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政治立场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

比如你是体制拥护者,认为体制创造了这许多年的经济奇迹,它是有功的;
比如你是马克思原教旨主义者,认为社会就应该平等,就应该搞共产主义那一套;
比如你是当今的拥护者,认为当今是千古一帝,非常圣明,是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带头大哥;
比如你是体制的批评者,认为现在党的政策出现了巨大的偏差,必须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放开自由,适度民主;
比如你是反贼,认为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白搭。
那么你究竟是持哪个政治立场呢?为什么?
已邀请:

雨灯

推荐来自: 目目老师 Joey 伍吴列

其实对于我个人来讲,我并没有特别强烈的“立场感”,所谓立场,似乎就好像把人放在某个盒子里,我相对更强调方法,遵循一些方法在各个盒子里获取认为有益的部分。
我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源自于学习中国古代哲学,这很有意思,尤其是在讨论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的命题里,也即我们传统说的阴阳对立,包括我学习古代文学,比如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里阐述“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的一段论述,以及研究书法史魏晋南北朝书法自觉以来形成的“北碑南帖”的相峙局面,还有质妍之辨之类的话题,再扩大到更多艺术层面,比如留存的建筑风格,北方亦多刚朴庄严,南方多秀茂流丽……
我记得我当年还在研究诗学的时候,也深深地着眼于诗学中的对立元素以及言意之辨的哲学思考,我得出过一个重要的结论——诗学的最终是哲学。诗歌也是很多对立的元素起到很复杂的作用,譬如用语的虚实,如《四溟诗话》里提到,用虚字用得好则“开合呼应,悠扬委曲”,用得不好则“柔弱缓散,不复可振”,大抵虚字多则偏情致,实字多则偏景状,由此则又引出情、景的对立,“景多则堆垛,情多则闇弱”,但是又不会绝对,也有用虚字而写实,用实字而写虚,这便是阴阳对立又互生互变,,,类似的对立还有很多,比如显、隐,隔、不隔,还比如严沧浪所谓的“优游不破”和“沉着痛快”更是从整体风貌去概括,和魏征关于文学的阐述不谋而合……
扯得有些远了……
在后来学习诗学和哲学的一些内容时,我有一些关于阴阳对立的疑问不解,便去问我父亲,古人把阴阳的概念提出来,并且阐述这里面的关系和转变,有没有一种方法,能用阴阳去概括万物,用阴阳的规律去解释万物的变化?
我父亲很轻描淡写地说,你不能用阴阳概括万物,因为万物都包含阴阳。
我先是一怔,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又说,譬如水和火,你可能会惯性地以为水应该是阴而火应该是阳——然而,按照传统的阴阳理论,实际上水是分壬癸水,壬水属阳而癸水属阴,同样火分丙丁火,丙火属阳丁火属阴……
我彻底悟了——中国传统哲学看待事物早就已经观察到了任何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由此而产生的哲学思考以及方法论,则是针对这一种辩证关系去开展。
文学里的言意之辨、书法的质妍之辨,哲学的体用之辨刷地在我脑海里回荡,于是我又去翻易经,道德经,再去看中国古代哲学,再去重新思考。
后来我又反复思考“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里讲事物发展的转化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力感,讲明了就是物极必反,包括后来的孟子讲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太熟悉了,却不一定思考到这里面的很多内涵。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往往能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筚路蓝缕一步步创造辉煌,有能在极端优渥的环境里丧失信念堕落毁灭,千百年来总有太多历史反复印证……
但是老子的思想我并不能完全接受,他看透了这个规律,也将此视作万物最终极的规律,就像生老病死,就像一棵树从幼苗到大树再到死亡,万物的发展总是衰弱向强大,强大向衰弱的转变和循环,面对这个规律,他的选择是完全的被动顺应,他认为当事物处在弱势、低态时是最积极的状态,因为这个状态只会超积极发展,因此他讲无为,他讲小国寡民是最好状态……
所以这一点我不认同,所以我又去参考别的思想,于是我在《中庸》里找到了答案。
现在很多人对中庸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中庸并不意味着平庸消极、明哲保身,相反,中庸是积极进取,调和矛盾。历史上很多软弱无能之人拿中庸当做自己软弱的托辞和挡箭牌,让这个伟大的智慧蒙上了很大的误解。
中庸是积极进取的,是灵活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什么意思呢,就是把事物的矛盾分析出来,然后针对矛盾,用中间适用的方法去解决,不是简单的折衷,而是灵活取舍。大禹谟里面讲“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也是这个意思。
再具体到如何执中,如何调和、取舍,应该掌握什么原则,于是我进一步思考,便发现,中庸的“执中”是紧随那个“两”的,即矛盾的现实情况如何,便相应灵活地执——这不就是从实际出发吗?这不就是实事求是吗?
我又悟了!
这其实也就类似于一种辩证唯物主义,它首先强调人们对现实实际的理解和分析,然后再去通过抓其中的矛盾,从而进一步适应现实,甚至于改造现实。这其中的基础,也正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所以在同时通过对毛选,以及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入学习,我更进一步巩固了这些思想,所以我也一直认为这套思想,它首先对现实的把握是很准确的,同时,它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化解矛盾所采取的方式,也是相对适宜的。
近些年还在反反复复读,而且同时每次再重温又总会有知新的就是毛选了。这其中从对现实的认识,到对矛盾的分析,再到对实践的指导,无不蕴藏着深厚的智慧和伟大的思想。
 
再回到问题所特指的政治立场,我想应该很清晰了,所谓的立场并不是什么“皈依”,我想或许更应该是一种“选择”或“取舍”。
我其实个人挺不太喜欢现在网络上一些“键政”圈子喜欢把人划分左右的论调,正如我一开始说的,你不能把人单纯放在某个盒子里,人都是复杂的,可能在针对这一命题会偏左,再面对另一命题或许又偏右,不应该是左右概括人,而应该是人的思想包含左右,甚至于更多……
再上升到整个社会,那便会更加复杂,所以一切的基础,也应当是建立在对社会的现实认知的基础之上,只有对现实有了精准把握,矛盾才会显现。人们对于立场的争议,对于观念的碰撞,其矛盾主要在哪些层面,其实有时候往往不一定在于人意识里面固有的立场矛盾,更多其实还是现实的客观利益而已。
所以有时候我们去判断一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是要通过其个人思想意识来观察,有时候就看其现实的利益关系就能很清晰判断了。所以有时候我们看网络上很多人说“屁股决定脑袋”或“屁股决定立场”,也是不无道理的,说一个人的意识有问题立场不正,是“屁股歪了”,也是一定程度上从根本利益关系上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所以我们在讨论、甚至于是拷问自己的立场时,是不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我们自身现实利益的影响,我想或多或少会的,所以更多时候我意识上也不太刻意去寻求所谓的立场,更多可能类似于一种选择、取舍。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