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生逆城市化现象还要多久?
内子老家,小山村,山清水秀。
我俩在首都工作,空气、交通…各种无奈。
我国现在开始具备逆城市化条件了吗?
可以郊区居住,甚至郊区远程工作,这样的生活,还有多久能实现?请大家分析。
我俩在首都工作,空气、交通…各种无奈。
我国现在开始具备逆城市化条件了吗?
可以郊区居住,甚至郊区远程工作,这样的生活,还有多久能实现?请大家分析。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见了便做,做了便吃了,饱了消化食,等着下次再了; 味生于嚼,嚼生于美味,佳肴乐无穷,遇到以后再嚼。
2 个回答
胡离经 - 胡说八道,离经叛道。(关注的活跃者或相识者都回关)
推荐来自: 浮生未半 、陈发瀚 、Joey 、眺望天下
逆城市化,
需要极高的经济水平,供养得起居民的高收入;
需要从城市到郊区一大片完整的基础设施建设;
需要有清新环境的近郊,良好的环保状况;
需要居民个人极高的收入,有能够支付郊区豪宅的资产;
需要有便捷的城郊公路、极高的汽车普及率和大量的汽油供给。
我国社会远远没有达到这种水平。有的条件(比如资源限制),甚至是不可能的。在我国这注定只是个别大城市的少量高收入人群的奢侈享受罢了。
圆月超人 - 搞互联网做公益,中间花了点时间背包走过全国,就酱
推荐来自: 胡离经 、Joey 、眺望天下
严格来讲,中国社会被隔离成三块,一部分是在北上广深和部分的二线城市,那里信息化开始飞速发展;一部分是各省的主要地市,是已经完全完成工业化的地方;一部分是山区农村,还处在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半工业化”区域。
我知道题主是东北人,严格来讲东北城市农村都是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区域,农业也是接近于农场化的“现代化农业”,再加上经历了过去的人民公社的改造,和南方的农村宗族社会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
目前的情况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大规模的进城务工使得人口大量流动,尤其在近几年,随着制造业的升级、转移,工业化人口逐渐增多。所以我们在做社会实务的时候,城市化几乎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即便我们是在做农村教育),因为它涉及到,农村社区是否会继续存续?绝对贫困地区是否能被消灭?弱势人群的社会关系结构等问题。
7年过去了,我们觉得几乎可以下定论,城市化,乡镇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大势所趋,南方的集镇正在集中,乡村群落变成619938部队,现在甚至6138也都离开了农村。儿童就学,乡镇小学、县城中学几乎成了农村社区家长的首选,再加上计划生育对人口控制的作用逐渐显现,农村社区开始凋敝,人口开始顺着向乡镇到县城到城市的方向转移。但要注意,中国仍然有5亿农业人口正在等待进入现代化工业化社会,而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已经出现疲软现象,可以断定的是,人口向现代化生活转移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现在的情况看上去,似乎也是不可逆的——农村走向城市的人群不会再返回农村了。
我假设我们讨论的逆城市化是这样的定义: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逆城市化的前提是,现代化的乡镇,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我想说的是,我走过的大多数乡镇,网络、水电仍然较城市有较大的差距,而且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地方风尚尚有待改变。
但是有趣的是,我们对于社会发展的判断似乎总会倾向于保守,记得前年我给基金会提交报告,预测在3-5年内,农村一级的小学将会全面完成联网,但是事实是在报告提交后不到一年,全国范围的小学基础设施升级就已经全面完成,60岁的老师也开始面对电子白板或者投影仪讲PPT了。
如果中国经济发展还能保持一个稳步前进的话,在社会没有大规模的动荡的前提下,我猜测逆城市化可能会在未来二十年左右发生。
理由1,是中心城市已经足够拥挤,改革开放30年内,中国的超大规模城市迅速大量形成,要知道,即便是较小规模的东北省会城市长春,人口已经达到800万(实际居住人口超过1000万),俨然是超大规模城市了。
理由2,超大规模城市的辐射作用明显,使得周边乡镇开始迅速进入现代化,现代农业旅游业支撑的中心城市周边的乡镇会进行第一波的转型,然后会辐射更外围的地市的周边农村进行转型(所以有一辆车是很重要的)。
理由3,中心城市承载能力可能十年后就会达到极限,中国人口城市化转移最急速的增长发生在上世纪80-90年代,在之后的人口增长逐步放缓,东北的中心城市甚至已经开始出现负增长。
理由4,资源分配趋向平均(这里不是说绝对的平均,而是说拥有资产的人数增加)。目前的问题在,如何使得城市人口可以分配到更多的财富和资源,当前狂热的创业和风投浪潮是一个开始,它将促进中国城市产生更多的中产阶级。他们将成为未来最有可能“返乡”或者迁移到城市周边的人群之一。
当然,当前中国最大的挑战在于,社会发展过快,会大量淘汰落后产业,而农村未进入工业化和刚刚进入工业化的人口将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如果人口素质的转型不能在短期发生,社会动荡就可能到来。所以我想告诉各位的是,公益教育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在培养适应未来经济模式的人才,而当下最重要的教育是对教育落后地区人口的教育。
如果大家只顾着教育自己的子女,而不能让农村孩子完成这个教育,想想二战的德国,失业的手工业者和青年们加入了什么组织,而中产阶级的犹太人又是什么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