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否是衡量文学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

许多书在刚出版的年代红极一时,并且得到了一些重要的文学奖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曾经红极一时的书很少被提起,比如一些曾经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书现在读的人却很少,是否时间是决定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作品“的唯一标准呢?
已邀请:
稍微有点反对第一个答案啊。。。
为什么说郭敬明那些迎合读者的作品是垃圾文学啊,我觉得这样说有点侮辱读者哎……
前段时间我们老师就专门让我们看了《盗墓笔记》还有《龙族》,并且抽出两节课的时间来研究这些作品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受众,它们确实有值得研究的价值。
说实话我之前也是对这类的作品不屑一顾,但是当我真正花时间来读的时候,才发现里边的故事真的很有趣而且想象力丰富,读了开头之后发现根本停不下来。《子夜》《青春之歌》等一些叫得上名的现代文学作品与之相比,阅读体验差太远了……
再者,“垃圾文学”何以迎合那么多人?肯定是作品触到了读者心里的某个东西,比如盗墓的惊险刺激,郭敬明小时代里边的友情叛逆等等。生活本身是平淡普通的,但是我们可以用想象来体验自己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生活。我们的想象力没那么丰富怎么办啊,那些作品可以帮助我们,这就是它们的价值。虽然我们看过之后可能不会再想看第二次,那又怎样,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开心就好了啊。
再一个,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那些精英文学,那些伟大的作品只是适合部分群体的。那普通人读什么呢?现在社会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少的人肯花钱买书花时间看书,如果没有那些“垃圾作品”,纸质媒体的现状会更糟的。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能迎合普通读者的趣味来写作品?而且你看啊,外国一些拍得比较好的电影是怎么出来的?他们会边拍边播,播完一集看看观众的反应以及趣味再写剧本,比如《吸血鬼日记》,好看吧。
不妨把它们当做一种娱乐好了,这也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写照。经过几百年之后,我们的后人再回首我们这个时代,它们至少会知道我们这代人这个时候的阅读趣味啊。对于很多东西我们应该更加包容。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