阳平,即第二声,比如“明”中古声母是m,现代读míng,“驼”中古声声母是d,现代读tuó.
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在现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说明这一音变的发生一定不会太晚。日本和尚安然在他所著的《悉(tán)藏》(公元880年)一书里曾经提到日本所借的汉字音平声读起来“有轻有重”,显然那时平声已有分化为阴阳两调的方言。和安然差不多同时的段安节(公元894-898)在他的《乐府杂录》一书里有“平声羽,上声角,去声宫,入声商,上平声调为zǐ”的说法。段安节把平声分为“平声”和“上平声调”,又拿它们分配于不同的乐调,也说明当时他的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两调。
宋代也有关于平声分化的记录。比如南宋的张炎,在他的《词源》一书中,谈到他父亲填词十分讲究音律的时候,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他父亲作《惜春花早起》一词,其中有一句是“琐窗深”,唱起来声音不和谐,把“深”字改为“幽”字仍然不和谐,又把“幽”字改为“明”字,这才觉得和谐了。“深”、“幽”、两个字都是阴平调,“明”字是阳平调。“深”、“幽”不和谐,而“明”和谐,显然是因为声调不同的原故。可见在张炎那时的话里,平声也是两个调。
《中原音韵》是第一部把平声字分为阴阳两调的韵书。阴阳的名称就事周德清创造的。他的这种做法使我们清楚地知道平分阴阳在他那个时候的方言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
浊上变去
中古的上声字,凡事属于全浊声母的,在现代汉语里都变成去声。比如“杜”和“赌”中古都是上声字,可是“杜”的声母是浊音d",现代就变成了去声。而“赌”的声母是清音d,现代就没有变,仍然读上声。
浊上变去开始的也很早,到了唐代末年,已经不止一个方言有这种现象。那时,有个李涪在他所作的《刊误》一书中,批评《切韵》把一些去声字错误地归为上声字。他举了很多他读着是去声而《切韵》归入上声的例子,比如“舅、辨、皓”等等。而这些字正好都是全浊声母的字,比如“舅”的声母是d",“辨”的声母是b",“皓”的声母是h",等等。可见在李涪那时的语言里,浊上都已经变成去声。他因为不了解《切韵》的语音是古音,他的语音是音变的结果,因而他站在自己语音的立场上去批评《切韵》,认为《切韵》把这些字的声调归错了,那当然是不对的。
在和李涪差不多同时的敦煌俗文学抄本中,浊上的字大量地和去声字互为错别字,比如:仕 错 成 事 被 错 成 备
“仕、被”都是中古浊声母上声字,“事、备”都是中古浊声母去声字。“仕、事”的声母是z",“被、备”的声母是b"。“仕、事”同音,,“被、备”同音,说明当时西北方言浊声母上声已经变成去声。
浊上变去估计到南宋就已遍及全国大多数方言,因为南宋以下,各种反映当时语音情况的材料,都显示了浊上变去的事实。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入声变入阴、阳、上、去四声
中古的入声在现代汉语里分别变入阴阳上去四声。变化的情况大致如下:
全浊声母字--阳平 蝶 直
次浊声母字--去声 力 密
清声母字 --阴平 督
阳平 烛
上声 笃
去声 粟
除了中古清声母字的变化看不出明显的条件以外,全浊和次浊声母字的字变化都很有规律。
入声的丢失是在入声韵尾丢失以后。在十五世纪中叶嘉定人章黼著《韵学集成》一书,在这本书里仍然有入声。不过在有些入声字后面往往注明“中原雅音”读什崐么,比如“觳”是入声字,但附注说:“中原雅音音‘古’”;“哭”字也是入声崐字,但附注说:中原雅音音‘苦’”,等等。“中原雅音”是一部韵书的名称。这部书既然叫做《中原雅音》,当然是反映北方通行语音的著作。它把入声字“觳、哭”等分别读同上声字“古、苦”等,说明当时或早些时候北方已有很多失去入声的方言。
至于北京话入声的失去比这可能要晚些,直到十七世纪初年,才在徐考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一书里有所反映。在这本书的韵表中把中古的全浊入声归为阳平,次浊入声归为去声,清入归为阴阳上去四声。虽然作者对他归为去声的清入声是否失去,表示了模棱的态度,但至少当时北京话入声的大多数已经并入其它三声是毫无疑问的。后来到了清初,我们从顺治帝“北京说话独遗入声韵”的话里,才获得了北京话入声完全失去的明确记录。
LULULUcia
推荐来自: Joey 、我心无忧
大文豪和不识字者也依旧并存
同时,这也不是一个个人倾向就能影响的。
事实上,大部分事物的发展都是,有用的保留,无用的摒弃。
膜?这个词,是指网络词汇吗?
网络词汇出现分两种
1,伴随新生事物的出现,比如淘宝,这就可以说是一个网络词,一个新生词。
2,一些由于恶搞逗趣产生的词汇,例如蓝瘦香菇
膜到底是个什么?是贴膜吗?还是我跟不上时代?
总之,如果是淘宝,贴膜一类的词语,这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产生的,直到淘宝消失前,淘宝这个词都会普遍存在在生活。等科技发达到没有淘宝的时候,它可能就会只出现在你的历史书或者经济书上。
而贴膜消失了就是消失了,因为太小估计书上没有的。
就像好久前那种论坛版主之类的词汇
而那些蓝瘦什么的,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每个月都在换新,成不了大气候
附加,含糊的语言文化
这是非常常见的,并不只存在网络语言
比较容易找到的例子在方言里,当你想解释为普通话时候却找不到一个词形容。
虽然这个也存在于普通话,但如果你想用英文解释找不到词,一般怪自己没学好。
语言的复杂含糊并不是决定意境的关键
而是运用,怎么样使人代入体会。
放一个学生时代百分百遇到过的诗句做例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
每个词意思都很明确,那为什么有意境呢?
请回忆自己的阅读答案。
文字自身就带走无穷无尽的想象
是最容易影响一个人的。
这种想象即使是错误的,也会被忽略。
具体指代小黄文被吐槽根本不是人能做出的姿势。
啊,这个栗子虽然污但是很靠谱。
你不看吐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看的都是多不靠谱的鬼东西
这就是文字带来的想象呢
另外就是,长远来看
虽然我们的用词会随着生活不停的改变。
比如电话退出换成手机
但是“比如”这种词是不会被舍弃的,既定存在
所以不管你怎么想,生活和文学还是平行并存着走向新世界的
李大伟 - 喜欢清晨的阳光啊(笑)
推荐来自: Joey
懒音 (以及导致的同音问题)
语汇:
短单词 / 缩写 (以及导致的一词多义问题)
引进外来词而不是自己发明
文字:
被电脑技术锁定, Latin一统江湖, 新文字很难推广 (尤其是汉字)
文法:
丢失屈折/粘着, 向分析语一路狂奔
(事实上, 以形式语言的角度来看, 自然语言相当差)
---
综述:
变懒
木头也很软呐 - 水货
推荐来自: Joey
仅仅以我们熟知的汉语来说。
最初的语言形式无法考证,没有足够的证据和公举完全还原出原始时期的语言形态,但是从语言和文字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来说,我们暂且用文字演变逆推假想一下。
最初的文字以象形为主,可能那个时期的语言更类似一种辨识度不高的声音片段,加上肢体美术……旨在传达大方向的信息判断。
后期文字逐渐有了审美意识和通行意识。可能同时期的人类也意识到仅仅依靠简单的声音片段误差大,通行度不高,于是语言会出现声音片段的组合。
到文字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语言同时期也应该有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制度。当然只是个人揣测。发音方式不可知,但应该可以猜测一点,有了限制。对同一性质的事物表达方式会达成共识,也就是大框架应该是已经确定了。
接下来文字简化,并且精确度有了要求,说明语言可能也有了更细化的规定。
到后期越来越多的语言形式,也许可以假想,语言同样出现多元化丰富,不一样的环境下,人们可能会有自己的改造。到后期因为血缘枢纽会出现越来越多越来越固定的分化,当然大方向仍然不会偏离,但会出现个人化的扩大化演变,也就是区域化…………比如一个地区的方言?
慢慢地,人们以主观需求为主导,不断改变文字记录体系,可以推测语言上,人们也开始追求表达为主,以直观表达个人想法为主不断变化。慢慢地过渡到今天的语言方式。
同样地,横向来看,可以发现人类趋近整体化多元化,英语的应用被推广,学习汉语的人也开始多了。这两种语言被提出来是因为具有典型性。前者表现出人们对于历史趋势的必然要求选择的简单精准的追求,后者表现出更多的文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排除人多造成的经济市场前景光明……)久远的历史文化体系形成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对其他地域的人的吸引……
所以你可以发现很可能最后我们的语言作为工具,如果不能很好满足适应我们对交流的需求变化很可能只会剩下言。人们完全可以找到另一种方式取代它成为交流表达的新的载体。
或者说,那时候的语言形式上会完全不同于现在的语言。可能只会是一段脑电波的传递等等……
以上仅为一个高中生的无良揣测,有明显的漏洞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