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森夏 - 喜欢清晨的饼干啊
推荐来自: Joey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钢丝上杂耍了一年,还没到岸
4 个回答
森夏 - 喜欢清晨的饼干啊
推荐来自: Joey
本回答的一部分来源于我的媒介素养课程期末论文《对身体障碍者的刻板印象研究》。
先说点题外话,刻板印象这个概念在中国的流行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以至于直到现在,我需要用这个词的时候,最先想到的也是英语的stereotype,我思考时常用的日语里似乎根本也没有对应的翻译,直接像英译中一样把“刻版”翻过去也不合适,日语论文中常用的是“偏見”一词,但是在中文语境下偏见和刻板印象又有微妙的差别……
人格的社会形态,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的交互而实现的。特征是一个人存在的证明,也是其自我意识的来源。与此相类似,特征附加于G·H·Mead所说的“一般化的其他人”,就会被作为亲属、地区、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基底。这些根据特征而产生的评价与印象会随着地区文化价值的改变和地区相互接触的加深而改变。来自于外界的评价与印象也会反过来改变个人的内心世界与行动的发展方向。
“刻板印象”的概念由美国政论家和舆论学家Lippman在其著作《公共舆论》首次提出。他发现成见(他也将之称为“ 头脑中的图象”) 对决定个体对于人与事的知觉的影响很大。而在群体知觉领域, 这些“头脑中的图象”就是认为群体成员彼此相象、并且区别不太明显之成见。这是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重要成果。21世纪以来,刻板印象的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最受到欢迎的是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它以热情(Warmth)和能力(Competence)为基础建立了二维模型,认为大多数刻板印象是混合的,群体的社会地位可以预测刻板印象,以及刻板印象中普遍存在参照群体偏好以及外群体贬抑四个前提假设。在 Cuddy, Fiske 和 Glick的新近研究中, 进一步将内容模型与群际情绪、行为反应相结合,开创性地形成了群际情绪-刻板印象-行为趋向系统模型。
系统模型比较复杂,我们为了让大多数人看得懂要使用内容模型的一部分说法来进行解释(啊)。
以“德国人都很严谨” 为例,显然,在BIAS MAP上,德国人属于HC-HW:高热情高能力群体
HC-HW群体一般会引发赞美情绪(Admiration),所以我们平时看到的关于德国人严谨的言论(比如回收垃圾时候要用胶带包住玻璃、汽车螺丝每个都要手动检查之类的朋友圈谣言)包含着“学习”“向往”等倾向。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无论是针对这四个群体的哪一个,刻板印象都是双面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
正面影响:便于在没有相关经验时尽快找到相处模式。对未知的人群获得先验性印象等等,这就为人际关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例如我们在和德国人相处的时候会表现得比较严肃而注意细节,对自己的“糙”感到自卑等等。作为认知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刻板印象极大地提高了知觉、推理和决策的速度与效率。
负面影响:描述的过概括化趋向与认知的僵硬性。这样我们的行为和思维过程会有偏离。我也见过德国留学生到处落东西之类的事情。刻板印象往往会滋养不公正、误解和犯罪活动等不良现象。同时,刻板印象的过分概括化作用也会导致种种社会认知偏差。虽 然明知刻板印象具有很多缺陷,但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使得每个人、包括那些对偏见和歧视非常愤慨之人,都会随时随地不自觉地卷入刻板印象之中。
说到这个负面影响,就有一个“刻板印象的意识性抑制”的问题,这就太过深入了。
贴一下我的论文引用的文献吧,一部分还是和身体障碍者相关,对刻板印象倒是意义一般,仅做个参考
参考文献
[1] 忍博次. 身体障害者に対する偏見の研究: 価値志向, 受容度, ステレオタイプに関して[J]. 北星論集, 1967, 4: 53-75.
[2] 王沛. 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论[J]. 心理科学, 1999, 22(4): 342-345.
[3] 佐斌, 张阳阳, 赵菊, 等.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理论假设及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1): 138-145.
[4] Bargh J A, Chen M, Burrows L. Automaticity of social behavior: Direct effects of trait construct and stereotype activation on ac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1(2): 230.
[5] 翟成蹊, 李岩梅, 李纾. 沟通与刻板印象的维持, 变化和抑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3): 487-495.
把自己的论文翻译成干脆简单的语言还挺难的,另外我把问题的分类加入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