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道建设的一点遐思
阅读正文前,请确保你已经读过这段申明:
本文为个人观点或猜想,不保证符其全面而客观,不保证其具有重复性,选择相信本文导致的后果,本人不承担责任。
日前,知乎上6位大V收钱帮百度开脱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直到现在依然余波未平。作为论道社区微不足道的一员,想到论道在日后慢慢走向繁盛的同时,也将不断地面对同样,甚至是更险恶的情况,心里总是觉得有些忐忑不安。前几日,在论道官群里和几位用户们探讨了一番,有了些想法,苦于近期忙碌,无暇做个总结,今日忙里偷闲,在这里把所见所想做个记录,也期待有心的读者们看后不吝赐教。
思来想去,觉着知乎会有这样的丑闻,其松懈的管理实在脱不了干系。人人的内心皆有欲望,人人皆有坠落深渊的可能,细细想来,昔日的名人与今日的“罪人”,隔着的其实只不过是张窗户纸。这话并不是说大V们的行为理所应当,而是说,在日渐庞大的用户基数下,若无健全的制度防范,总是难免有人失足。这次的事件,大V们确实责无旁贷,然而之所以这样的事件早晚会发生,是因为知乎自身没有健全的,严格的制度体系与执行体系,才成为了罪恶的温床。相对而言,论道如果要避免步入知乎的后尘,就一定要有严格,高效,完备的制度体系,让人即便动摇,也没有机会堕落。
为什么会有人来找大V帮百度开脱呢?是因为大V在社区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一定的可信度,能够改变人们的想法。大V主要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改变人们的想法呢?通过发布文章(没错,就是我正在做的事情)来诱导人们。简而言之,收钱洗地的关键,即是大V刻意引导他人的想法这一步。如果社区能干涉,甚至斩断这种诱导,那么即便大V接下了洗地的活儿,也没有能力做出什么。
说了这么多废话,浪费了大家如此多的时间,终于讲到了重点:如何避免软广告的出现。
通过必应上对软广告的定义,可以看到,软广告带有“主观指导倾向”。那么,如果能避免在答案或文章中出现有主观倾向的内容,是否就可以避免软广告的出现呢?
基于这种想法,我向大家提出以下倡议:
在撰写答案或文章,甚至进行较大篇幅的评论时,尽量基于客观的事实而非基于个人的观点与猜想。如果一定要加入个人的观点和猜想,请务必将客观的、具有可重复性、可验证的事实与数据和主观的、因人而异的、未证实的、不具有可重复性的个人的猜想与观点分开陈述,并在显著的区域标明:“该部分为个人观点或猜想,不保证符其全面而客观,不保证其具有重复性,选择相信该部分导致的后果,本人不承担责任。”
通过这样的规范,我希望任何的答案或者文章,都可以避免有意或无意地诱导读者。只呈现中立,客观的事实,让读者来思考,来判断,从而得出独立的结论,正是符合论道严谨、客观精神的行为。
当然,这个想法是粗浅的,是不完善的,甚至可能是幼稚的,漏洞百出的。如果屏幕前的你有任何好的想法,那么我将在评论区洗耳恭听。
本文为个人观点或猜想,不保证符其全面而客观,不保证其具有重复性,选择相信本文导致的后果,本人不承担责任。
日前,知乎上6位大V收钱帮百度开脱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直到现在依然余波未平。作为论道社区微不足道的一员,想到论道在日后慢慢走向繁盛的同时,也将不断地面对同样,甚至是更险恶的情况,心里总是觉得有些忐忑不安。前几日,在论道官群里和几位用户们探讨了一番,有了些想法,苦于近期忙碌,无暇做个总结,今日忙里偷闲,在这里把所见所想做个记录,也期待有心的读者们看后不吝赐教。
思来想去,觉着知乎会有这样的丑闻,其松懈的管理实在脱不了干系。人人的内心皆有欲望,人人皆有坠落深渊的可能,细细想来,昔日的名人与今日的“罪人”,隔着的其实只不过是张窗户纸。这话并不是说大V们的行为理所应当,而是说,在日渐庞大的用户基数下,若无健全的制度防范,总是难免有人失足。这次的事件,大V们确实责无旁贷,然而之所以这样的事件早晚会发生,是因为知乎自身没有健全的,严格的制度体系与执行体系,才成为了罪恶的温床。相对而言,论道如果要避免步入知乎的后尘,就一定要有严格,高效,完备的制度体系,让人即便动摇,也没有机会堕落。
为什么会有人来找大V帮百度开脱呢?是因为大V在社区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一定的可信度,能够改变人们的想法。大V主要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改变人们的想法呢?通过发布文章(没错,就是我正在做的事情)来诱导人们。简而言之,收钱洗地的关键,即是大V刻意引导他人的想法这一步。如果社区能干涉,甚至斩断这种诱导,那么即便大V接下了洗地的活儿,也没有能力做出什么。
说了这么多废话,浪费了大家如此多的时间,终于讲到了重点:如何避免软广告的出现。
通过在报纸、杂志、网络、电视节目、电影等宣传载体上插入带有主观指导倾向性的文章(特定的新闻报道、深度文章、付费短文广告、案列分析等)、画面、短片,或通过赞助社会活动、公益事业等方式来达到提升广告主企业品牌形象和知名度,或促进广告主企业销售的一种广告形式。 ——来自必应网典
通过必应上对软广告的定义,可以看到,软广告带有“主观指导倾向”。那么,如果能避免在答案或文章中出现有主观倾向的内容,是否就可以避免软广告的出现呢?
基于这种想法,我向大家提出以下倡议:
在撰写答案或文章,甚至进行较大篇幅的评论时,尽量基于客观的事实而非基于个人的观点与猜想。如果一定要加入个人的观点和猜想,请务必将客观的、具有可重复性、可验证的事实与数据和主观的、因人而异的、未证实的、不具有可重复性的个人的猜想与观点分开陈述,并在显著的区域标明:“该部分为个人观点或猜想,不保证符其全面而客观,不保证其具有重复性,选择相信该部分导致的后果,本人不承担责任。”
通过这样的规范,我希望任何的答案或者文章,都可以避免有意或无意地诱导读者。只呈现中立,客观的事实,让读者来思考,来判断,从而得出独立的结论,正是符合论道严谨、客观精神的行为。
当然,这个想法是粗浅的,是不完善的,甚至可能是幼稚的,漏洞百出的。如果屏幕前的你有任何好的想法,那么我将在评论区洗耳恭听。
10 个评论
是不是社区内无法完全避免出现品牌名称?
要是有更好的办法,那知乎早就用了。

asayahaku(作者) 评论 山人
我觉得这个确实没办法避免。确实是有“同样的东西,这一家比那一家好”的情况,那么只是单纯的不允许出现品牌名我觉得有些没道理。
我觉得知乎在这件事情上做得并不够好,并不够用心。

山人 评论 asayahaku(作者)
知乎越来越没人性了,尤其氛围。
是的。现在的知乎,在某些方面做的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很明显水军洗地,举报却得不到处理,水军堂而皇之的在知乎 刷赞。管理员不闻不问,把重点放在了 “政治正确”上。自己在评论里说了一句 “科学上网”却被认定违规,被删除了评论。呵呵
表达个人观点不等于软广,软广最恶心的地方在于收钱昧良心宣传。在软广鉴别上用力过猛会导致正常的言论被误吞。虽说过犹不及,但不作为肯定会被各种评论的声音炸翻的。这个问题上的条文设置不宜僵化,需要根据氛围收紧或放松政策。

asayahaku(作者) 评论 慕城
个人觉得,如果回答和文章的内容不是客观的,不能用实践来检验的话,这个回答或这篇文章是不符合论道求实,求真的精神的。软文之所以恶心,也是因为宣传者在欺骗读者,宣传的内容不符合事实。如果我给钱请你帮忙宣传袁隆平先生对杂交研究的贡献,不会有人觉得你在写软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