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人生

按:几年前的一篇旧作文。没什么新东西,只是一些常识。最近和朋友讨论到这个问题,翻了翻这篇,感觉其中的内容应该还是会有些作用的。人到中年会觉得,对大多数人来说,做好常识性的东西最难。

正文:

我们都知道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都知道用这个原则来解决轻重缓急。这其中有一项内容,隐藏了大概八成的人生,可能很多人没有细想过。

(此处有图,被论道吃了,请脑补)

1.重要但不紧急

2.重要而且紧急

3.不重要但紧急

4.不重要不紧急


这其中,最最最重要的就是“第1项:重要、不紧急”。只有第1项内容占据了、影响了、决定了我们80%的人生。这个内容,几乎是我们整个人生的根基与核心内容。我们的生命质量、人生安乐,都与此息息相关。


具体来说,这1项内容里面主要有:核心能力、个人优势、家庭与感情生活、人生规划,还有当前大多数人正在思考制定的“年度计划”等等。这些内容占据了我们八成的人生,并决定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换句话说就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是需要我们天天坚持、长期积累的事,我们要用一生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认认真真地做好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要对此报以全副身心的热情和自律。


这些事,如果我们不太关注、关心,日子可能也照样过得挺好。只不过,抛开运气,从概率上来讲,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将会大大下降。


耸人听闻?故弄玄虚?我没那么无聊。有人说,很多人一退休,生命就结束了,行尸走肉的生活,不再更新、迅速腐朽。其实,现实情况可能更糟糕,如果注意观察一下我们身边,可能会发现有些人从三十来岁开始,其内在生命就已经结束了,“井底蛙、笼中鸟”而不自知。


那如何才能做好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需要天天坚持、长期积累的事情,避免人生掉进一个大坑呢?



第一步:学会“扔东西”


网上有一个很有名的问答:做什么事情可以马上提高生活品质?扔东西。


那些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就是需要马上扔掉的。第4项内容——既不重要、也不紧急——这种事可以忽略了。生活中没有这些事情,对你的生活一点影响都没有。但是,这类最无关紧要的事情,往往却占用、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情绪。


比如说,你刷不刷微博、刷不刷手机,看不看朋友圈,知不知道一些无聊的热点,对你的生活没有任何实质影响。但是,这些事情,确确实实地占用了人们很多时间、精力,甚至情绪、心情,真正可谓“得不偿失”。


据互联网大数据统计,现在网民平均每天在手机上至少花掉3、4个小时,而这里面大部分人是在娱乐消耗时间而已。这实际上挤掉了其他有限的时间,比如运动锻炼、陪伴家人、学习充电等等。


如果说,时间、体力、精力、情绪是人生的资源和成本,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那就要学会控制人生成本。要定期进行有意识地检查,把新生的“废东西”清理掉,坚决剔除这些芜杂的、无谓的成本消耗、流失,减轻日常负荷。要应该把这些成本、稀缺资源,更多地用到工作、学习、客户、人脉、与亲朋好友交流与生活等这些“重要但不紧急”内容上。



第二步:践行“20英里法则”


选好目标、做好规划或计划后,最核心、最关键的事情就是——要做好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切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有保持精力,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这就是“20英里法则”。


美国管理专家吉姆•柯林斯认为,从美国西海岸圣地亚哥到某个地方有3000英里的路程,徒步走完这段路程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地貌非常复杂,而且经常会遭遇天气变化。每天该走多少英里才是一个合适的速度呢?答案是日行20英里,即26公里。


难道不是走得越多越好吗?实际上,人们往往在开始体力、精力充沛,天气晴好、地势平坦的时候,一天可以走40英里;但是,当道路崎岖、天气恶劣时,又常常躲到帐篷里抱怨、等待,等天气晴好了再走。而天气好、路又顺的情况很少。所以,有的人有时一天走40英里以上,但又会在很长时间里停留,而那些不论天气、道路如何,坚持每天走20英里的人,往往是最后的胜利者。


很明显,20英里法则,是在遵循科学规律基础上的时间管理、精力管理,清醒认识自己的优劣,理性、冷静、克制,宏观看待一个计划,外部条件不确定时,能够始终保持内在的确定性,不论顺利还是曲折,一如既往,不躁进、不放弃,把能够把握的部分,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就是践行“20英里法则”的绝佳典范,虽然他不一定知道这个法则。村上每天凌晨4点起床,喝点咖啡、吃点东西,就开始写作,每天只写10页,是的,只写10页,不多也不少。重点就是:不够10页,写不下去了,也要继续写满10页;写够10页了,心里还想再继续写,不行,必须停下来。


有一个“一万小时”理论,一万小时也好,100个小时也好,都要从每天“20英里”开始。关键是:不多不少。


做好“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是人生的主体。应该经常或者定期进行检视,来回重复“扔东西”和“行走20英里”,人生将充实而乐观,悄然间,日日新,又日新。


至于如何坚持长期曲线,下面这个问题里有讨论——有害怕努力得不到回报的心态,如何去克服?

2 个评论

读后有启发!
生活化的思考,很深厚很有滋味(PS:马屁不错)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