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希认为中国教育没有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你对此有何看法?

尹希是科大少年班毕业生,32岁成为哈佛大学正教授。以下是采访纪录。【对话尹希】 
晋升在意料之中,不在乎职位是什么 
澎湃新闻:恭喜你晋升成为哈佛大学教授,而且以31岁的年纪还打破了华人记录。这 
次晋升在你的预料中吗? 
尹希:在预料之中。我不花时间想升职这类事。我不在乎我的职位是什么,重要的是 
能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终身教授的好处是做研究的时候可以冒更大的风险,几 
年做不出成果也不会被解雇。  
  
澎湃新闻:你是如何看待自己在而立之年就做到了大部分人可能需要更久才能取得的 
成就? 
尹希:人做出的东西才是重要的,和年龄无关。  
  
澎湃新闻:从八中的少儿班到中科大少年班,你打小就是别人眼里的“超常儿童”。 
你怎样看待这种“超前”?  
尹希:我不觉得超常,也没有压力。  
  
澎湃新闻:被媒体报道之后,很多人称你为“学神”,你有什么特别的学习方法吗? 
  
尹希:我并不比同龄人更努力。我只是做事情的时候比较专注,不容易受干扰,不浪 
费时间在没用的东西上。  
  
澎湃新闻:从八中的少儿班到中科大少年班,一路成长中,你身边的同学大部分也是 
智力超常的孩子。你们在生活和相处中有区别于普通人的有趣地方吗? 
尹希:我不喜欢“智力”这一词,也不知道它的定义。我身边的人,和我自己,都是 
普通人。  
  
澎湃新闻:是否有过因为比别人厉害而带来的优越感呢? 
尹希:我不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答案没有意义。 
  
澎湃新闻:你的小学班主任——五四路小学(今爱民小学五四路校区)贾老师,告诉 
《保定晚报》,2001年考上哈佛大学后,你母亲告诉他,你的志向是拿诺贝尔奖。现 
在还是这么想吗? 
尹希:我的母亲并不了解现在的我。我对拿奖没有兴趣,我做研究只是因为有趣,如 
果有一天觉得我做的东西没有意思了,我会改行做别的。  
  
澎湃新闻:小学班主任对你的印象是文静、专注、认真,理解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超强 
;你的朋友说你是内外兼修的“纯爷们”。你觉得自己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呢? 
尹希:我从小学那时起性格改变了很多。一方面是内向和专注,另一方面是叛逆和冒 
险。 
父母都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 
  
澎湃新闻:有媒体曾介绍,你小学二年级就能看大学的微积分了。有网友好奇你出生 
在什么样的家庭?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 
尹希:我的确小学时看我父亲的大学课本,包括微积分和量子力学,当然,读的只是 
皮毛。我的父母是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的。小学时我父亲经常带我去他的实验室做我想 
做的化学试验。自上中学后我很少见我的父亲,因为我母亲一个人带我到北京上学, 
我父亲在河北工作。自那时起我没有一个紧密的家庭,也不想在家,只想一片自己的 
天空。 
  
澎湃新闻:当初在报考美国的大学时,你同时被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 
学等多所大学录取,均提供全额奖学金。为何最终选择去了哈佛? 
尹希:我没拿到普林斯顿和加州理工的offer, 所以去了哈佛。  
  
澎湃新闻:跳级、破格录取、天才班,也许你所受教育的环境和大部分的孩子不太一 
样,但是从中国到美国,你也体验了两国不同的教育方式。可以谈谈对中美教育的见 
解吗?  
尹希:美国的教育给孩子更多的选择。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给学生足够的选择 
,太多的天赋被埋没了。  
  
澎湃新闻:听说业余时间你热爱跑马拉松、攀岩,为什么喜爱这些户外运动? 
尹希:我喜欢跑步的原因是想跑得更快,我喜欢比赛的感觉。自从两年前跟腱伤了以 
后我跑的很少了。练习攀岩的目的是为了登山。  
“神童这个词对我是诬蔑” 
  
澎湃新闻:你也是从中科大走出来的。过去的30多年中,中科大少年班孕育了许许多 
多的菁英人才,然而,国内也存在一些争议的声音认为应该更尊重少年的成长规律, 
你有什么看法? 
尹希:这些所谓的成长规律都是人胡乱定出来的,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中科大少年班 
给一群孩子更多的选择,这正是中国教育普遍缺乏的地方。 
  
澎湃新闻:很多人把你看作是“神童”的代表,也有很多早慧的孩子错失了被培养的 
机会,埋没了才华。作为过来人,你对他们在人格的塑造和才能的开发上有什么样的 
建议吗? 
尹希:我非常反感“神童”这一词。对我来说,这个词有污蔑性的含意。我的建议是 
让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家长不要过多干预。  
  
澎湃新闻:你对目前生活状态的评价,以及对未来工作或者生活的设想或梦想? 
尹希:我过了30岁的时候突然感觉很老,觉得还没作出真正有创造性的工作,觉得需 
要重新寻找生活的目的。也是这时放弃了数年的严格马拉松训练,因为我没有跑步的 
天赋,觉得不该把很多时间放在一个我做不好的事上,而是应该做没做过,真正想做 
的事。如果我现在就知道5年后会做什么,那接下来的5年会很无趣。生活的动力在于 
探索未知。
已邀请:
之前看的一篇评论好像正搭你的问题(而且觉得写得好棒呀!),你可以去找一下。
搜索关键词如下:
究竟怎么看待“填鸭式”教育
作者: 南方周末评论员 陈斌
2015-09-17 14:59:38 来源: 南方周末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