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路人蝙 - 品庶每生
推荐来自: 氪星人 、Joey 、程潇瑜 、saintgooner
特不深沉 - 媒体人,喷一切
推荐来自: 亦可喜 、一只爱戴帽子的熊
北斗不是星 - 电气农民工
推荐来自: 氪星人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cheer@lundao.com//目前负责收集用户意见,如果大家有好的意见请联系我哦。
3 个回答
路人蝙 - 品庶每生
推荐来自: 氪星人 、Joey 、程潇瑜 、saintgooner
词最初指的是歌词,用于和唱的文体,宋人的《碧鸡漫志》中写道:“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大致的概括了词的发展历程,词在南北朝时随燕乐传入中原开始出现,在盛唐就有李白的《菩萨蛮》(李白《太白词》)、白居易的《忆江南》等等。五代之中,天下动乱,唯西蜀与南唐偏处一隅竟得安定,在西蜀,词完成了由乐工词向文人词、由初创期向成熟期的转变。我国第一部词集《花间集》就产生于西蜀。所以说宋词兴于五代。
明代有:“此公人品颇足传,恨其生平曾作词曲耳”的感慨,明代词人的地位非常之低。但就在明之一代却诞生了《唐宋名贤百家词》、《宋六十名家词》、《花草粹编》、《古今词统》、《啸余谱》等等前代词谱,又有《菊坡词话》、《石崖词话》、《俨山词话》、《草桥词话》、《山樵暇语》、《豫章词话》、《少室山房词话》和《石仓词话》等等诗词理论研究著作。可以说明朝发展的不是词,而是“词学”,所以说清词兴于晚明。
艺术创作总是越晚越吃亏的,宋朝写一个特立独行一点的词算是开山之作,后人再写就是拾人牙慧了.那么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蓄力,厚积薄发才有清词中兴的奇迹。
特不深沉 - 媒体人,喷一切
推荐来自: 亦可喜 、一只爱戴帽子的熊
一种文体,在大的文化环境不变的情况下,肯定是越写越好。比如唐朝的诗比五代好。宋朝的诗也未必比唐代差,你看一祖三宗里,3个都是宋朝的。至少宋代的诗,技法,题材,视野要比唐朝开阔。
词也是一样,金代都能出元好问,如果能这么发展下去,应该还是不错的,只是明朝比较特殊,多方面原因耽误的词的发展,包括取士的途径,文学体裁的兴盛等。
但是明朝稍微正常一点,就出了陈子龙这样的人。所以我觉得历史的车轮虽然会走偏,但大方向还是很难改变的。
北斗不是星 - 电气农民工
推荐来自: 氪星人
既称“中兴”,则其前提必然是承认有其“盛世”与“衰歇”。
“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明,复兴于清”这个观点自清初以来似乎已成了一个普遍的共识。
满清入关,铁骑所到之处,尸骸遍野。加之以清朝初年文化高压,以及顺治十四年的“科场案”、顺治十八年的“通海案”、“奏销案”,屡兴大狱,杀戒大开。
汉族知识分子在这种严酷的打压之下感受着家国破败、山河失色的屈辱与痛苦,于是,词这种历来被视为“小道末技”的文体被政治重压之下的知识分子重新作为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
如果说,清廷对汉族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的镇压与文化上的震慑是促使清词走向繁盛的一个原因,当然不能说不对,但
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清代不惟是词的“中兴”时代,更是诗、文、小说、戏曲全面勃兴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出像清代这样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都能全面发展的时期。如果说政治的原因和文网高张是清词“中兴”的重要因素,那么清代文化、学术的全面繁荣又该怎样解释才能合理呢?词是清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兴”的根本原因自然也就不是政治层面的因素。正像严迪昌在《清词史》论述政治原因对清初词的影响时说的那样:“此处强调词的复苏背景,是为指认其何以能`中兴'的一种契机。”也就是说,政治层面的因素只能作为一种“契机”诱发了词在清代的复兴,而更根本的因素只能从文学、文化的内部层面寻找。
总结来说,概括为以下几点原因
1.词的声情特征的重新确认与尊体观念的盛行;
2.云间词派的导夫先路与清初词坛的“百家腾跃”;
3.满族文化的形成、发展;
4.清代出版业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