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某些人在学习当中很难有“沉浸感”的出现?
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分心。
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剧,有时候会有那种打完了还想来一把,或者电视剧当中想知道后续主人公的发展。或者会有追星现象。
有些娱乐活动也是,在体育活动中,跑步再枯燥都能坚持下来。另外其他的足球,篮球,排球的游戏中,即使总是接不住球也不会有放弃心理,这是什么原因?
根据以上的例子,是否除了学习之外的其他都有相同原因的吸引力?根据这种吸引力,怎样才能在一件事情当中有“沉浸感”?
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剧,有时候会有那种打完了还想来一把,或者电视剧当中想知道后续主人公的发展。或者会有追星现象。
有些娱乐活动也是,在体育活动中,跑步再枯燥都能坚持下来。另外其他的足球,篮球,排球的游戏中,即使总是接不住球也不会有放弃心理,这是什么原因?
根据以上的例子,是否除了学习之外的其他都有相同原因的吸引力?根据这种吸引力,怎样才能在一件事情当中有“沉浸感”?
3 个回答
Eidosper - 一粒尘埃/码农/作曲,公众号一埃居(ID:eidosperhome)正在筹建中,欢迎关注。华科论道群342531142
推荐来自: asayahaku 、黄敬源 、ufo5260987423 、王山怀 、Sylvia 、亦可喜更多 »
学习的时候会分心,首先你要确定自己的身体没有疾病、心理没有疾病、精神没有疾病,绝大多数情况下你搞不定一件事,不是因为懒或者笨,而是身体条件、知识储备和用脑方法的问题。
什么是懒?比如别人身体好,能跑10km,你身体差,只能跑1km就气喘吁吁——当然,对于跑步没人说你懒。如果我们换成读书,别人能读10页,你只能读1页,你的大脑就扛不住了。这里面要么是你比较疲惫,比如说缺乏休息导致无法全神贯注,要么是你缺少知识储备,要么是你用了错误的思考方式。
针对于身体的问题,无外乎看医生和锻炼身体,二者不可相互替代。
知识储备是什么?如果让小学生直接去看高等数学,那会发现初等数学还没搞定,高等数学搞不定的。如果没学微积分,当然看不懂量子力学。知识之间是有依赖的,如果少一环会让整个过程非常费劲。但是不幸的是,有些学科存在相互引用的情况,比如复变和微积分,不理解复变函数,微积分里的一些概念不好理解,但是复变函数也要会微积分才能理解。这种情况下就要硬上了,不懂也要硬来。其他情况下,检查其支撑学科的内容是否已经学会。
错误的思考方式则是更常见的问题。比如我之前不能理解,复调音乐居然可以同时听多条旋律,如果不具备这个能力,那么写出来的复调也是主调化的。这种思考方式的缺少,会让一件事变成非常难做的情况。但是这个东西是高度差异化的,每个人的default设定都不一样,我认为很惊讶的东西,一个学习很差的同学也可能是理所当然的这么认为。这个你要注意,如果前两者没有问题,那多半是这里出了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生理基础是一样的,古人和今人大脑都是1450ml,都是多巴胺和神经电流。所以有些东西两千年前到现在就没什么进步的,这些东西就是“一个人认知能力的极限”。当前的天才,也不会比老子孔子他们的“认知能力”高很多,当然,知识存量多了一些,还有现代教育制度让更多的人认知能力都能尽可能的高了。你要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时候仅仅是用脑水平的差异,而不是脑子的差异。
我们回到“沉浸感”这个话题上,除了以上的东西,还有一个技巧。我有找一个类似于“仪式”的东西,来宣告自己进入这种状态。这个“仪式”很简单——泡一杯茶放旁边——“好的,开始”。养成习惯就很快能搞定。至于运动,那是我现在体力并不是很强,也可以进入沉浸就是一会儿就累趴。方法有很多,你可以多试一试。
最后你会发现,其实不过如此。
路人蝙 - 品庶每生
推荐来自: Sylvia 、安静的阿静 、认识我自己
首先获取新知识要能让你产生正面情绪,然后下文才有意义:
小学初中时我看网络小说会有沉浸感,但拿着《红楼梦》、《红与黑》却怎么也读不进去。现在读《百年孤独》会有沉浸感,拿着《尤利西斯》、《论俄国革命》却怎么也读不进去。阅读和学习从来都是一种能力,想要沉浸在阅读中至少要能不依靠太多工具书就能读懂这本书吧?想要沉浸在学习中至少要能够跟得上教科书的思路吧?拿着一本《21天学会c++》但里面的单词都得查着看怎么可能会有沉浸感。学习中难以产生“沉浸感”是因为学习能力差。
上官大人 - 我会养一只阿黄。
推荐来自: 川崖明
专注,就是认真。题主在娱乐活动的时候自然是认真的,不过貌似在学习之类的时候,认真的时候少。
不管你喜不喜欢,当你明确意识到必须要解决目前的问题的时候,采取正面积极思考处理问题,而不是看似在处理实际只是敷衍应付,然后你就会突然发现,我艹,怎么都过了这么久了;这就是沉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