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神通

1.
 
世人修佛修仙,求佛拜菩萨,大抵揣着这么几个小心思:
 
一.求福求慧。当然,都是凡人的福与慧——天下财宝尽入我袋,天下美女尽来我怀哈,最好还能在智商上碾压别人,分分钟把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还要身体倍儿棒,像乌龟一样长寿,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做一个全方位的“人生赢家”。这个有点难哈,好像神仙也做不到。
 
二.随时“诗和远方”的自由。福慧太难了,也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要是能修炼出点神通就好了,财富不自由了,伸伸手指,点石成金,就ok了。要是想去哪里玩耍一下了,念动即至,最好连“一苇渡江、凌波微步”都用不上。真是人生处处光风霁月呢。
 
三.要不,来点小神通也行啊。他心通?行啊,你动的什么歪心思,我一清二楚哦。透视通?那个墙壁啥的,在我面前如同无物。美女穿着衣服?哦不,有点跑偏,辣眼睛。还是隔空运物比较实在,想要什么,拿来就行。当年“气功热”的时候,这可都是必修包会的课程啊。
 
后来,人们发现被神佛骗了个七荤八素,都是假的,全都实现不了。没想到这些浓眉大眼、一脸正经、装模作样的神仙、佛菩萨,竟然都是骗子,那些典籍艺志公案记载的东西全是假大空,全都是唯心、迷信,别说没什么神通了,连个财富自由都实现不了,还是不如刷刷手机、吃喝等死,来得实在和痛快啊。
 
2.
 
有一位近现代高僧——虚云大和尚,是“一身系五宗法脉”的禅宗大德。他19岁出家,世寿119岁,一生遍游天下,半世苦行砺志,历经三朝五帝,尝尽十魔九难。
 
据说,他为官的父亲,为了阻止他出家,一次给他娶了两房媳妇。但他一个都没碰,终身都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处男。心疼大和尚一秒钟。
 
都说出家人修行是为了得“大自在”。可根据记载,虚云大和尚一生仅仅是大劫难,就经历了不下10次,好几次都是差点就去见佛祖了。
 
甚至,因为母亲生他时难产而死,又因为没有给家里延续香火导致父亲郁郁而终,他几乎半辈子昼夜内心不安。42岁时,他从普陀山起香,三步一拜,历经三年三千余里,朝拜至五台山,以超度父母报亲恩。
 
别说“大自在”了,看虚云大和尚的一生,真是身如飘蓬,事事皆苦,处处有难。那无数个孤独、凄凉、无聊的日日夜夜,真是不知道大和尚是如何度过的。心疼三秒。
 
这些倒也罢了,他竟然还大半辈子“过午不食”,中午之后就不再吃饭了。变态,真是变态。你让那些香喷喷的鸡鸭鱼肉情何以堪,还有何面目立于世间。
 
你说大和尚这一生到底是求个什么?他修建修缮了很多寺院,却都坚持不做住持方丈;他都那么德高望重了,还坚持不作不食,不要人服侍,每天坚持干粗活累活。
 
无情,真是无情。对自己都这么苛刻。你都那么有名了,还那么努力,你这是要上天啊。大和尚这是铁了心地求神通、求成佛呢,一路不回头,九死而不悔。
 
还别说,还真的让大和尚捡着了。56岁时,大和尚在扬州高旻寺终于开悟了。当时,他在寺院里连续打禅七,就是一个七天一个七天的,一天到晚地打坐参禅,在第八个七天期间开悟的。别问,我也不知道开悟是啥,更不知道好不好吃。
 
在开悟前,有一天晚上,大和尚出现过神通现象。当时大和尚在打坐,他睁眼一看,只见“眼前光明一片,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墙看见了外面有两个僧人,一个在“嘘嘘”,一个在洗手间大号,“再向远处看,江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形色,无不一一了见。”
 
当然,这都是大和尚在后来给众人开示时自己讲的,当时两个僧人也证实了确在外面“嘘嘘”和“洗手”。但是,纵观大和尚一生的传奇行迹和遵守佛家戒律之严厉,再考虑佛家“出家人不打诳语”的基本戒条,我们知道大和尚说的都是真的。
 
这么说,世上真有神通喽?
答案:不知道。
这是什么话??
 
3.
 
话说,大和尚虽然无情变态,但终究没有泯灭人性,且一生慈悲为怀、济世度人。而20世纪的美国,有个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纳金,那才是个惊天骇地的死变态呢。
 
他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叫“斯金纳箱”。呃,就是一个放东西的破箱子。他就用这玩意儿来研究人的行为,甚至变态地把女儿放在箱子里做了两年实验。这让他收获了很多骂名。
 
这事得从头说起。看到巴甫洛夫一摇铃铛,狗就流口水的本能反应时,斯纳金就寻思开了,这个实验还能不能更进一步研究行为呢?其他动物和人是不是也这样呢?
 
有了这个邪恶的想法后,他就开始虐待小动物了。开始时,箱子里的小白鼠一摁按钮,就会掉下食物来。随着概率越来越低,后来摁四五十次,才会掉下一个食物,小白鼠还是会按照规律摁按钮、等食物。
 
再后来,当随机不规律地掉下食物时,小白鼠变成了不停地摁按钮。换成鸽子,也是这样。甚至,小白鼠和鸽子,还形成了自己的“迷信”文化——有的原地打转,有的跳舞,有的作揖……,都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行为模式,并期望以此获得食物。
 
当做这些行为后,加大食物掉落的概率,就会强化动物们的这种行为。斯金纳又把自己的女儿放在特制的恒温恒湿的柔软树脂箱子里,通过这种方式强化训练自己女儿的行为,取得了同样有效的结果。
 
呃,需要说明的是,他对女儿其实很好,专门制作的箱子很安全很舒适。他的女儿后来也很正常。有人为了诋毁他,杜撰了一些莫须有的故事。
 
“斯金纳箱”的实验显示,奖赏和强化可以塑造人的行为,也可以解释人的很多愚蠢行为。他认为,人类如果放空思想,接受机械训练,就能超出生理限制,学会许多原本不属于人类的行为,获得惊人的技能。
 
4.
 
斯金纳的实验,只是针对人的行为,不涉及意识与情感。而佛家的修行,却专注于意识与情感,专注于对“心”的雕琢。严格约束行为,只是间接雕琢“心境”的方便法门而已。
 
“宁吃千家饭,不受一家供”;“僧不三宿桑下,恐生留恋心。”——这是佛家修心的行为主义。如果不极尽克制地抛弃冗杂行为,那随世沉浮的各种因缘际会,就会在人的思想、意识、情感里缠绕不休,形成束缚人心的“天罗地网”。世间事,大抵如是。
 
人生无事便是福。佛家的“大自在”,是心里没有牵绊的自由自在。佛家的“空”,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像大和尚把美女背过河后放下,心里再也没有想起一样,是“事来则应,事去不留”的“放下”之空。
 
这些“身心脱落”之境,是通过日复一日、日积月累的行为和意识的精进、强化而得来的。这才是佛家真正的“神通”。而看透墙壁的“透视通”,以及其他各种奇奇怪怪的“神通”,在佛家眼里全都是“魔”。这是佛在《楞严经》里说的。
 
在我们眼前放一张香艳的美女图,闭上眼睛后,美女仍在眼前挥之不去。甚至在有些人心里,会把美女修改得更加完美,然后念念不忘魂牵梦绕,潜入梦中来相会。
 
而对常年坐禅极易专注,处于寂静之中的人来说,外面的一丁点声响,在他的耳中都很清晰。再加上对脚步、对景物的熟悉,大脑自动联系起来,瞬间形成一幅图画,不是什么难事。
 
如果修行人执著于这种幻象,那他的心就直接被这种“境”牵走了,很容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直至癫狂。大和尚心里清楚明白,再加上数十年“风吹不入,雨打不湿”的修行加持,所以能够直接放下,丝毫不以为意。
 
5.
 
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佛家经典《金刚经》,开篇就把佛陀拉下了神坛,用了一个段落,简洁利落而又事无巨细地描述了佛陀乞食、吃饭、收拾、打坐的日常生活场景,如邻家翁一样朴实,毫无瑞相与奇特之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果真,非大丈夫不能为。你侬我侬,吃喝玩乐,党同伐异,勾心斗角,坑蒙拐骗,谁不会?但,你能洗碗没有声音吗?你能在夫妻生活中一辈子没有争吵吗?你能在任何场景下对任何人都能就事论事、没有成见吗?生活中的那些“沉没成本”你能说放下就放下吗?
 
无数人深陷在人生的“赌桌”上,像小白鼠和鸽子一样,焦躁地祈祷、摁按钮,以为按钮与食物之间有着铁一般的因果关系,希望偶尔获得食物的奖励。从生到死,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须臾之间,纤毫受之。
 
“幸福的家庭都一样地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都学会了不去谈论别人的感情与生活,因为我们的经历不同,我们没有那样的智慧。
 
无需羡慕别人在双十一时毫无顾忌地“剁手”,无需理会江湖上那些百万千万的财富传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缘际会,都有不同于他人的自己的“坎”,每个人的日子都要自己过。
 
毕竟,人生都是自己的,连父子至亲,都无法代受。如何才能不负此生空活百岁,这还真是个大问题。大和尚说:“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
 
老僧常谈,或有真机。学而时习,贵在心力。人生在世,歧路各别,境界之异,毫厘千里啊。

0 个评论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