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工业」压铸和挤压铸造的区分兼论制造业之碎碎念

(20161118交流分享)
——————————
 
正文:

 

 

 

卧式冷压铸机:

很明显:

这部分是浇道,压力没有直接作用于铸件。
 
立式间接挤压铸造机:

很明显:

这部分是充型口(作用多多,但是不是今天的内容,一个偷懒的微笑。)高压直接作用于铸件。
(以上示意图来自度娘,仅用于示意,不知道管理员会不会介意咯,介意的话留言我就删了,大家自行搜索想象吧。)
本次讲解需要在已阅读简单铸件是怎样炼成的基础上,有需求的同学点击看一下。~~就是这样。
 
 
讨论区:
@木头台灯 :挤压铸造的成品高质量体现在哪里?
@蛋清 :之前写的,粘过来看下:挤压铸造是将一定量的液态金属直接浇入敞口金属模具,随后合模,实现金属液充填流动,并在机械静压力作用下发生高压凝固和塑性变形,具有细化晶粒、加快凝固速度和使组织均匀化的作用,从而获得力学性能高于其它普通铸件的毛坯或零件的成形制造技术。
细化晶粒/加快凝固速度/组织均匀化,塑性变形使得力学性能高。
@木头台灯 :国外是普遍应用?还是几个行业用这个技术?
@蛋清 :基本上不会普遍应用的。比较好的应用一项技术应该是在性能达到要求的情况下选择成本更低的技术。挤压铸造可以达到铸造件里比较上乘的性能了,但是不是所有的铸造件都需要这么高要求的。
@木头台灯 :那使成本高的原因是?
@蛋清 :简单铸造中说过的最基础的是砂铸,稍微好一点是金属型铸造。之前说过,需要个模具就差不多能浇注了,而压铸、挤压铸造之类都是特种铸造,前期设备投入/足够场地安放这样的大型设备/人员培训,设备吨位不同所匹配的模具也不同,想要节约就必须大量不同吨位设备去匹配不同模具,毕竟吨位越高消耗越大(电/模具磨损/金属浇注量等等),吨位不够一些零件就搞不定了。同时开金属模具必须是批量化生产,不然回本都回不了。
整个过程基本需要机械自动化,还需要机械手操作添加金属液;模具预热需要专门的设备,不然就要浪费大量时间用先充型废件的方法代替预热。
然而普通铸造人多就可以了,用最基础的东西,热火朝天(真·热)人工浇注/开模/取件。。。设备只需要基础投入。(不思进取有补贴的好地方就是这么干的,靠补贴挣钱。)

讨论区歪楼中:
@archering :高压铸件的固体成型,是液相高压转固相。我更想问问,之前软文炒火的,我国没法做圆珠笔笔头珠子,那个珠子我们是技术不过关,还是成本问题。
@蛋清圆珠笔的“圆珠”很难生产么?
@archering :蛋清,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中低端的第二产业,始终没有升级,我国有没有突出的其它第二产业,(我在深圳倒是知道,全球大部分电子产品来之中国,电路板产业成群)
@森夏 :其实还是分行业,有的还是凑合的。有一些比如电气类,我们和国外同时起步,算是在一起发展,技术壁垒没有存在之必要,那么和一流水准差距就不大。但不是同时起步的就很难(核电之类的除外)。
还有的时候,国内做出了一丁点技术突破,相应行业被技术封锁的情况就不存在了。比如FPGA,十几年之前我们连个软件都拿不到,中科院有人做出来了一个雏形,所有国外的软件授权就都开放了。始终还是要自己争气啊。
@archering :我听过美国的教育与产业的互动合作,感觉很靠谱,高校科研成果属于高校的专利,企业可以去购买,但是在x大,我是xx专业,属于化学系,我们系的院长搞出很碉堡的液态丙烯腈。结果,不申请专利,弄个法子成立了公司,很赚钱。
@蛋清 :是小公司没有升级。或者说,没有选择升级。很多东西升级的技术早就有了,有些设备国外原装的达不到,改装的其实也能做的比较好了。但是为什么要升级,国内受众每级都有很多人,技术升级意味着成本升级(太小的公司升不起),同时更换了面向的人群,那不同人群有不同需求的吧,坚持做人力密集型的,不仅能消化一大片没有特殊技能的打工人员,还能让收入稍低的人群买得到便宜货,不能说越高端的就是越合适的吧。那就拿工作环境十分上天的铸造业来说,那现在最低廉的砂铸可以蒸汽腾腾的活着,高新企业里的铸造现在现场干净不需要多少工作人员,操作机械手就行。
如果小公司守着现有的东西,赚不到钱,那就要么淘汰要么升级。现在他们活着,就有活着的道理。公司的目标是什么赚钱做什么,不是什么高新做什么。
@archering :市场为导向是可以生存一时的。但是一旦竞争激烈了,就无法生存,各种企业病急乱投医,搞什么企业精神来维持企业生存……
建立在市场需求的技术导向,倒是可以一直活得很好。我知道学校的科研大部分都很认真,但是好像依赖于政府拨款,没有面向市场.....只有一些企业家类型的科研专家才能真正把技术转变成生产力。
@蛋清 :选择这条路,路上的任何波折都是自选的,我不明白我们要为这么选择的企业操什么心。日后这个不赚钱了,那再投入其他赚钱的行业去呗,或者破产又或者再赚钱,这不就是从商吗。这方面我不懂,joker会更懂一些。高新技术是用来带头的,面向的人群和不够高新的重叠是非常少的,同时做人力密集型的,哪里有那么多资源去高校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技术,不少高校和企业一起糊弄zf弄经费才是真,或者被忽悠投钱教授就是不出成果。
如果从手握足够资源的角度,那当然是做高新科技,太阳能电池什么的,研发无人驾驶,国家还有补贴,还能加分。如果从土财主的角度,这些东西是这么容易被考虑得到的吗?
@archering :其实有很多证劵分析师,有去实地考察高新科技。换个好的想法,土财主就要蠢,社会才能打破阶级固化。我为啥问这个问题,原因是想挑个好行业,个人奋斗是必需品,但是行业的发展更给人发展的空间。
@蛋清 :高新企业是会有国家补贴加成的,看哪些有buff就知道了。许小年痛心疾首谈中国制造:别拿“劳动力成本”掩耳盗铃
@木头台灯 :蛋清姐你对他的观点的态度是?
@archering :补贴这种东西给得随便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大部分补贴会形成各种官商勾结,如果是技术贷款,我都支持,但是也要看操作。zf应该做的事应该是技术转岗培训的扶持。
@蛋清

让应该死去的死去,政府为了什么主义护着那么多不赚钱的制造业工厂不让死(什么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要占多少百分比什么的),却要让还能苟活着的其他同类型的小公司死去,是没有道理的。嗯,之前看过大前研一一本书里讲到日本制造业革新的时候,zf最终选择让靠补贴活的企业统统关门了。(讲道理我其他部分都忘了。。。)之前以为的什么大量人失业没有特别严重的发生,人自然流动到了需要人员的公司了。(大概是这个意思。)我个人觉得,可以借鉴。但是我们人更多,需要更慎重吧。(新建高新工厂,其实也是需要大量建筑工人的)
 
以上。
 
——————————————————————————————
其实有部分激进的个人观点本来是不想放上来的,但是帅气的山叔强烈要求了。嗯~~可怜的蛋清就被迷惑了……
以上内容欢迎讨论,保留删减上述讨论区内容的权利。
 

8 个评论

就喜欢你这么诚实。(扬了扬帅气的脸……)
题目可不可以改为:压铸和挤压铸造的区分兼论制造业之碎碎念?感觉好长啊。
做宣传:
论道有个活跃的微信群,每周都有各自的分享,
论道研习社,一个有趣而不失严肃,争执而互相包容,不断学习进步探索.的微社区(雏形)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我或者上面提及的人物,
进群条件严苛,要集齐三个推荐才能进群
啊咧,一看这题目就好碎碎念啊(′▽`〃)
弓手,你贴小广告的手法日益见长啊。。。
你要知道论道不欢迎广告,我只是宣传有这么一个群,提及进群条件,没拉人进群,怎么算广告呢?以后宣传出来偏差,你要负责!
(´-ι_-`)はぃはぃ。分かりました。
三个推荐,太严苛了!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