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战略均势
东北亚的战略均势,不仅仅是打出来的,还是政治家谈出来的。
基辛格:中美建交标志着中国加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尽管他所遵循的原则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南辕北辙。当听到外国敦促中国遵守国际制度的游戏规则和责任的时候,许多中国人会第一时间想到这一原则并不是中国人制定。中国一直期望中国作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出现,并采取行动实现这一期望。
时间就是最好的老师,他教会我们很多东西。(以上这段,摘自2016年3月19日,凌晨1点钟在公众号:wwlxl613发布短文时间的老师,比基辛格发表相同观点早了至少七个小时,这就叫捷足先登。)
2016年3月19日,基辛格参加国务院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就“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美两国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发表看法。
基辛格: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家,在看国际形势的时候,总是非常理想化,一旦出现危机或冲突就想尽快解决恢复和平。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解决了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官员采取中庸的态度来解决逐个问题,中国对待世界形势的看法是概念化的,和美国的现实主义观念是不同的。(这一段和我贴出来的观点相同。)
很多人认为,如今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和英国的关系,他表示不认同。一战前,德国和英国发生冲突,是因为德国一心想要超过英国(中国也在扩展海军),最终引发一战。今天没有哪个国家有挑起世界大战的野心,军事技术的发展减少了大国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关于这一段,我认为是基辛格在很委婉的评判中国海军,后者的积极态度已经刺激了美国。)
截至目前为止,中美双方都口头支持太平洋地区战略伙伴关系,此举对维持东北亚战略均势与和平具有积极意义。但迄今为止,双方都是口头上说说,声明同国家间的契约文书在约束力方面还是有区别的。(反应中国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态度消极。)
对于中国而言,很多人都认为美国是一个衰落的帝国,霸权已经成为过去式,但美国任然保有大西洋湖,任然拥有世界最庞大的航母战斗群。虽然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永远把持世界领导权,但美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任然会维持强大的领导力。而美国之后,也没有那个国家能像二战后期,在物质财富和心理上独步全球,单独承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友情提示:G2)
在东北亚,美国不但是平衡者,还是均势政治的一部分,假如均势方有任何一方改换门庭(韩国倒向中国/朝鲜与美国建交终止战争状态),都会对东北亚均势产生决定性影响,这样的均势就会岌岌可危。东北亚均势如果单纯靠军事力量来维持,那引起战争的可能比一战还要大。
中日美之间的关系。中国和美国互称伙伴,但在军方和军事刊物上都称对方为对手,双方又宣称建立政治、经济、军事伙伴关系,这和一战中德国与沙俄的关系类似。而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美国还和日本是盟友,这与当年德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的外交盟友关系契合。历史上奥匈帝国和沙俄有着剧烈的民族冲突,而这一点日本和中国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当年就是俾斯麦这样灵活的欧洲均势政治理论,造成了后面一系列愈演愈烈的军事对抗,并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热心于东北亚政治,当年西奥多-罗斯福调解日俄战争,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亚洲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这是美国的一贯政策。就中国的利益而言,当然是拒绝美国于千里之外,保持自己适当的活动空间最为有利,而美国要的是东北亚的战略均势和遏制,是绝对不会撤出东北亚,造成东北亚均势政治工程的崩塌。所以现在问题的根源就是中国愿不愿意真正接受早就已经口头接受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假如中国接受游戏规则,两国的未来就会有和平的光明。假如中国明确表示不接受,那中美关系和东北亚局势就充满了不确定。
秩序永远需要克制、力量、合法性(即使中国获胜,其他地区会不会承认中国的霸权地位?)。使用纯军事手段(38线)来维持均势,势必导致引发进一步的军事对抗,只能依靠共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伙伴关系才能维持东北亚政治的均势平衡,假如平衡不能维持,迟早将会酿成大祸。
基辛格:中美建交标志着中国加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尽管他所遵循的原则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南辕北辙。当听到外国敦促中国遵守国际制度的游戏规则和责任的时候,许多中国人会第一时间想到这一原则并不是中国人制定。中国一直期望中国作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出现,并采取行动实现这一期望。
时间就是最好的老师,他教会我们很多东西。(以上这段,摘自2016年3月19日,凌晨1点钟在公众号:wwlxl613发布短文时间的老师,比基辛格发表相同观点早了至少七个小时,这就叫捷足先登。)
2016年3月19日,基辛格参加国务院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就“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美两国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发表看法。
基辛格: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家,在看国际形势的时候,总是非常理想化,一旦出现危机或冲突就想尽快解决恢复和平。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解决了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官员采取中庸的态度来解决逐个问题,中国对待世界形势的看法是概念化的,和美国的现实主义观念是不同的。(这一段和我贴出来的观点相同。)
很多人认为,如今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和英国的关系,他表示不认同。一战前,德国和英国发生冲突,是因为德国一心想要超过英国(中国也在扩展海军),最终引发一战。今天没有哪个国家有挑起世界大战的野心,军事技术的发展减少了大国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关于这一段,我认为是基辛格在很委婉的评判中国海军,后者的积极态度已经刺激了美国。)
截至目前为止,中美双方都口头支持太平洋地区战略伙伴关系,此举对维持东北亚战略均势与和平具有积极意义。但迄今为止,双方都是口头上说说,声明同国家间的契约文书在约束力方面还是有区别的。(反应中国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态度消极。)
对于中国而言,很多人都认为美国是一个衰落的帝国,霸权已经成为过去式,但美国任然保有大西洋湖,任然拥有世界最庞大的航母战斗群。虽然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永远把持世界领导权,但美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任然会维持强大的领导力。而美国之后,也没有那个国家能像二战后期,在物质财富和心理上独步全球,单独承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友情提示:G2)
在东北亚,美国不但是平衡者,还是均势政治的一部分,假如均势方有任何一方改换门庭(韩国倒向中国/朝鲜与美国建交终止战争状态),都会对东北亚均势产生决定性影响,这样的均势就会岌岌可危。东北亚均势如果单纯靠军事力量来维持,那引起战争的可能比一战还要大。
中日美之间的关系。中国和美国互称伙伴,但在军方和军事刊物上都称对方为对手,双方又宣称建立政治、经济、军事伙伴关系,这和一战中德国与沙俄的关系类似。而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美国还和日本是盟友,这与当年德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的外交盟友关系契合。历史上奥匈帝国和沙俄有着剧烈的民族冲突,而这一点日本和中国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当年就是俾斯麦这样灵活的欧洲均势政治理论,造成了后面一系列愈演愈烈的军事对抗,并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热心于东北亚政治,当年西奥多-罗斯福调解日俄战争,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亚洲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这是美国的一贯政策。就中国的利益而言,当然是拒绝美国于千里之外,保持自己适当的活动空间最为有利,而美国要的是东北亚的战略均势和遏制,是绝对不会撤出东北亚,造成东北亚均势政治工程的崩塌。所以现在问题的根源就是中国愿不愿意真正接受早就已经口头接受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假如中国接受游戏规则,两国的未来就会有和平的光明。假如中国明确表示不接受,那中美关系和东北亚局势就充满了不确定。
秩序永远需要克制、力量、合法性(即使中国获胜,其他地区会不会承认中国的霸权地位?)。使用纯军事手段(38线)来维持均势,势必导致引发进一步的军事对抗,只能依靠共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伙伴关系才能维持东北亚政治的均势平衡,假如平衡不能维持,迟早将会酿成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