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词中兴的原因是什么?

词在元明时期出现了"中衰"现象,但到了清朝又活跃起来了,并出现了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以张慧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另外还诞生了被王国维称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大词人纳兰性德。为什么在清初会出现词中兴的现象呢,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都有哪些?
已邀请:

特不深沉 - 媒体人,喷一切

推荐来自: 亦可喜 一只爱戴帽子的熊

上面的答案已经很充分了。
一种文体,在大的文化环境不变的情况下,肯定是越写越好。比如唐朝的诗比五代好。宋朝的诗也未必比唐代差,你看一祖三宗里,3个都是宋朝的。至少宋代的诗,技法,题材,视野要比唐朝开阔。
词也是一样,金代都能出元好问,如果能这么发展下去,应该还是不错的,只是明朝比较特殊,多方面原因耽误的词的发展,包括取士的途径,文学体裁的兴盛等。
但是明朝稍微正常一点,就出了陈子龙这样的人。所以我觉得历史的车轮虽然会走偏,但大方向还是很难改变的。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