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伟强 - 论道 #732 用户
推荐来自: 森夏 、不见长安 、彷徨少年时 、跳麻斯 、秋风暖暖 、亦可喜 、advAdder 、大百香果 、宅茲中國 、菲尼克斯更多 »
森夏 - 喜欢清晨的饼干啊
推荐来自: 氪星人 、秋风暖暖 、跳麻斯 、陈绍棠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2 个回答
伟强 - 论道 #732 用户
推荐来自: 森夏 、不见长安 、彷徨少年时 、跳麻斯 、秋风暖暖 、亦可喜 、advAdder 、大百香果 、宅茲中國 、菲尼克斯更多 »
所谓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文科而不是理工科。理工科要出成果直接和世界对抗。
理工科直到两弹一星勋章只有2人没有留学经历。和民国的关系并不是很大。
文科大师只跟国内对抗,这在哪朝哪代都会有大师的。毕竟条件再差也总有人研究。有人研究就可以分出个一二三四。然后又把一二三四结合在一个大学中,真的能说这所大学是「世界顶尖大学」?
况且好多文科大师是把国外的东西搬砖到国内的仅此而已。因为当年国内的信息流动比现在的朝鲜还要差得多。能搬点国外的东西就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了。
至于西南联大更是因为当时集合了北大清华之后才有的效果,现在只要国家有政策立刻就可以再造一个西南联大出来。(其实和西南联大比较类似的是80年代的深圳大学,有兴趣的可以去维基搜索一下)
至于为啥现在有人鼓吹民国好,并不是因为民国真的好,而是对现在不满仅此而已。
森夏 - 喜欢清晨的饼干啊
推荐来自: 氪星人 、秋风暖暖 、跳麻斯 、陈绍棠
民国学术界,教育界腐败现象还是严重的,并没有不腐败这一说。
先说明一下民国时期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是省教育经费,县教育经费,以及“中央与省之国民教育补助费等”。主要形式是建立基金,运作资产,购买田产等等之后的利润充作经费,还有就是特定项目的税收作为教育经费使用。
《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多吗?看上去多。可是实际上用到的钱呢?
为什么实际比例会这么小呢?
1.从1928年到1936年平均每年的军费支出占总预算的42.7%,最高的年份竟达到48.4%,很多钱都被各地挪用充作军费了。庞大的军费开支挤压了似乎可有可无的教育经费的开支。
2.民国时期,教育资产及经费管理紊乱,各级政府 拖欠、侵占、挪用、滥支教育经费现象盛行。在北洋军阀连年
混战和新军阀内战时期,教育经费便惨遭 侵剥,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干扰。据杨少松,周毅成《中国教育史稿》“汤芗铭来时,第一师范秋季开学,延期多日,学生寄 居旅馆不得入校。傅良佐来时,各校一律停顿,学生 被迫归家。张敬尧来时,驻兵学校,破坏校具特多, 使学生无书可读。因此,这几年间,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受干涉,思想受箝制,同时教育经费经常减发、停发,学校因长期驻兵更受到直接摧残。”
3.各级政府为弥补政费的不足,侵占挪用教育经费。 1921年陈宝泉在《请划清天津县地方税以维教育建 议案》中指出:在天津县,地方税款“划归省收入,而 以省机关拨补县教育经费,此中款项出入之间多少不同,县教育吃亏已巨”,并且“地方税款向供给警察费用,所余无几”。
这就和很多人的认知有所不同,实际上民国的教育经费和现在一样,也是经常被挪用的。从15%变成0.89%,腐败程度并不是所谓“并不严重”
那么为什么教育界仍然能人才辈出呢?
1.教授治校。西南联大实际上的组织结构是教授为中心,学术风气很浓,也免于冗杂的行政事务。之前浙大光华法学院也曾经进行了教授治校的试点,同时请来了王泽鉴,贺卫方等人前来教学,浙大法学实力一度跃升,但是后来被中央直接发话,停止了试点。
2.各位有识之士的积极奔走。以老浙大的竺可桢校长为例,他曾经多次向中央要求专项拨款保护仪器设备以及文物等。类似的情况想必各地都有
3.民国涌现的各种天才实际上也是原因之一,天赋有多么重要想必各位在做研究的都很清楚。
4.民族危机导致的奋发图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