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给绝大多数人 —— 究竟什么是科学方法》的标题

标题看着就不科学,因为没几个严肃的文章上来就是“给绝大多数人”的。
 
实际上,如果你“见多识广”,会发现很多标题:
 
《震惊中外的十件事》
《给正在加班的你——绿豆的养生功能》
《什么是“阳光工程”》
……
 
例子很多,光看标题,就知道这东西不会科学——我无法想象一个标题都不是科学陈述的文章,内容可以多么科学。
 
那么,换一批标题:
 
《理想国》
《逻辑哲学论》
《论自由》
《国富论》
 
还有一类更具体:
《根据财务报表对上市公司进行估值的方法与策略》
《猪养殖技术与规范》
《线性代数》
《计算机网络:一种自顶向下的方法》
 
另外就是论文\专利\报告标题的样式:
《一种新型室内定位的方法》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H.264编码的一种并行化高效实现》
 
光看标题,你就知道有多么巨大的感受差异。
 
我来告诉你,差异在哪——差异在于标题的“情绪性”。
 
显然《高等数学(第六版)》是没有包含任何情绪的,是中性的,是陈述性的。
但是我们来看《给绝大多数人——究竟什么是科学方法》,其中几个词:
“给” “绝大多数人” “究竟” “什么”
 
这几个词,首先我们看“给”——带有很明显的“主观性”,潜台词是“作者给读者”。在这里“给”是一种主观行为,而不是一种客观陈述,其包含的情绪更像是“你得听老子的,老子看你们看的蛋疼,所以要给你们上一课”。
 
然后看“绝大多数人”——意思读者是这个“绝大多数人”,潜台词就是“还有少部分人”,那这意思是,“我是少部分人”。这也是个主观判断——因为没有标准。如果我们一句话“大多数人身高都不到一米九”,那这是陈述,因为有客观标准。然而这句话中显然没有什么判断标准,然后读者就躺枪成了“大多数人”。这也更接近于“作者在倾泄情绪给读者”,先给读者贴个标签,然后。
 
当然,“究竟” “什么是”大多数时候是用来强调语气的,太祖的“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句话也有类似的语气,然而后面就是给出了详尽的个人经历,所以这里的强调更多的强调的是这句话,而不是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实际上,“科学方法”这个东西非常大,我认为绝非一篇专栏就能讲清楚的,甚至目录都可能比一篇专栏长。如果我们去图书馆查阅科技史或者科学方法论的图书,大多数是艰深的,绝不是“大多数人”能看的,这种“给大多数人的科技方法论”就很可笑了——有几个人分析事物有方法论?大多数人不过是拿着经验和一些逻辑推理罢了。能用方法论分析问题的人,至少也能混个高管ceo当当了。
 
当然,既然是在论道,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我拿出我反对的声音,并给了一篇还算完整的一个局部分析,以配合诸位论道之精神。
 

4 个评论

我也觉得“绝大多数”&科学方法太宽泛了。。。事实上论道的很多问答都很宽泛,挑不出具体毛病也很难使人信服。。
标题的差异原来在这里…
个人感觉,作品面向的人群存在差异,故不能一概论之。你所举的使用科学陈述方法命名的书籍,其读者群体是需要以此书获取专业知识。又或是用于对具备相应知识与共同素养的人陈述道理。但《给绝大多数人 —— 究竟什么是科学方法》一文,虽然我没有在网上搜索到这篇文章,但是至少从它的标题几个字可以看出,它明显是一篇科普类文,面对的群体并不是自觉或者出于现实需要而阅读的人,相反,科普文的撰文者,所想的第一位并不是这篇文章能够向读者阐明多么艰深严谨的理论,而是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接触到这篇文章,并以通俗、有趣的行文来激发读者对其学科的兴趣。故而所谓“普”既是采取有效的传播方法,我倒是觉得这文章的作者能把握住争取读者关注的方法实在难能可贵。
啊往下翻了翻看到了。。。那么只能说。。这文章起这标题发错了地方(对于把握风向而言)。。。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