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战国的区别在哪里?具体的分界线是什么?

一直说春秋战国、春秋战国,但是总觉得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之前看到说春秋的战争是说好时间地点再打主要是政治的博弈,而战国是试图彻底把一个国家打趴,这个说法对吗?还有那些区别呢
已邀请:

锦瑟 - 举目望日,不见长安。

推荐来自: 不见长安 张沇 asayahaku 连归易 sduer 氪星人 delaymoon 霁雪 三岁更多 »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前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诸侯国纷争不断。为了占有更多的领土主权。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六国前,各国混战不休,更多地是为了灭掉对方占领,成为独自的一霸。战争更加厉害。所以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历史上的说法略有不一。

陈绍棠 -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推荐来自: 秋风暖暖 氪星人 不见长安 Joey shangE 大百香果更多 »

一共两个问题:
1、春秋战国有哪些不同
2、春秋战国的分界线
 
一、春秋战国的区别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 顾炎武


旧政治秩序崩溃,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严重破坏;新政治秩序形成,强国对峙,法律成为新政治秩序的维护工具。
注:上面一句来自习题链接
 
春秋时期打仗需要有名义,而且必须是正义的名义,求的是盟主的位置。
虽然有


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下》


这样的嘲讽,可是其实春秋时期的灭国战比较少,总体目标是为了称霸
此处的霸


俗用爲王霸字。實伯之叚借字也。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就是说霸是伯的通假字


凡爲長者皆曰伯。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也就是称自己为长者,也即老大。其实主要是为了维持国际秩序,以保证天下和平。凡是打仗必须高呼仁义道德。
孟子有句话说的很好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


很简要的说明了春秋的霸到底是啥。
 
 
而战国时期称雄


雄,鳥父也。
——《说文解字》


如此就是父子的关系了,兄弟乃是盟约,父子就是君臣之约。从维护治安变成了兼并他国。
孟子又说了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孟子》


讲的更加精辟了。
这也就是春秋与战国的区别
 
顺便辟谣


三十五年,楚伐随。是也。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史记·三十世家·楚世家》


 这里的三十五年就是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无论怎么分界都属于春秋时期,这段的意思是:
三十五年(前706),楚国讨伐随国。随国君说:“我没有罪过。”楚王说:“我处在蛮夷地区。今天诸侯们都背叛王室互相侵伐,互相攻杀。我有军队,想凭此参与中原的政事,请求周王室尊奉我的名号。”解释来源
 
并不是知乎所调侃的段子的那种含义。
 
 
 
二、春秋战国的分界线
 周分东西周,西周灭,东周东迁,分春秋战国两段。
 
自平王东迁,因得位不合法理且控制土地人口极少,故而诸侯只在名义上承认周王室,自此开始春秋时代。
 
其中春秋一词来源于孔子据鲁史《春秋》所修订而成的《春秋》一书。而《春秋》一书所讲并非完全契合春秋时期,而是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之间的242年的重大事件。而春秋时代之始史学界共同认定为公元前770年,而春秋时期结束有数种观点:

1.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75年)
这种说法源于司马迁
原文为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余於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史记·十表·六国年表》司马迁


这两小段主要的意思是:由于秦焚书导致只剩下《秦纪》流传下来,虽然没有月没有日而且非常简略还不完整,但是写的还行,所以根据《秦纪》,从周元王开始写春秋之后的六国的事情。注:这里的《秦纪》不是《资治通鉴·秦纪》。
于是我们知道,这种分法其实是按照从可考史料(《秦纪》)的开端来分的。
 
2.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年)
注:公元前349年,末代晋侯晋静公才被杀死,晋国才正式灭亡。
这种分法是按照大事件的分法。
由于晋强秦弱,所以导致时局平稳,导致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国难以有所作为。
来看一下地图

然后是地形图

我们可以发现晋可以凭借阴山山脉、太行山脉将秦通往中原的道路完全封死。
晋国不灭或者说不弱,秦国永世就如水池里的鳖一样不能翻身。
 
故而将晋灭这个将会导致整个时局变化以至于需要换一种称呼来称呼时代的事件作为春秋战国的分割点。(这句话有点长,多担待)
 
3.公元前403年
这种分法有两种说法
 
1)韩、赵、魏立国
这种说发源于司马光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司马光


三家从法理上被周王室以及诸侯承认。
2)数项制度的演变
封建制度的确立、奴隶制的瓦解、商人阶层的诞生以及井田制的瓦解
这些制度要是展开说就变成四本书了。
 
4.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这种说法比较小众,山东又称齐鲁大地,其中的齐也即春秋战国的齐国,齐起自直钓江上封神于天的姜太公建国,传至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凭借“尊王攘夷”的政治资源以及绵长海岸线的商贸资源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人称“海王之国”。
来看一下最贴近当时形势的地图

鲁宋卫等国弱小,越楚互相忌惮,韩赵魏三家相互交织关系复杂,燕国地处偏远,身后就是各种戎族,秦国被韩魏两国堵在关西。形势极其良好,而田氏代齐使得当时齐国发生内乱,一个个大世家被消灭,导致难以行统一之霸业。这是为什么按照这个分割第一种原因。第二种原因是,周王室给一个叛君的相国君位,预示着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的来临。
 
补充:
  商周最初因商强周弱从而产生盟约,商占主导地位,而后周由商支持下建国。此后周发展迅速,一边和商方面进行外交友好访问一边吞并周边亲商诸侯国导致出现双边军事摩擦。其后周文王趁商纣王出兵东南,违背盟誓发动叛乱,于牧野与商纣王仓促组织的军队合战,大胜后建立周朝。周从建立到灭亡共800余年(由于周建国之年难以确立,故一说791年,一说868年,总之800年左右,毕竟时间久远,并不可考)。其中周昭王征东南(荆楚),周穆王平戎乱,周宣王于前797年(周宣王三十一年)、前792年(周宣王三十六年)、前789年(周宣王三十九年)三次征讨戎族三次都没有成功,后两次甚至大败,从而导致周王室兵力极度下降。而后其子,史称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即位,因国都屡次受到戎族侵袭,频繁召唤诸侯,又因其父周宣王数次伐戎让周王室控制的兵力不足以号令诸侯,从而使各诸侯逐渐不应征召。于是周幽王于内进行一系列改革富国措施,影响了既得利益者,引发国人不满,于外拿不听号令的申国开刀,去除有申国血统的姬宜臼太子位,并将申国朝堂后宫一系驱逐回国。申国先下手为强,其国君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攻灭周王室正统周幽王,周幽王大臣携周幽王之子姬余逃脱,并立之为周携王,而后申、缯、卫、晋、郑立申国血统的姬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申国缯国兵力微弱,卫国晋国郑国还未到,戎族兵力强盛导致镐京难以驻守,周平王逃离镐京迁往雒邑,是年公元前770年,此后即为东周,此前为西周

东门歌者 -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推荐来自: Joey 氪星人

个人之见,抛砖引玉。
 
春秋和战国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与集权的区别。春秋时期,权力由君主下放给卿士大夫,从这个角度看有点类似于欧洲诸国的分封制,君主对于下方的事务的掌控并没有到达非常细致的地步,甚至很多国愈演愈烈出现了“祀归于君,政归于臣”的状况,比如鲁国的阳货,比如田氏代齐,最典型的还是晋国六卿。
这样的体制好处坏处都很明显,转折点出现在中原最强大国家——晋国的衰落。晋国六卿之间矛盾深刻,互相掣肘,对外影响力和对内统治都出现了动摇,最终六卿之间爆发战争,结局大家都知道了,三家分晋。从此以后,各个国家君主收拢了权力,不再以臣子作为公权力的载体,春秋进入战国,中央集权的改革开始。
所以呢,提到春秋时期,人们往往想起的是各位俊杰挥斥方遒,背后的君主却往往黯淡无光;而提起战国,无论是最优秀的统帅、最机智的辩客、最骁勇的刺客,还是最贤能的臣子,其故事都与背后的君主息息相关。天下七国,七个主君,彻底成为了这个故事的主角。

janouce - 数学竞赛

推荐来自: Joey

公元前770年周王室东迁洛阳,因与鲁国史书《春秋》所记时限相同,又称春秋。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卒,春秋结束。自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到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战争日亦趋向于残酷,又称战国。
春秋时期,权力重点由天子下移到诸侯。
战国时期,权力的重心继续下移,由诸侯下移到卿大夫再到士,布衣阶层此时开始崛起。战国四君子和当时盛行的门客制度或许是个不错的例子。正是这种权力的下移,才有三家分晋发生的可能性。而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也带动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
其实战国也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便是各国的变法,比较著名的便是商鞅,吴起,李悝等人,私以为这也是对权力下移的一个有力证明。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