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功利主义观点?其与公平正义的观点相比有何重大区别?
最近开始阅读罗尔斯的《正义论》,看见书中将其理念(基于公平的正义)与那时流行的“功利主义”相比较,感觉有一些困惑。
1. 边沁开创的功利主义哲学以追求“最大幸福”为目标。那为什么这个观念既推导出了“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可以牺牲少数人”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这两者是否存在冲突?
2. 罗尔斯从“无知之幕”推出“基于公平的正义”,这其中的“公平”是指机会公平还是结果公平,抑或其他?和功利主义相比,解决了功利主义理论的哪些缺陷,同时自身又有哪些不足?这个理论与洛克等的“自然状态”有何区别?
3. 在实际制定政策中,这两种思想一般在哪些范围适用?是否与社会形态有关?
1. 边沁开创的功利主义哲学以追求“最大幸福”为目标。那为什么这个观念既推导出了“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可以牺牲少数人”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这两者是否存在冲突?
2. 罗尔斯从“无知之幕”推出“基于公平的正义”,这其中的“公平”是指机会公平还是结果公平,抑或其他?和功利主义相比,解决了功利主义理论的哪些缺陷,同时自身又有哪些不足?这个理论与洛克等的“自然状态”有何区别?
3. 在实际制定政策中,这两种思想一般在哪些范围适用?是否与社会形态有关?
4 个回答
孙傲之 - 民主社会主义者,支持马克思主义伯恩施坦路线,极客,Google粉,Android粉。
推荐来自: 氪星人 、TRACY 、亦可喜 、张沇 、bing 、青年陈尘 、冰镇火龙果更多 »
列车难题是最著名的功利主义的例子,假设有一列车正在高速行驶,你是此列车的车长。如果继续行驶,将会导致5人丧生。假若你换轨,便能救回该5人,可是又会导致1人丧生。如果是主张功利主义,便会选择换轨牺牲1人救回5人。
效益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即「最大效益」)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
功利主义的初衷是增大这个世界的「最大效益」,但是他们的理论最大的缺陷就是,他们在计算所谓的「最大效益」时,将所讨论的行为涉及的所有人视为一个整体,忽视每一个个体的具体利益。在这一点上最典型的问题还是上面的电车难题。因此,功利主义哲学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极端集体主义」的思想,受到个人主义者的批判。
而自由放任主义,就是为了实现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个体的利益。用我们现在的词语,在自由放任的情况下,他们关注国家的整体GDP,但不关注人均GDP。他们不对资本家的行动进行监管和约束,导致为了整体GDP而让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而所谓的无知之幕是这样的:設想在“原初狀態”下的一方,他們對自己所擁有的技能、品味、和地位於當社會的情況一概不知。而於此狀況下讓他們對權力、地位、和社會資源通過一定的原則分配予諸人,這一點保證了任何人都不會在選擇原則時由於天然機會的結果或社會環境中的偶然事件而有利或不利。
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个人必须考虑到自己可能处于弱势,而非一定处于强势,所以会在制定制度时保证少数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