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思维」《学会提问》(第四章)

 今天分享的是《学会提问》这本书。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去读一读原作是最好的。
  先来两个定义,了解一下。
  1.1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就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和知识产生互动,思考作者的推理过程,而不是一股脑的接受。
  1.2价值观
  本书认为价值观是我们认为较有价值而没有明确说出来的观点,是我们自己认可的的行为准则,据此我们来衡量人类行为的品质高下。

  下面是具体的方法。面对一篇文章,要进行批判性思维,按照本书的顺序是
  (1)找出论题和结论。
  (2)找出支撑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3)找出意义不明确的关键词。
  (4)了解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它们把连接理由和结论从逻辑上连接起来。
  (5)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6)证据的效力(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
  (7)证据的效力(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
  (8)有没有解释事件的其他原因?除了作者提出来的。
  (9)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10)有没有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11)根据理由可以得出别的结论吗?
 
找出论题和结论,以及理由不是很难,语文教过我们很多了。直接跳到关键词。
 
 第四章 关键词
  关键词指的是推理结构中影响论证的关键词。面对一个论题,第一步就是要先搞清楚句子里面关键词的含义。
常见的模糊的词语有自由、公平、爱国、有效等等,不同的解释会造成句意完全不一样。
  举个意义不明的关键词例子:
  一则广告,大家牌安眠药,30分钟见效。
  论题:你应该购买什么样的安眠药?
  结论(暗示性的):大家牌安眠药
  理由:30分钟见效。
  这个例子当中影响论证的关键词就是“见效”,它可以指让你昏昏欲睡,也可以指让你一下就睡着,直到第二天早上。区别就在于对见效的理解上。广告常常使用模糊的词语,希望我们把最有吸引力的意思安到这个不明确的关键词上,暗示我们相信他们的产品比竞争对手的要好。
  找出关键词
  ①可以用反串法来找一下关键词。
  如果采取和作者相反的立场,你会怎么定义这些重要的词语?比如“对动物残忍”,喜欢看斗牛的人和不喜欢斗牛的人的定义肯定不一样。
  ②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关键词。如果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要先解决定义不明确的关键词,再接受作者展示的推理过程。如果你能找到一个词语的两种及以上的含义,不同含义替换到推理中,会对结论造成很大影响,那么就找到了一个重要歧义。
 

3 个评论

烦请@木头台灯 在题目前加上“「论道##」”。##可以是认知、思维等等,请自定一个范围。
这是什么约定吗?
算是吧。这些内容是在一个微信群里的分享,整理放到论道上时一般加上这么一个主题。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