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己的世界中走出来

“每天醒来,我都要打开知乎、论道等APP,刷新手机页面,开启自己的一天。”
 
“一个人走到实验室,打开自己的电脑。”
 
“自己一个人写代码,仅仅在必要的时候和其他人交流。”
 
“回来一个人听歌。”
 
这是我的一天,我想有很多大学生甚至上班族,也是有着一样的日常。
 
但是日子久了,发现自己生活的空间似乎和整个世界隔开了一堵透明的墙。墙内是寝室、实验室,以及路边经过的吃饭小店;墙外,大约是整个世界。从物理上说,什么物质都可以穿过这堵墙,但我仅仅放行了电磁波,并且是“我想看到的电磁波”。
 
这似乎成了一种本能,将“外面的世界”和“自己的世界”分割开来。看上去过着“岁月静好”的生活,其实无比单调。
 
归根结底,是只在乎“自己想看到的世界”而已。
 
然而“只看自己想看到的世界”,自己的行为便失去了参照物——学过高中物理的都明白,物体是没法做自己的参照物的。所以这时人就会开始变得“在意别人的评价”,因为这是仅存的,能通过电磁波到达自己世界的可供参照的东西。
 
“在意别人的评价”遇到“不好的评价”,极其容易引发一场被称为“撕比”的行为。“惟一的参照”,那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得到的结果都是极端。结果是心态也非常不容易平衡,脾气也变得古怪了。
 
情绪无常,当然容易累。
 
所以,走出自己的世界,去看看那些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吧!对那些“自己没做过”的事情,尤其是“大家都这么做的事情”,不必急着贴个“没有用”或者说“做那干啥”之类的负面情绪标签。
 
所以我跨过了很久没有跨过的马路,走到对面超市买些食材做饭。在虚拟世界里,也经开始做一些本来会觉得“没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站在知乎发论道的邀请码。
 
然后发现,整个都成了自己的参照——这样就不需要去太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了。当然朋友的话很重要,也不乏真知灼见——只是有了其他参考以后,不会再诚惶诚恐,朋友说一句话便敏感的像惊弓之鸟。
 
如果你从自己的世界中走出来,会听到世界说“欢迎回来”。

3 个评论

生活在别处。
重新拾起对生活的热情。
发现更大的世界- -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