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粗鄙之言 - 膜~虾~
推荐来自: 光华 、停云 、Joey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懵懵懂懂,求真求善,勤思好问,专门提问,不点赞,不反对。
1 个回答
粗鄙之言 - 膜~虾~
推荐来自: 光华 、停云 、Joey
————————————————————
谢谢各位,一个严肃的辩论场需要一个严肃的概念。对方多次问我们人性怎么样?人性怎么样?始终没有问我们人性本怎么样?我想请问对方,人性是什么和人性本是什么是同样的一个概念吗?你们如果连这个概念都没有根本建立基础的话,那你们的立论从何而来呢?我们多次问对方的善花里面如何结出恶果,对方说要浇水,要施肥呀。那我就不懂了,大家都承蒙这个阳光雨露的话,为何有那么多罪行横遍这个世界呢?难道这个水,那个肥还情有独钟吗?为何要跟恶的人作一个潇洒的“吻别”呢?(笑声、掌声)
今天我们本着对真理的追求来同对方一起探讨这个千年探讨不完的话题。无论是从性善论的孟子也好还是性恶论的荀子也好,又有哪一家哪一派不要我们抑恶扬善呢?抑恶扬善是我方今天确立立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下面我再一次总结我方的观点。
第一,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正视历史和现实。回顾历史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感到痛苦而颤抖。从希波战争到十字军东征,从希特勒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到日寇在华北的细菌试验场,真可谓是“色情与贪婪齐飞,野心共暴力一色。”以往的人类历史,可以说是交织着满足人类无限贪欲而展开的狼烟与铁血啊!可见,本恶的人性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呢?
第二,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重视道德、法律教化的作用,才能重视人类文明引导的结果,培养健全而又向上的人格。在历史的坎坷当中,人类并没有自取灭亡。尤其是在面对彬彬有礼、亲切友善的新加坡朋友面前,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明天会更好,这其中我们要感谢新加坡孜孜不倦地建立起他们优良的社会教化系统。人类文明是在人类智慧之光照耀下不断茁壮成长的。饮水思源,借我们要感谢那些在人类教化路途中洒进他们含辛茹苦汗水的这些中西先哲们。正因为从他们的理论智慧当中,从他们的身体力行当中,人们才有可能从外在的强制走上理性的自约,自约人的本性的恶,从而培养一个健全而又向善的人格。可见,人性本恶,并不意味着人终身成为恶,只要通过社会的教化系统就可以弃恶扬善,化性起伪啊!
第三,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调动一切社会教化的手段来扬善避恶。光阴荏苒,逝者如斯,在物质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而人类的精神家园可谓是花果飘零。在这个时候,我们要警惕,人性本恶这个基本的命题。可喜的是,在东方的大地上,我们说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已经从一阳来复开始走向了新的春天。我们也相信,通过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使人类从无节制的欲望中合理地扼制并加以引导,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执法走向立法。人类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注定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谢谢各位!
————————————————————
我们仔细阅读以上总结陈词,可以发现蒋昌建老师首先指出了对方将“人性本”和“人性”偷换概念这一事实,辩驳了对方质问他们关于人性向什么的问题。
事实上对方这是一个巧妙的引诱,希望借这种问法,让蒋老师方说出人性向恶的错误言论,而如果坚持人性向善呢,似乎又和他们的人性本恶相悖。
而在这里蒋老师很明显看穿了对手的把戏,指出我们支持人性本恶,却认为人性向善,并且广泛论证了这一点。指出了只有人性本恶,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历史,重视道德,规避恶行。因为对恶了解的深刻,才能让我们更加向善。使他们人性本恶的观点更加贴近现实。
而为什么说最后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注定要用它来寻找光明!”是经典的点睛之笔呢?因为这里巧妙化用了顾城的名句。
顾城这句诗本意指“他们那一代人几乎把整个青春浪费在了文革上.那是一个几乎黑暗的时代,是一个所有年轻人都迷惘的时代,寻找理想中的出路也就是诗中所说的光明是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可以这样理解,在一个黑夜,你的眼中看不到光明,但是在你的内心却充满了对光明的渴望,这是你在黑暗中前行的唯一支柱,可见,这种无比的勇气,能带给一个人冲破黑暗的巨大力量,那么,那一代人,千千万万的企望光明的人,他们的力量汇聚在一起那就将是无穷的,这首诗不是对黑暗的绝望,是对光明的向往,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宣言”
可以看到原意与他们的论题,相似而又不同,相互有所重叠又有所不同。但核心意义都在于深处黑暗之中,对黑暗的认识极深刻,因而更加渴望光明渴望善良,进一步突出了他们的观点,人性本恶,而且人性由于本恶,因而更加向善,不仅批驳了对方观点,更使自己观点深刻和现实。
而且可以看到,前面三段论述环环相扣,而在最后一句用了如此万里挑一的一句话做点睛之笔,压轴之句,不可谓不精妙,担得上“言辞犀利反映迅捷”的评价。而且在最后一句使用名言,事实上让人产生一种绵延不绝又掷地有声之感。既抬高了陈词整体格调,又与前面论点遥相呼应,使人陷入沉思。
这大概就是这句话用在这里的精妙之所在了。蒋老师的那次辩论赛可谓是影响了一代人的,人们都争先模仿他的语调和节奏,梦想能够和他一样气势如虹。而且时至今日,每每想到这个问题,我都不能找到任何一个比这句更好的总结语句了,万里挑一的绝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