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秋风暖暖 -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推荐来自: 亦可喜 、Joey 、李谶 、dacong139 、三岁
明英宗时期,宦官王振掌权。西蒙古瓦剌逐渐强大到足以和明王朝对抗的局面。正统十四年,瓦剌的使者因为王振给的赏赐非常少而异常生气,进而悍然发动了对于大明王朝的进攻。后宦官王振劝说明英宗御驾亲征,于是英宗率领着近五十万士兵仓促出征。明兵终因指挥管理不善和水源缺乏等在土木堡之战中大败瓦剌铁骑,损失四十多万人。明英宗被俘,王振被锤杀。不久,瓦剌大军攻入北京城下。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2 个回答
秋风暖暖 -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推荐来自: 亦可喜 、Joey 、李谶 、dacong139 、三岁
论道,一个认真交流的地方
-----------------------------------------------------------------
以我的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大明王朝有于谦!”
特定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国家危机时刻,如果历史不让它亡,总需要一个人来拯救它,使其继续运营下去。
而拯救大明王朝的就是于谦!
复杂来说,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北京保卫战”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于谦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再者就是分析于谦是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背景:
那么于谦需要解决那些问题呢?
①.明英宗被俘,大明朝无君主。
于谦挺身而出,联合一大批朝臣拥立朱祁钰为景帝。这样就扫清了瓦剌一旦利用英宗作护盾,明兵无法进攻的尴尬局面,但是也给自己埋下了一颗政治地雷。
②.朝臣混乱
得知明军惨死四十万,明英宗被俘的消息,朝廷乱作一团。
乱局稍微平静一会儿,朝臣开始商量对策,徐有贞鼓励南迁,突然于谦站出来说一句:“南迁者,可斩也。”由朱祁钰牵头,朝臣积极响应于谦的决定,由此确定了大明朝廷内部坚决抵抗的斗志。
随后群臣开始肃清王振余党,对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等王振的死党群打脚踢。
突然,吓坏了的朱祁钰要默默逃走,又是于谦审时度势,一把拉住朱祁钰让他颁布了“群臣无罪”的圣旨,冷静规避了锦衣卫和大臣之间更大的纷争,稳定了朝廷的局面。于谦能够在朝臣失去理智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实在令人佩服!
③.兵员不足,粮食缺乏
于谦紧急调集了“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以及南海沿海备倭军”“江北以及北京诸府运粮军”近二十万部队,他们朝着北京城进发,还有额外一个任务就是经通州搬运养活自己的粮草。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大军就搬着粮草进入了北京城内。于谦一个巧妙的办法就解决了兵员和粮草的问题。
④瓦剌怀有“侥幸”心理
瓦剌以为得到了英宗就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然而明朝早已拥立景帝,使得也先的政策失败了,大大挫伤了瓦剌的锐气,使他们感到有点心灰意冷。
他们在土木堡的大胜也使得也先的部队有点患得患失,犹犹豫豫。既因为明英宗在手里不想打,又很恼火想要一决雌雄。
⑤启用了杨洪,石亨,郭登等大将来守卫北京城
于谦能够冷静分析出土木堡之败败于王振之手。战斗绝非杨洪、石亨等能够力挽狂澜,于是乎大胆采用他们二人,一个负责练兵,一个镇守宣府。又提拔郭登负责大同的守卫。
......
正是于谦慧眼识英才,关键时候能够启用最关键的人物才使得大明军队具有了高昂的战斗力!
⑥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手段
历史总是这个样子,如果于谦的北京保卫战失败了,他的作战手段就是失败的,然而历史证明于谦的保卫战成功了,他的作战手段是正确的。于谦选择了迎难而上,亲自参战。指派各位武将列阵九门,出城迎敌。意外收到了一场小胜,于谦趁机振奋明军作战的勇气,奠定了必胜的决心!后来于谦又设计伏击瓦剌,在与瓦剌的鏖战中取得了胜利。
最后我想说,看历史战争,总是遵循着“天时,地利,人和”的规律。领导,准备,战术,心态等都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基本因素。
所以,于谦能够为这场战斗做好积极的准备是他胜利的原因。而北京保卫战之所以成功也得益于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