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心目中优秀文学(小说、剧本)的标准是什么?

1.主要是但不限于小说、剧本。
2.默认是大家普遍认为的文学概念。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先对自己心目中的“文学”进行一个自己的定义。
3.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不局限于题目所问的内容。
已邀请:

蛋清 - 诗人犹如信使,于世界的永恒之夜半走遍大地。

推荐来自: 山人 asayahaku versono 大白沙 森夏 Joey 道不远人 曹钰 Ariel 枝舟 三岁 子沵 Toilii更多 »

谢山叔邀。(山叔果然是好人,知道如果局限在小说、剧本之中,我这种严重偏科的日子没法过了。)
 
我心目中优秀文学笼统的说大概是:在我特别感兴趣的时候看到的特别适合我当时理解程度知识储备又能更进一步的书籍。
这是非常唯心的概念,是基于我自己经常会对某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找一堆书看,看到觉得差不多或者又衍生出新的感兴趣的相关领域之后,再去找一堆相关书籍看的设定来说的。
 
我心中的标准,所谓的优秀,是有一个不断变动的峰值的。当我更进一步的时候,对优秀的要求也更进一步。
可以举点例子:
高中的时候,我极端热爱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虽然其他杂七杂八喜欢的书也不少,但是只有余先生的散文是从头至尾几乎出版的书都看了的,看到心潮起伏泪流满面也是平常的事。以至于现在写散文也有抹不去的这种风格,但是如今再回头去看余先生的散文已经无法再如此深入其中了,有眼界更宽了一些的原因,有爱好更驳杂了一些的原因,有对这些提到的地区背景知识了解更多了的原因,也或许有因为对余先生其人其事了解更深的原因,无论是哪种原因,如果是现在的我,已经不会再让余先生的散文坐上我心中的头把交椅了。
热爱诗词古文那时候,能够天天打鸡血一样的背古文古诗,闲着没事就自己折腾着写,心中傲娇的冷眼看那帮“小屁孩”浪费中午宝贵的背书时间(中二病晚期);最痴迷苏东坡那会,上海图书馆里借了两三个版本的苏东坡传;想摄影玩的不那么业余的时候,翻到讲解开一代先河的摄影大拿们的人物传记居然用略带散文的感觉写的时候,激动地恨不得一头栽进去;想多看看心理学的时候,看到用录音笔内容整理的心理咨询有莫名的萧条感,啧啧,真是难以形容。
等等。
 
现在仔细一想,真是了解的东西越多,心中打底的基础知识越厚,优秀文学的范围就越宽广,越涵盖方方面面。如果不能理解诗词歌赋的美,背那些作死的句子就是在蹉跎生命;对苏老没感情,到杭州看到那尊像一定觉得丑的可以;对摄影没兴趣对美图自拍有兴趣,拍照就拍照,美图就美图,没事看什么黑白照片;不读个十几二十本心理学教材,也许我心中跌宕起伏的对话就是一大段的废话连篇。
 
人是很容易以自己能够接受的东西为边界的。就像阎连科的《日光流年》文采再深得我心,题材决定了我自己不会轻易去尝试,我对外国人名记忆的“先天缺陷”,决定了我看《飘》坚持了三回都在中途人名混乱到无法正常阅读(真是黑历史org……)。很多翻译腔我自己也是理解不能,心里别扭的说都说不出来。
 
综上,我心中的优秀文学是在不断更新换代的,不是过去的不优秀,只是在现在的我心中,已经没有那么的优秀了,也不是现在有些遇到的不够好,只是现在的我还有所不及,无法参透。
 
欢迎讨论。
(其实,也许不过是我习惯性的喜新厌旧。)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