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军事素质和政治水平怎么样?

已邀请:
http://m.iask.sina.com.cn/b/9856613.html原来在一个历史问答上看到的的
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爱民爱材、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三国志》评论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圣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侠,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看,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云尔。”他能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材收为己用。最典型的范例就是诸葛亮,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遗言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却在大权在握时,念念不忘完成刘备的遗志,最后在北伐的战争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刘备的政治品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体现。孔、孟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强调“仁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征服百姓。刘备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实践中领略到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个“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
三国演义刻画的刘备是一个爱哭,无主见的人,实际上我认为不过是为了使刘备更接近于罗贯中们心目中的帝王形象,他们很难接受一个草莽英雄能成为帝王的事实。刘备的性格类似刘邦,但刘邦生性多疑,又善于纳谏,还没有“妇人之仁”,他们以为刘邦的成功主要在于此,而刘邦的草莽性格在他们看来是缺点,若无以上的原因是不可能成功的。可是刘备却可以说毫无防人之心,又不纳谏,又总是有“妇人之仁”,在关系到前途的最大选择面前总是表现得优柔寡断,这样的人能成功,实在是没有理由。但他真的成功了,只能说是个奇迹了。
  首先看看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营造刘备的性格,特地对于一些事情进行了修改:
  1、刘备怒打督邮,这件事最能体现刘备的性格是江湖儿女的性格,与罗贯中所描述的刘备的性格格格不入,于是将此事安在了张飞身上。
  2、东吴招亲,面对阴谋,诸葛亮劝刘备勿往,刘备却不在乎,以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件事也体现了刘备作为一个草莽英雄的英雄气概。三国演义中改为诸葛亮劝刘备前往,明显是要将刘备的草莽之气去处。
  3、刘备与庞统发生争执,最后刘备将庞统叫回问庞统的话是“向者之论,阿谁为失?”,演义中改为“昨日酒醉,言语触犯,幸勿挂怀。”。本来刘备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误,他与庞统“宴乐如初”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原谅了庞统;演义中却成了刘备认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一改之下,意义完全不同,终于符合了他们眼中的帝王形象。
  其次,看看历史上关于刘备的记载,是如何体现刘备的个性的:
  1、刘备爱喝酒,而且喜欢在军营中和大将士兵们一齐喝酒,史料上记载了刘备两次大摆宴席喝酒的事,一件就是入蜀大胜后,就是上面与庞统发生冲突的这次。还有一次是在汉中赵云大败曹操,刘备一高兴,就“作乐饮宴至暝”。这些都体现了刘备的草莽气息。
  2、刘备不爱安安稳稳的做在家里享福,却喜欢和他的将军士兵们在一齐。刘备至出道以来,一般都是亲自领兵的,打袁术,打曹操,打蜀中,打汉中和回荆州救援关羽打东吴。可以说唯一他没有亲自打的仗就是赤壁之后打江南诸郡和稳定江南诸郡之战,因为这些仗太关键了。估计刘备有自知之明,所以呆在荆州没有到前线。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大概也只有刘备会为“髀里肉生”而“慨然流涕”吧。大概也只有刘备会做皇帝不久后就急不可耐的亲自率兵打一场群臣反对的战役吧。
  3、刘备待人坦诚到令人无法相信,帝王们向来是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的,曹操的梦中杀人正是这种想法的典型体现,而刘备则不然,与关张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与赵云是“同床眠卧”,与诸葛亮是“情好日密,犹鱼之有水”。史料记载至少有二次刘备对于刺客坦诚相见,这那像一个帝王?整个就是一个草莽英雄的作为。
  4、不但是不防备关张诸葛等人,甚至将兵权也全部交给他们。刘备起事之初,就是由关张“分统部曲”,诸葛来了后,就将军权交给诸葛亮(关张对诸葛亮的不满就是因为诸葛亮插手他们的军权)。打蜀中,军权交给庞统;打汉中时,又将军权交给法正。总之,根据我的分析,刘备一般不会亲自指挥打仗的,他主要的作用是观摩,附带重大问题的决策(赵云汉水一仗表现就是如此)。甚至我认为他亲自率军只是因为他更喜欢和他的将军士兵们生活在一齐。若承认刘备是个草莽英雄的性格,这个推论就不奇怪了。
  5、《三国志.先祖传》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等本身就体现出刘备是个具有草莽英雄气质的人。若以此性格来看,所有史料中关于刘备做每件事的记载都可以很好的解释。否则,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给刘备安排的性格,有些事无法解释,只好演义一把了。
  刘备少有大志,史载“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所谓宗中诸小儿,也是刘邦的后代,都可以说得上是帝王贵胄。和他们说这样的话随时可能招致灭门之灾的。我觉得这不是刘备年少无知的举动,而是代表着刘备的远大志向。这也是刘备不甘久居人下的原因。
  刘备又常被人指责为枭雄。枭,有几种含义,一种是不孝的鸟,传说枭长大后会咬死母亲,但这个和刘备应该没有关系;一种是指凶猛的鹰类,常说是猫头鹰,我实在不觉得猫头鹰有多么的凶猛。但无论如何,枭与猫头鹰应该有相似的地方,猫头鹰是白天躲着,夜晚才捕食的。这应该也是枭的特点。古人以日为阳,夜为阴。是否就是指枭这种猛禽是在人的面前表现得比较温顺,但一但在人的背后就表现得十分凶猛,会反咬一口。
  指责刘备为枭雄的主要是东吴和巴蜀的人。对东吴而言,刘备寄宿在荆州,名为和东吴联盟,实则很可能养精蓄锐,并吞东吴。对巴蜀而言,刘备做为援军进驻巴蜀,随时可能鸠占鹊巢,吞并巴蜀。所以我认为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将刘备比作枭雄,应该就是这种解释了。还有一种解释等同于英雄,是褒义词,应该也不能代表时人比喻刘备的真实意图。
  纵观刘备的前半身,将刘备比作枭雄似乎一点也不冤枉刘备。刘备投靠公孙攒,最后离开公孙攒投靠了陶谦,这倒无所谓。但后来,刘备投靠吕布,又率兵攻打吕布,更进言曹操杀死了吕布;刘备投靠曹操,后来又和曹操成为不共戴天的死敌;刘备投靠袁绍,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刘备借故开溜。刘备投靠刘表,最后尽得刘表的荆州诸郡。这些事看上去实际都造成了刘备是个枭雄的铁证。
  但其实刘备是有原因的,吕布本来就是夺刘备的徐州,刘备恨吕布也是自然之事,借曹操之手除掉吕布算不得不义;刘备受献帝衣带诏,与曹操誓不两立也是尽忠的表现;刘备因为害怕袁绍报复关羽而开溜,虽然有些对不住袁绍,但为的是兄弟情义,也无可厚非,况且刘备并没有与袁绍为敌。荆州则是取自曹操之手,而刘备不取刘综的荆州,过刘表墓的吊唁等行动说明刘备更谈不上对不住刘表。所以,枭雄一说只是出于对手的诋毁之言而已,仔细研究刘备就可以发现刘备并非忘恩负义,二面三刀的小人,只是因为刘备才能不足,又胸怀大志,不甘人下而造成的历史巧合而已。
  再拿白帝城看,第一,自古权臣辅弱主,只要弱主一切听命于权臣,不觊觎,不捣蛋,双方是可以相安无事的。近在三国,曹魏数个小皇帝被废,均与弱主不服权臣有关。刘备死后,诸葛亮只要辅佐,便是权臣。而刘禅年小暗弱,必为弱主。刘备很清楚,只要刘禅不屈从于诸葛亮,双方必有一番火并,而火并的结果,多半是诸葛亮获胜。刘备不愿意在他死后蜀汉内部发生这样的事,办法只有一个,全力安抚刘禅,让他象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不要轻易反抗诸葛亮,求得相安无事。同时,极力拔高诸葛亮,干脆把话挑明,让他死心塌地地为刘禅效命,不生二心。刘备的话,实际上对诸葛亮并无多少约束力,倒是对刘禅十分有利。刘禅凭着父亲的悉心安排,虽懦弱,却做了数十年安心皇帝,这不能不说是刘备高度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第二,托孤之事,古已多有,病榻前无一例外,信誓旦旦地要如何如何为主上效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当时说的话大都不算了数,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了。刘备对托孤之事当然很明白,也清楚,即使自己再如何安顿诸葛亮,已不能排除诸葛亮为势所迫而干出他不愿看到的事。如果诸葛亮已走到非取刘禅而代之的一步,刘备的考虑便是保全刘禅的身家性命。如果刘禅不肖(“不肖”二字深可玩味,多半指不服从诸葛亮,与诸葛亮闹别扭),而诸葛亮又想取而代之,那就顺理成章地取而代之,万万不可把事情做绝,将刘氏一门斩尽杀绝。
简单地说,刘备托孤有两层意思,一是安顿刘禅,要善待诸葛亮;一是安顿诸葛亮,要善待刘禅,必要时,可取而代之。但这两层意思全是为了刘禅:让刘禅善待诸葛亮,是要他服从、听命于诸葛亮,不要鸡蛋碰石头;让诸葛亮善待刘禅,是要诸葛亮在大权独揽后也不要太对不住刘禅,给他必要的生存空间,让双方都相安无事。如果双方果真水火不容,也不要动武,诸葛亮可平取政权,不要害刘禅身家性命。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