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甄别一篇文章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文章千千万,一篇文章(尤其是议论文)存在着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等要素。当然一篇文章里面也存在情绪化的东西。情绪化的煽情会影响人们的认知水平和判断力。
那么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如何更好的甄别一篇文章呢?
我初步认为拿到一篇文章需要经过
阅读→分辨论点→怀疑→查证论据→审定→判断客观与否
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拿到手的一篇文章是否可信呢?
那么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如何更好的甄别一篇文章呢?
我初步认为拿到一篇文章需要经过
阅读→分辨论点→怀疑→查证论据→审定→判断客观与否
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拿到手的一篇文章是否可信呢?
2 个回答
水心 - 毛粉 马克思主义者
推荐来自: Joey 、秋风暖暖 、氪星人 、亦可喜 、张修明 、赵磊 、666更多 »
首先,题主的问题以及自己的应对措施,可以算作是一种扩大视野的方式,如果运用有效的话,是一种挺好的学习方法。我个人利用这样的阅读方式,在过去的两年中,发现了自己在社会学以及心理学方面的欠缺(这里是发现了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我在前两年不知道心理学,可是对待这个事实我竟然不知道)。
关于议论文,现在分布在互联网上的议论文甚众,但是题主对于议论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主要有以下疑问:“怎样判断,议论文中所存在影响人们的认知水平和判断力情绪化的东西真实客观。 ”
在这里举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x贱人》,《x low逼》。
的确,在很多现有流行的鸡汤文,或者在我心里叫做“流行文”,它们就像一阵风刮过去了一样,偶尔还有人怀念,但是称不上经典。这当中,掺入了作者的一些情绪。而这种情绪,得到了“很大可能有过感同身受的人”的追捧。的确,在刚开始,我也受到过这类作者的影响。但是后来我发现,它在我生活中的影响很小。
这其中的原因是,那类文章,可能在当时对我产生了这样的影响,但是在有相同类似事情发生的时候,我还是会像原来一样做。
这里说一下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在以上举的例子当中,潜意识和意识并不相同,但是,意识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和提醒,会变成潜意识。比如一个技术娴熟的司机在遇到紧急障碍物就会潜意识的刹车。
在以上四段话的回答中,我用了有关心理学中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相关知识。这看起来像是一个合格的高考答题者(笑)。
那么,既然心理学中意识与潜意识的东西可以解除类似于带着情绪观点的议论文影响,那在看这样的文章时,首先要跳出来,分析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是什么:公众号涨粉同时附加广告获得盈利?给新书做宣传?如果是其他养生文章,鸡汤段子,拿它们的动机又是什么?利用“排毒原理”来卖泡脚器?说一些佛没有说过的话卖佛牌?有“女人半夜呻吟”为标题的文章来卖阿拉伯男人们夜夜让十八代妻子满意的玛卡?(笑)
实际上动机也是心理学当中的一个内容(笑)。
所以,这就是很多人为什么说要多读经典了,为什么有人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笑)
所以在看这些文章有了一定的怀疑之后,就先开始读一些经典的东西:哲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体育相关的东西,学不了医学,护士的书是可以读一下的,最起码还能知道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的区别。
这其中可能又会掉入又一个坑:《FBI教你看穿别人的身体语言》,《不可不知的十大法学定律》《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笑)。
最好的方法是,去查找各个大学的专业书目,一般的大学用的教科书所讲的东西浅显易懂。一般来说,初中毕业的人理解力没什么问题,高中政治能及格的人,步入社会后能轻松易懂的懂各种哲学,历史很多人都能看懂,心理学也是高中毕业的人学的。所以不存在理解力问题。
同时,对于书中所引用的一些书,比如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或者心理学可以看关于弗洛伊德的著作,以及历史当中学到的女权主义有关伍尔夫的作品。书可能觉得有点枯燥,这个时候可以转战电影,并且可以听一下贝多芬与柴可夫斯基的区别,学会使用搜索引擎查看相关论文,熟练使用数据库。你就会根据一些经济数据,法律数据,心理学医学等数据和结论调查出议论文带有作者情绪的是否真实。甚至,你可以去凯旋门,去莫斯科红场,去偏远农村去查一下。这样经典且有理有据的东西看的越多,甚至你主动经历的越多,你的三观会逐渐系统,你会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会逐渐摆脱低级趣味,并且发现自己的眼睛越来越毒,可以一眼看透很多社会上存在的真实动机。
其它的养生文,可以用已学过的东西来反击:既然是排毒,那肾脏过滤的尿液叫什么?如果说化学的东西有害,那血液里面的铁离子,维生素也可以用化学分子来表示呀。要学会用你所学过的东西,这是一项叫做英雄联盟的人生游戏中,用学会的吸星大法拿下小龙的大技能。
同时,或许某天,你在写小说的时候,突然想起昆汀《低俗小说》的布局,试着用了一下,你想起“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想起盖茨比爸爸说的那句话“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切要记着,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
胡适也说过一句话:“做学问要在不疑中有疑,做人要在有疑中不疑。”
去做到,去做到。
伟强 - 论道 #732 用户
推荐来自:
最后就算得到了错误的结论也没有什么,毕竟你已经努力和还是被骗了。这就算你所能做的最大努力了。再大的话凭借你的能力分辨不出来,也只能说你能力不足。能力不足实在没有什么好愤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