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道不远人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事物并不能在获得真实意义之前就到达最佳状态
2 个回答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道不远人
——————————
良知,可能来自于孟子“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至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而发扬光大,是属于儒家心法的范畴,是真理的源头,是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形而上概念。
那么,良知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窃以为,良知,就是正知——正确的知见,是天理——最基本的道理和规律。它无善无恶,它就在那里。它是至善,是心之本体。在这里,前一个“善”是指善恶二元论的“善”,后一个“善”是指真理、正确的意思。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知见?什么是天理?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不加诸任何外在的纷扰、思虑,从没有受到外界影响的人心本体上,所自然生发出来的知见、所认识和体验的道理。因为“人心惟危”,有太多杂念和纷扰。而良知,是道心,“道心惟微”,需要专一、精进,才能摒除干扰,才能纯净无染地体味和把握。
阳明先生认为,心即是理;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以此纯净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良知”之发,没有个人私意,而常人难以无私意,所以需要“致良知”,摒除私心,显现事物本来面目、发展规律,从而不被自己的情绪和外在的纷纭所干扰,从而得以发扬“良知”,谓“致其知”。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善与恶、正确与错误的标准,都是人类自己制定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生活而设定的方法论。自古以来,人类为了适应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从而更好地生存繁衍,而逐渐地形成了现有文化中的一切,这一切都留存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被传承下来,形成我们现在认识、理解世界的行为、方式、模式。人们以这些为最基本的参照,来收纳、融合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保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历史的一部分、社会的一部分、宇宙的一部分,我们都不可分割。而良知,就是适应天地之道而形成的完整、圆满的心灵自性。《双塔奇兵》中,阿拉贡说,是非早有定论;《独立宣言》中说,造物主赋予所有人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定论在良知,权利在良知。
人类的很多认知都是带有偏见的,乐观主义很容易,悲观主义也很容易,而摒除私欲、洞彻幽微、艰难求索、奋勇突围,才是最艰难的。本心自性,即是良知;良知时刻与我们同在。可又有几人能时刻保持在超越生死善恶、一派天真自在的良知之中呢?我们都是常常被自我所欺骗、所驱使。荣格说,每发现一种自我,都需要一种相应的自我超越的能力。这种自我超越的过程,就是“致良知”的过程。
不要问“道”是什么?“佛”是什么?当我们解释佛与道的时候,可能是离佛与道最远的时候。良知,就是那个中正、不变的东西,是天下之正道、天下之定理。天尊地卑,天行健地势坤,它就在那里,千古未变。千言万语,是非真假,眼前便明,如佛家“以心印心”,如“公道自在人心”,此之谓“良知”。常人起心动念,即有是非;能明是非,即是良知。我们常常碍于颜面、形势,不能正心诚意求真,所以昧良知。良知人人有,圣人无遮障。“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一点点良知,是本心、是初心,是人生的准则,是指南针、定盘星。困惑的时候,沮丧的时候,得意或者失意的时候,想想自己的初心,我们能保持初心吗?我们能婴儿乎?李颙在《二曲集》中说,“人之病痛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这些受病,均非良知。
程颐说,“先儒皆以静为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此“动之端”,是心内一点本初发动,即是良知。亿万年来,人类在进化演化的过程中,所寻求的生存、繁衍、发展之道,实为天地生生不息之道,亦是人之道,已为先人道尽。所以,老子留下五千言后遁世而去,佛陀说我无话可说、我什么都没说。
开悟之人,虽然达到了本原上的“知行合一”——体会到了“动之端”,体会到了良知之喜乐真味,并不表示瞬间就超越了自身的陋习、性格中的阴影,如六祖慧能大师即便开悟了,也要经过数年的修行加被到身上,但是,开悟却可以让人以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若冬涉川、若畏四鄰的“惟精惟一”方式来驯化陋习、解决阴影,逐步趋于敦本尚实、返朴还淳、自由自在的“良知”之境。
“仓颉造字,天雨粟,鬼神哭”,“智慧出,有大伪”。当今世界,再难以回到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人类早已经无可挽回地走上“文盛实衰”的不归路,只能勇往直前、不断求索,以无数血与火的代价艰难突围。“《春秋》以后,繁文益盛,天下益乱,……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
这两日,英国人民被全世界人民狠狠地嘲笑了一番,英国人民又忙着开始搞重新公投。窃以为,这不值得嘲笑,这应该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个人会犯错误,社会整体当然也会犯错误,人家的社会有容错、可改正,这不是值得羡慕的吗?美国最有世界影响、最受尊重的政治学家罗伯特▪A▪达尔坚定地认为,“追求平等和政治平等是人类的天性使然,是人类情感的反映;只有在民主社会中,我们才能实现政治平等;只有公民才能最终决定民主的未来,政治平等的程度也完全取决于公民的认知能力和行动能力”。虽然,“脱欧”是一个不理性的情绪行为,英国人民的认知能力和行动能力还有待提高,并且客观上也正在提高中,但在不可逆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这样的行为应该作为历史的进步被肯定,而不是作为民主的弊端被否定。因为,虽然就事而论,是一个被政客鼓动起来的情绪化行为,但从根本上来说,这是趋向整体良知的学习过程,是人类突破当前迷茫和困境的必经之路,人们在这种反复过程中学习妥协、和解、相处,逐渐趋于心灵的完整与圆满。人类的未来,难道不寄望于探索寻求广泛和解的民主,而要寄望于难以摒除私心私欲的专制吗?或许曲折,或许反复,或许需要反思和更正,但意义不容抹杀。
既然人类已经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就需要更错综复杂的曲折过程来发掘真正的心灵,领悟广泛而深刻的良知。政治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认为,美国的中东政策、战略不会成功,“因为你在试图消灭一种意识形态”。神话学研究大师约瑟夫•坎贝尔认为,不经过试炼、历险,就不能成就非凡的英雄;当代英雄的使命在于,创造出一套超越种族、国界、宗教、文化、社会等人为藩篱的象征符号系统,从而使生命的深层意义为之彰显,这当然有待当代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英雄个人的命运系乎更基础、更广大的宇宙生命,要成就英雄个人,必须仰赖宇宙生命。朱侃如解读为,个人对浩瀚宇宙运行之道领会的深浅,直接关系到英雄历险的成功与否;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生旅程中接受试炼的潜在英雄,要完成生命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有待于我们对广大深刻的宇宙生命有所醒悟;事实上,在当代人性受到科技发明巨大冲击与挑战的时刻,正是对生命有深刻反省能力的英雄崛起的良机。其实,字字句句何曾离开人类的“良知”,人类正反复试炼、无比艰难地走在趋于良知的道路上……只要人类不死,良知即可期待!
良知,天地生息之理,安身立命之所,生存发展之道,本心自性之动也。
——————分割线——————
至于动物们的行为,目前并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来确认,基本上是公认为属于本能,而不是心内自知自觉,应当不属于良知,不能归于良知。
例如狗不弃主。一般认为,狗是从狼进化而来的。历经千万年的生存繁衍进化后,狼的血液中有高水平的应激激素,它害怕靠近人类而毙命,而激素水平比价低的狼,在靠近人类觅食残羹冷炙,从而获得了一种更有利于生存繁衍的生活方式(要知道,这些猛兽平日里获取食物是很艰难的,它们没有思维认知,无法像人类一样开拓),而慢慢地被人类驯服变成了狗。狗与人类友好相处,因帮助人类狩猎、看家护院等忠诚行为而更好地生存繁衍下来,慢慢加深了合作与友谊,并更加可爱与忠诚。而那些不够可爱、不够忠诚的狗祖先,都被杀掉了,进化下来的狗基本上都是可爱与忠诚的。狗不弃主,是物种之间建立联系之后的本能依赖,这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再例如海豚救人。据说,科学家对海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不存在救人的动机。把人体模型、皮球等等扔在水里,海豚也会把它们托起来。而现实中的救人事例,纯属遇到海豚的巧合。不知真假,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