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词中兴的原因是什么?

词在元明时期出现了"中衰"现象,但到了清朝又活跃起来了,并出现了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以张慧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另外还诞生了被王国维称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大词人纳兰性德。为什么在清初会出现词中兴的现象呢,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都有哪些?
已邀请:

北斗不是星 - 电气农民工

推荐来自: 氪星人

对此论题的探讨,可参见周绚隆《论清词中兴的原因》一文。
既称“中兴”,则其前提必然是承认有其“盛世”与“衰歇”。
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明,复兴于清”这个观点自清初以来似乎已成了一个普遍的共识。
 
 
满清入关,铁骑所到之处,尸骸遍野。加之以清朝初年文化高压,以及顺治十四年的“科场案”、顺治十八年的“通海案”、“奏销案”,屡兴大狱,杀戒大开。
汉族知识分子在这种严酷的打压之下感受着家国破败、山河失色的屈辱与痛苦,于是,词这种历来被视为“小道末技”的文体被政治重压之下的知识分子重新作为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
如果说,清廷对汉族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的镇压与文化上的震慑是促使清词走向繁盛的一个原因,当然不能说不对,但
 
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清代不惟是词的“中兴”时代,更是诗、文、小说、戏曲全面勃兴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出像清代这样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都能全面发展的时期。如果说政治的原因和文网高张是清词“中兴”的重要因素,那么清代文化、学术的全面繁荣又该怎样解释才能合理呢?词是清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兴”的根本原因自然也就不是政治层面的因素。正像严迪昌在《清词史》论述政治原因对清初词的影响时说的那样:“此处强调词的复苏背景,是为指认其何以能`中兴'的一种契机。”也就是说,政治层面的因素只能作为一种“契机”诱发了词在清代的复兴,而更根本的因素只能从文学、文化的内部层面寻找。
总结来说,概括为以下几点原因
1.词的声情特征的重新确认与尊体观念的盛行;
2.云间词派的导夫先路与清初词坛的“百家腾跃”;
3.满族文化的形成、发展;
4.清代出版业的繁荣;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