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文章《评,<给绝大多数人 —— 究竟什么是科学方法>的标题》
原文章,结构很简单,大体上分,是三个部分两个观点:一是对专业文章的标题形式进行的简单分类观点;另一个是对笔者自己文章词语的抨击观点;最后一个部分,是原文章的引申。
那么,笔者的批判回应,也从这几个角度入手。
首先,是标题形式。
我们说,形式要为内容服务。那么,大家首先来思考两个问题:
1、“论道”网站是专业文章的发布平台还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大杂烩论坛?
2、何种法律?权威?还是约定俗成规定了涉及到专业性质的文章必须使用专业形式的标题?
依照网友的“标题科学论”(这个名字是笔者自己起的,便于论述)“光看标题,就知道这东西不会科学——我无法想象一个标题都不是科学陈述的文章,内容可以多么科学”,大家不妨来看如下两个标题:
《论法的精神》、《时间简史》
“法”是客观公正的,“精神”是带有强烈主观描述意识的。那么当年严复先生的译词不当?
时间本身就是历史的客观坐标尺度。一个对于“尺度”的“尺度”的“简”的描述,这个文章是玄学?形而上学?
笔者个人对大家的劝告:永远不要“光看标题,就……”来进行判断。
其次,是对网友对于内容的论述部分:
应该说,这个“情绪性”,是网友刻意附加给笔者自己的。
依照网友提到的笔者原文标题中的几个词的论述(“给” “绝大多数人” “究竟” “什么”),笔者进行回应。
“给”
网友认为这个词是“带有很明显的‘主观性’”,这是网友对汉语基本词汇理解的错误。应该说,给带有的是“行为的主动性”,而非“主观性”。“给”行为的发生,条件在于动作的发起方具有“给”的条件。这个词语本身,是中性的,本身不带有褒义或贬义。
比如:
1、给祖国人民拜年
2、唱支山歌给党听
3、给妈妈的康乃馨
4、给敌人来个措手不及
依照网友原文对“给”的理解“包含的情绪更像是‘你得听老子的,老子看你们看的蛋疼,所以要给你们上一课’”,那么,在以上4个使用了“给”语句中,前三个应该都是褒义情况,那么,使用这种词语的人,也是“你得听老子的,老子看你们看的蛋疼,所以要给你们上一课”?
这里,笔者很有必要着重说一下第3个语句“给妈妈的康乃馨”,这个是发生在笔者家庭的真实场景。当时,至少笔者自己没有“你得听老子的,老子看你们看的蛋疼,所以要给你们上一课”这种情况。进而,我们不妨进一步想一想,大家自己(包括网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给爸爸一个大桃子,给奶奶捶捶腿……
这些,都是对“给”的使用,这些,在网友的眼中,也是“你得听老子的,老子看你们看的蛋疼,所以要给你们上一课”?
更直接的,我们不妨直接问问直接写下将“给”的情绪理解为“你得听老子的,老子看你们看的蛋疼,所以要给你们上一课”的网友,你有没有使用过类似“我给妈妈么唱之歌”、“给爸爸…”一类的词语?如果有,那么,你也是看你父母蛋疼(不忍直视)?如果没有,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你的词语情绪另类到和我所接触到的其他人都有本质的不同(如果这样,建议这位网友还是不要在公开的场景发表言论了,极易让人误解,个人建议)?
“绝大多数人”
这个只是一个概率估算的词语。相对的是“极少部分人”。
笔者使用这个词语的出发点,是因为,就科学的“接触”,绝大多数人,是都有这个热情与欲望的。相对的“极少部分人”是应该包括没有主观思考行为的人士(植物人、脑残等)、宗教狂热分子等。对于这些人,我们不应该将其排除在“人”的范围内。而这些人士在“人”的整体范围内,所占的比例,是无法精确获取的,毕竟“人”这个标准集体的总量也是在时刻变化的。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不认为使用一个模糊概率的“绝大多数人”有什么不当。
至于网友提到的什么关于主观情绪的论述,完全是无稽之谈,是无中生有的。
从网友对笔者的“绝大多数人”来分析,网友这个,是在前面“给”的基础上。排除网友强加的主观情绪,网友的理解,是笔者是站在“绝大多数人”的对立面,来进行“给”的动作。这本身就是对词语的曲解。
回到前,接着对“给”进行论述。“给”的动作发生条件,只是动作发起方的发起动作(“给”)对象的存在性。这和存在的属性,“给”工作被给予方的状况无关。
比如:
A有100万,B有3毛钱,A可以给B三毛,“给”的动作可以实现;
A有三毛,B有100万,A也可以给B三毛,“给”的动作也可以实现;
即“给”动作本身,不带有前提立场。
而对于给的对象,在单体间以及群体集合与群体集合间的“给”动作实施的情况,给动作一般可以认为是“排除自我”的。
比如,A给B什么东西,C组织给B组织什么东西。
而即使是最单纯的单体间的“给”动作,也是可以自我“给”的,比如“给自己勇气”。“给自己赚够零花钱”等。
这个“给”动作发生在个体与群体间,通常是不考虑“包含”逻辑的。
比如,A公司给旗下员工张三的奖金,这并不带有排除意味,否则,被发奖金员工岂不是都要办理离职?
同样,给祖国人民拜年,也不是叛国宣言。
因此,网友对笔者自己的“‘我是少部分人’”的论述,完全就是无中生有。客观的将,这种通过曲解文字本身含义,来扭曲他人观点,已达到对对方攻击的行为,已经带有人身攻击的性质了。
“究竟” “什么是”
这两个是强调。
这两个是对科学观点的强调。
在我们的人类社会中,科学观点存在着严谨性客观性,不容玷污。对其强调是应该的。
而网友纠结的,“(科学方法)……大多数是艰深的,绝不是‘大多数人’能看的”,这点,是将方法进行绝对化。简单的说,笔者原文,是通过驳斥,来引出科学学科建立的基本观点,即,科学学科存在不可论述的基本定义、公理,而后是基于不可论述部分,在学科领域内进行严谨的论证推导。而网友却将其进行了细节化。提出了“有几个人分析事物有方法论?大多数人不过是拿着经验和一些逻辑推理罢了”,这是将他人观点的绝对化,是对笔者自己观点的再次扭曲。
综上,笔者这篇文章的标题,之所以用了“批判”,而不是简单的“驳”或“驳斥”,是因为网友的分析,带有极强的主观性、扭曲性,是极其不友好的沟通。
网友文章开始,先对标题进行了基本的归类罗列,应该说,这个行为本身,是客观正确的。这种正确的行为,对读者是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给读者造成了网友“权威”、“客观”的潜意识,进而,网友以理性的言论,使用形式严谨的词语,不惜对语言客观含义本身进行扭曲,来曲解对方(即笔者自己)观点,来达到对笔者本人进行攻击的目的,这个在笔者个人看来是极其不友好的行为。失望。
从词语使用的角度,能够完整(哪怕是通过扭曲,网友文章的论述也是相对完整的)的论述,网友应该是具有一定的严谨的(可能自成体系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在这个基础上,网友对词语的扭曲,是笔者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
那么,笔者的批判回应,也从这几个角度入手。
首先,是标题形式。
我们说,形式要为内容服务。那么,大家首先来思考两个问题:
1、“论道”网站是专业文章的发布平台还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大杂烩论坛?
2、何种法律?权威?还是约定俗成规定了涉及到专业性质的文章必须使用专业形式的标题?
依照网友的“标题科学论”(这个名字是笔者自己起的,便于论述)“光看标题,就知道这东西不会科学——我无法想象一个标题都不是科学陈述的文章,内容可以多么科学”,大家不妨来看如下两个标题:
《论法的精神》、《时间简史》
“法”是客观公正的,“精神”是带有强烈主观描述意识的。那么当年严复先生的译词不当?
时间本身就是历史的客观坐标尺度。一个对于“尺度”的“尺度”的“简”的描述,这个文章是玄学?形而上学?
笔者个人对大家的劝告:永远不要“光看标题,就……”来进行判断。
其次,是对网友对于内容的论述部分:
我来告诉你,差异在哪——差异在于标题的“情绪性”
应该说,这个“情绪性”,是网友刻意附加给笔者自己的。
依照网友提到的笔者原文标题中的几个词的论述(“给” “绝大多数人” “究竟” “什么”),笔者进行回应。
“给”
网友认为这个词是“带有很明显的‘主观性’”,这是网友对汉语基本词汇理解的错误。应该说,给带有的是“行为的主动性”,而非“主观性”。“给”行为的发生,条件在于动作的发起方具有“给”的条件。这个词语本身,是中性的,本身不带有褒义或贬义。
比如:
1、给祖国人民拜年
2、唱支山歌给党听
3、给妈妈的康乃馨
4、给敌人来个措手不及
依照网友原文对“给”的理解“包含的情绪更像是‘你得听老子的,老子看你们看的蛋疼,所以要给你们上一课’”,那么,在以上4个使用了“给”语句中,前三个应该都是褒义情况,那么,使用这种词语的人,也是“你得听老子的,老子看你们看的蛋疼,所以要给你们上一课”?
这里,笔者很有必要着重说一下第3个语句“给妈妈的康乃馨”,这个是发生在笔者家庭的真实场景。当时,至少笔者自己没有“你得听老子的,老子看你们看的蛋疼,所以要给你们上一课”这种情况。进而,我们不妨进一步想一想,大家自己(包括网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给爸爸一个大桃子,给奶奶捶捶腿……
这些,都是对“给”的使用,这些,在网友的眼中,也是“你得听老子的,老子看你们看的蛋疼,所以要给你们上一课”?
更直接的,我们不妨直接问问直接写下将“给”的情绪理解为“你得听老子的,老子看你们看的蛋疼,所以要给你们上一课”的网友,你有没有使用过类似“我给妈妈么唱之歌”、“给爸爸…”一类的词语?如果有,那么,你也是看你父母蛋疼(不忍直视)?如果没有,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你的词语情绪另类到和我所接触到的其他人都有本质的不同(如果这样,建议这位网友还是不要在公开的场景发表言论了,极易让人误解,个人建议)?
“绝大多数人”
这个只是一个概率估算的词语。相对的是“极少部分人”。
笔者使用这个词语的出发点,是因为,就科学的“接触”,绝大多数人,是都有这个热情与欲望的。相对的“极少部分人”是应该包括没有主观思考行为的人士(植物人、脑残等)、宗教狂热分子等。对于这些人,我们不应该将其排除在“人”的范围内。而这些人士在“人”的整体范围内,所占的比例,是无法精确获取的,毕竟“人”这个标准集体的总量也是在时刻变化的。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不认为使用一个模糊概率的“绝大多数人”有什么不当。
至于网友提到的什么关于主观情绪的论述,完全是无稽之谈,是无中生有的。
从网友对笔者的“绝大多数人”来分析,网友这个,是在前面“给”的基础上。排除网友强加的主观情绪,网友的理解,是笔者是站在“绝大多数人”的对立面,来进行“给”的动作。这本身就是对词语的曲解。
回到前,接着对“给”进行论述。“给”的动作发生条件,只是动作发起方的发起动作(“给”)对象的存在性。这和存在的属性,“给”工作被给予方的状况无关。
比如:
A有100万,B有3毛钱,A可以给B三毛,“给”的动作可以实现;
A有三毛,B有100万,A也可以给B三毛,“给”的动作也可以实现;
即“给”动作本身,不带有前提立场。
而对于给的对象,在单体间以及群体集合与群体集合间的“给”动作实施的情况,给动作一般可以认为是“排除自我”的。
比如,A给B什么东西,C组织给B组织什么东西。
而即使是最单纯的单体间的“给”动作,也是可以自我“给”的,比如“给自己勇气”。“给自己赚够零花钱”等。
这个“给”动作发生在个体与群体间,通常是不考虑“包含”逻辑的。
比如,A公司给旗下员工张三的奖金,这并不带有排除意味,否则,被发奖金员工岂不是都要办理离职?
同样,给祖国人民拜年,也不是叛国宣言。
因此,网友对笔者自己的“‘我是少部分人’”的论述,完全就是无中生有。客观的将,这种通过曲解文字本身含义,来扭曲他人观点,已达到对对方攻击的行为,已经带有人身攻击的性质了。
“究竟” “什么是”
这两个是强调。
这两个是对科学观点的强调。
在我们的人类社会中,科学观点存在着严谨性客观性,不容玷污。对其强调是应该的。
而网友纠结的,“(科学方法)……大多数是艰深的,绝不是‘大多数人’能看的”,这点,是将方法进行绝对化。简单的说,笔者原文,是通过驳斥,来引出科学学科建立的基本观点,即,科学学科存在不可论述的基本定义、公理,而后是基于不可论述部分,在学科领域内进行严谨的论证推导。而网友却将其进行了细节化。提出了“有几个人分析事物有方法论?大多数人不过是拿着经验和一些逻辑推理罢了”,这是将他人观点的绝对化,是对笔者自己观点的再次扭曲。
综上,笔者这篇文章的标题,之所以用了“批判”,而不是简单的“驳”或“驳斥”,是因为网友的分析,带有极强的主观性、扭曲性,是极其不友好的沟通。
网友文章开始,先对标题进行了基本的归类罗列,应该说,这个行为本身,是客观正确的。这种正确的行为,对读者是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给读者造成了网友“权威”、“客观”的潜意识,进而,网友以理性的言论,使用形式严谨的词语,不惜对语言客观含义本身进行扭曲,来曲解对方(即笔者自己)观点,来达到对笔者本人进行攻击的目的,这个在笔者个人看来是极其不友好的行为。失望。
从词语使用的角度,能够完整(哪怕是通过扭曲,网友文章的论述也是相对完整的)的论述,网友应该是具有一定的严谨的(可能自成体系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在这个基础上,网友对词语的扭曲,是笔者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