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夫妻,把女性放在后面就是在歧视女性吗?(转自我的知乎账号)
有人对我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在一个情绪化严重的网络空间里讨论性别歧视问题,发出和“政治正确”不一样的声音,是非常危险而且无甚效果的。但我还是认为,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大多数仍然是理性而有思考能力的,只是不轻易把意见说出口,无论是赞成还是否定,他们都拥有充分的理由和合理的逻辑。所以我仍然写出这篇文章,来讨论“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这篇文章的产生是因为笔者前几日看到了科普公众号果壳的一篇文章——《‘男女’、‘夫妻’、‘兄弟姐妹’……为什么女性总是被放在后面》,这篇文章里有很多观点,其中大部分十分正确,比如媒体用“女博士”“女科学家”来博人眼球收割流量。然而这篇文章的标题及其主要观点,即认为“男女”、“夫妻”这样的语序中默认女性是消极的一方,并不应该使用,我个人十分不能赞同。这是我在本文中将论证的唯一一个观点,我既不是在否定女性在当代社会种和男性完全平等,也不是在说不应采取手段消除这种不平等,我要反驳的不过是“因此想要在语言中打破性别不对等,首先需要更多人觉察到并且有意识地改变一些日常用词,比如男女。”
想要充分理解本文,读者可以先去搜索果壳这篇文章,客观审视,尽力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然后再来和我一道分析这其中的道理,你就能客观审视我所说的逻辑,我们的分析也就能相对客观公平。
我们可以认为汉语中诸如“男女”,“胜败”这样的两字词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两个字带有相反的含义,比如“胜败”,“长短”,“好坏”,一类是两字带有并列的含义,是并称,比如“山川”,“草木”,“阴阳”。对于后者,讨论所谓的“消极语义空间”是没有道理的。难道说“川”在“山”之下,“草”在“木”之上,“阳”比“阴”低级?我认为没有道理,也没有人会这么想。那么男女一词到底应该归于哪一类?这其实取决于我们怎么看。
事实上,如果你认为“男”高于“女”,那么你看“男女”这个词你就会将其化为第一种。如果你认为男女平等,你就会认为是第二种。所以,并不是这个词教会我们男尊女卑,而是认为男尊女卑的人,或想以此来论证这个词带有所谓“歧视色彩”的人,才会将这个词理解为男尊女卑。如果大多数人认为是前者,那么或许男女这个词就带有歧视色彩,如果反之,那么男女这个词的歧视色彩就是被提出这个理论的人所附会的。
大多数人是怎么认为的呢?在我读果壳这篇文章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男女这个词还有这种讲究。读者不妨扪心自问,再去问问一二年级的学生,在刚刚学到男女这个词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我想答案不言自明。诚然,或许有人会为先男后女这种顺序感到不舒服,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词会潜移默化地教导人们男尊女卑,就像“阴阳”,“山川”不会让我们在潜意识里认为阴高于阳,山高于川一样。事实上,果壳这篇文章最后也说到“因此想要在语言中打破性别不对等,首先需要更多人觉察到并且有意识地改变一些日常用词”,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篇文章的“提醒”,或许我们都不会觉察其中有“问题”?听了这种论调,我不知为什么想到了“维民所止”。(维字和止分别是雍正两个字除去头部,被附会为“雍正无头,是清朝著名的文字狱事件)
至于果壳文中引用某些学者的话来佐证,我认为几乎没有什么效力。玩辩论的朋友对我说,基本上任何观点都能找到研究佐证。尤其是面对这种与我们的逻辑与常识相违背的研究结果,又没有数据支撑,我认为我们更应该诉诸于自己的判断。
确实,男女这个词的字词顺序诞生于重男轻女的古代,之所以这么排序,可能是受到了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但这并不代表今人使用这个字眼的时候仍然是这么想的。
当然,今天我们可以刻意去追求消弭古代男尊女卑的一切痕迹,将曹娥传烧毁,推到贞节牌坊,把论语删减一番,再禁止使用男女,鼓励同时使用“女男”和“男女”(之所以把“女男”放在前面是为了避免它沦落到所谓的“消极语义空间”)两词,没有问题,但实在是没有必要。
岂止是没有必要,甚至是十分有害。在上文中我试图证明所谓“语序中体现男尊女卑”不过是某些过于敏感的人(因为不希望使用被迫害妄想症这个攻击性表达)附会上去的。下面我想证明这种言论迷惑了我们的关注点,将话语从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引开,阻碍我们真正解决男女平等的问题。女儿在家庭中受歧视,归根结底是“传宗接代”,“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种思想在作祟。女性在职场中受歧视,主要原因是女性妊娠会为公司带来的负面经济效果,以及女性的统计特征在评估个体女性时的失准。这和我们怎么说话,怎么用词,没有关系,我们真正需要迫切解决的是扭转陈腐思想和通过政策调节经济杠杆弥补女性的天生劣势(妊娠)。对别人怎么说话做毫无道理的横加干涉,只会把中立派推到对面,产生厌烦情绪。这并不利于我们团结一心,共同解决男女平等的问题。
并不是西方的月亮更圆,也不是西方女权运动的所有内容都值得我们原封不动的借鉴,至少在“男女”,“他她”这种事情上,我们还是不要这么教条的好。
这篇文章的产生是因为笔者前几日看到了科普公众号果壳的一篇文章——《‘男女’、‘夫妻’、‘兄弟姐妹’……为什么女性总是被放在后面》,这篇文章里有很多观点,其中大部分十分正确,比如媒体用“女博士”“女科学家”来博人眼球收割流量。然而这篇文章的标题及其主要观点,即认为“男女”、“夫妻”这样的语序中默认女性是消极的一方,并不应该使用,我个人十分不能赞同。这是我在本文中将论证的唯一一个观点,我既不是在否定女性在当代社会种和男性完全平等,也不是在说不应采取手段消除这种不平等,我要反驳的不过是“因此想要在语言中打破性别不对等,首先需要更多人觉察到并且有意识地改变一些日常用词,比如男女。”
想要充分理解本文,读者可以先去搜索果壳这篇文章,客观审视,尽力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然后再来和我一道分析这其中的道理,你就能客观审视我所说的逻辑,我们的分析也就能相对客观公平。
我们可以认为汉语中诸如“男女”,“胜败”这样的两字词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两个字带有相反的含义,比如“胜败”,“长短”,“好坏”,一类是两字带有并列的含义,是并称,比如“山川”,“草木”,“阴阳”。对于后者,讨论所谓的“消极语义空间”是没有道理的。难道说“川”在“山”之下,“草”在“木”之上,“阳”比“阴”低级?我认为没有道理,也没有人会这么想。那么男女一词到底应该归于哪一类?这其实取决于我们怎么看。
事实上,如果你认为“男”高于“女”,那么你看“男女”这个词你就会将其化为第一种。如果你认为男女平等,你就会认为是第二种。所以,并不是这个词教会我们男尊女卑,而是认为男尊女卑的人,或想以此来论证这个词带有所谓“歧视色彩”的人,才会将这个词理解为男尊女卑。如果大多数人认为是前者,那么或许男女这个词就带有歧视色彩,如果反之,那么男女这个词的歧视色彩就是被提出这个理论的人所附会的。
大多数人是怎么认为的呢?在我读果壳这篇文章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男女这个词还有这种讲究。读者不妨扪心自问,再去问问一二年级的学生,在刚刚学到男女这个词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我想答案不言自明。诚然,或许有人会为先男后女这种顺序感到不舒服,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词会潜移默化地教导人们男尊女卑,就像“阴阳”,“山川”不会让我们在潜意识里认为阴高于阳,山高于川一样。事实上,果壳这篇文章最后也说到“因此想要在语言中打破性别不对等,首先需要更多人觉察到并且有意识地改变一些日常用词”,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篇文章的“提醒”,或许我们都不会觉察其中有“问题”?听了这种论调,我不知为什么想到了“维民所止”。(维字和止分别是雍正两个字除去头部,被附会为“雍正无头,是清朝著名的文字狱事件)
至于果壳文中引用某些学者的话来佐证,我认为几乎没有什么效力。玩辩论的朋友对我说,基本上任何观点都能找到研究佐证。尤其是面对这种与我们的逻辑与常识相违背的研究结果,又没有数据支撑,我认为我们更应该诉诸于自己的判断。
确实,男女这个词的字词顺序诞生于重男轻女的古代,之所以这么排序,可能是受到了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但这并不代表今人使用这个字眼的时候仍然是这么想的。
当然,今天我们可以刻意去追求消弭古代男尊女卑的一切痕迹,将曹娥传烧毁,推到贞节牌坊,把论语删减一番,再禁止使用男女,鼓励同时使用“女男”和“男女”(之所以把“女男”放在前面是为了避免它沦落到所谓的“消极语义空间”)两词,没有问题,但实在是没有必要。
岂止是没有必要,甚至是十分有害。在上文中我试图证明所谓“语序中体现男尊女卑”不过是某些过于敏感的人(因为不希望使用被迫害妄想症这个攻击性表达)附会上去的。下面我想证明这种言论迷惑了我们的关注点,将话语从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引开,阻碍我们真正解决男女平等的问题。女儿在家庭中受歧视,归根结底是“传宗接代”,“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种思想在作祟。女性在职场中受歧视,主要原因是女性妊娠会为公司带来的负面经济效果,以及女性的统计特征在评估个体女性时的失准。这和我们怎么说话,怎么用词,没有关系,我们真正需要迫切解决的是扭转陈腐思想和通过政策调节经济杠杆弥补女性的天生劣势(妊娠)。对别人怎么说话做毫无道理的横加干涉,只会把中立派推到对面,产生厌烦情绪。这并不利于我们团结一心,共同解决男女平等的问题。
并不是西方的月亮更圆,也不是西方女权运动的所有内容都值得我们原封不动的借鉴,至少在“男女”,“他她”这种事情上,我们还是不要这么教条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