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蛋清 - 诗人犹如信使,于世界的永恒之夜半走遍大地。
推荐来自: asayahaku 、我心无忧 、Joey 、archering 、道不远人 、次庄 、女神fans更多 »
同性恋恐惧(英语:homophobia)简称恐同,是指对同性恋的排斥,包括涉及反感,鄙视,厌恶、仇恨、偏见和歧视,可能是基于恐惧,有时也涉及到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与其相对的是异性恋恐惧(Heterophobia)。 虽然这个词来源于心理学,但是对同性恋的恐惧不是一种精神病的术语。与广场恐惧症和其它恐惧症不同,虽然美国精神联合会和美国心理联合会仍然对这个现象进行研究,但是临床上的同性恋恐惧症是不存在的。新的精神学研究把对同性恋的深层仇恨与压制同性恋的心理状态相联系。
恐同的起因 目前还在广泛的争论当中,但人们基本上支持恐同的信念和态度,是与恐同者自身的性取向是没有关系的。 生育本能说被认为是恐同最本质的来源。对于父母,孩子如果是同性恋,这将会打破生物繁衍的链条,成为对本家族继续繁衍的潜在威胁。除了宗教,有种观念认为,人在死后其生命会和谐的在其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身体里和谐延续,而同性恋是在破坏着这样一种和谐。 一些性理论家解释道,男同性恋者间的关系通常比女同性恋者间的关系更让人产生强烈的反感。因为恐同者认为他们造成心里不舒服。同性恋关系一般被认为是自然的挑战。而对“性别角色越界”的惧怕,是恐同另一个最主要的来源。研究报告指出大多数恐同者对于性别角色有着非常刻板的思想,比如“男性至上主义”。 在西方国家,恐同者害怕及反对同性恋者造成家庭(同性婚姻及LGBT收养)、社会组织结构的瓦解;再者,多数男性害怕传统性别角色的颠覆将使他们失去原有的利益、优势地位和特权,导致恐同在男性和女性社会化的过程中被强化。在西方传统文化里,男性已经被惯养出性别优越的观念,即对弱势女性的支配,而这一观念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当男性发现有传统所赋予他们的特权被挑战的时候,实行“性别角色越界”的男女同性恋则被他们视为是对其切身利益的威胁。 分析心理学理论一直认为恐同心理是恐同者压抑对自身同性渴望的一种结果。一个研究显示,恐同者在观看同性性行为的影片时出现性冲动的迹象,比非恐同者还要高。 一些组织或个人声明对同性恋的反对,或积极反对,因为他们的宗教原则。这种原则鼓吹者通常会对针对同性恋的暴力事件进行谴责,但是在对待同性恋法律地位方面则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立场。一些人相信这种态度鼓励的恐同者。。 一些法律曾经被认为是鼓励或合法化恐同者,例如已经在美国废除的鸡奸法、英国的28条,以及区别对待同性恋和异性恋的自愿年龄(这存在争议,因为各国的自愿年龄法律不同)
恐同的后果包括一个或多个:主观恐同、暴力和歧视。
通常认为对同性恋持反对态度的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1.与同性恋群体的接触非常有限。 2.持反同性恋态度的人更有可能来自农村、小镇等政治、经济和文化较为薄弱的地区。 3.年龄更大的和较少受过正式教育的人更可能持反同性恋态度。 4.处于青少年和大学年龄组的男性比中年人更可能持强烈的否定立场。 5.笃信宗教的人更可能拥护对同性恋的否定性看法。 6.持反同性恋态度的人更可能将同性恋视为性别倒错者(即将男同性恋者视为女性化的、将女同性恋者视为男性化的),并且更有可能遵从传统的、束缚性的性别角色。 7.持反同性恋态度的人在总体上对性态更可能持否定的或压制性的看法。 8.反同性恋者表现出高度的权威主义及相关的人格特征,诸如认知僵化、教条主义、对模糊性的无法容忍以及对权威的依赖等。 9.那些相信同性恋可以“传播”或是一种选择的人更可能持否定性的观点。 10.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多地持否定性的态度。
1、关于政治身份的惶恐——在主流的架构体系中,边缘亚文化是不被正名的,承认这种亚文化仿佛暗示着主体的主流政治身份地位会缺失,成为屈从于不被认可的角色。 2、宗教对恐同的影响力 (1)同性恋是可憎的罪 有两段《圣经》支持这看法: 第一段《圣经》记在利未记十八:22“不•可与男人苟合,像与女人一样,这本是可憎恶的”;第二段《圣经》记在利未记二十:1-3“人若与男人苟合,像与女人一样,他们二人行了可憎恶的事,总要把他们治死,罪要归在他们身上” 。 (2)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之中没有相等于同性恋的身分,也没有性倾向的观念,伊斯兰重视的是性行为而不是欲望。伊斯兰特别判肛交(不论男女)为重大罪过。古兰经中明文禁止同性性交。伊斯兰学者都同意同性性交违反了伊斯兰教法,但是刑罚或所需的证据则有争议。圣训并进一步规定男女两性的服装要分明。 (3)犹太教派 从一开始直到20世纪,犹太教都把两个男人间的性行为是一种罪恶。正统犹太教传统上谴责同性恋,但是两个女性间的性行为则没有受到这么强烈的反对。另一方面,即使是那些攻击同性恋的人士也会对特定的性行为进行攻击,特别是肛交,而不只是把同性恋作为一种嗜好或倾向。最近,犹太教开始接受甚至欢迎笃信犹太教的人士的情况使得人们尝试重新调查禁令。虽然这并不是受到普遍接受的,但是在越来越多犹太教信徒被接受的情况来看,这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进程。 (4)与基督教相比,在东方更有群众基础的佛教则对同性恋包容很多。在佛经里,却没有相关的典籍规定婚姻关系必须由一男一女组成。在西方,有很多由同性恋组成的佛教团体。因为以佛教教义的慈悲悯人情怀看待同性恋,认为同性恋只不过是众多情欲的一种,并不异于异性恋。 3、关于艾滋病恐惧 4、家庭内部的同性恋恐惧——。中国人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同性恋人群的不繁衍特征使得其与家庭内部传统冲突显得尤为激烈。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1 个回答
蛋清 - 诗人犹如信使,于世界的永恒之夜半走遍大地。
推荐来自: asayahaku 、我心无忧 、Joey 、archering 、道不远人 、次庄 、女神fans更多 »
维基百科:
《“恐同症”的根源———基于宗教、现代性和文化的阐释》
《试论“恐同症”与中国性别多元化的发展》
(@若风 大大有话说:基督教分教派,虽然一般不会公开支持同性恋,但是有些教派是接纳同性恋而且明确反对对同性恋有任何语言或者行动上的攻击性。也就是说,不支持不反对,可以参加教会活动,但一般不接受他们为正式成员(毕竟圣经明文反对)。而且,你提到的两段经文,基督教(至少新教)是不太采纳的,认为这个规定仅局限于当时的年代。圣经在新约依旧对同性恋持有反对意见。不过,这种反对,并不应该成为人们对同性恋采取过激行为的理由,除非他们同样的标准去对待谎言,嫉妒等我们习以为常的事。严格来说,在圣经里,同性恋的确不被鼓励,但是很明显,有人恶意使用这些经文支持自己的暴行。除非他们都是圣人,从不撒谎,从不嫉妒,从不动淫念,不然他们还是先管好自己比较重要。)
知乎观点大概有:
1、源于无知
2、知(也许不完全)而产生的自我/亲友保护欲(恐被爆/菊,恐同妻/形婚,等等,大约是恐相互伤害?)
3、别找理由,就是歧视
4、曰:“恐”,实:“厌”(也有分析原因说是异性恋“专偶霸权制”导致的,妨碍生殖)
(3/4就和维基的定义有所不同了,在维基中3/4似乎也属于恐同)
等等。感兴趣者的链接:「恐同」等社会现象目前是否普遍,它是如何产生的?
上述个人觉得比较完整,似乎也没有更多的想法来给予大家更多的启发。
所以只好注水的说一些相关的个人观点。
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角度,恐同应该是值得被探讨的现象。但如果从个体来说,恐同或是不恐同,都是普通人而已。独立的人对于一种社会现状/现象有自己的观点,其间是否偏颇,也就不由我等外人念叨了,谁能说自己是完全正确,而不只是政治正确呢。
以上。
Ps:一个好像相关的收藏夹:知乎性取向与性别身份话题优秀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