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一门语言越简单,指代越明确,学习难度降低,相对容易扩大推广范围。
一门语言复杂,指代模糊,容易产生意像,意境。就像古诗,现在很多人还会向往理解古诗的那种美,而去主动学习。但是这会加大学习难度。
长远来看,一门语言应该是越简单,还是应该刻意指代不明确变得越复杂?
举个例子,很多时候,由于情感的复杂性,难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词来表达,而产生一种指代或者口头禅。比如这几年火起来的“膜”,也算一种网络文化,但很难说清具体的意思。这样含糊的语言文化,是语言发展的趋势吗?
已邀请:

木头也很软呐 - 水货

推荐来自: Joey

任何工具类途径手段都是以人类本身的需求要求不断改变,语言作为一个典型代表当然不会是例外。
仅仅以我们熟知的汉语来说。
最初的语言形式无法考证,没有足够的证据和公举完全还原出原始时期的语言形态,但是从语言和文字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来说,我们暂且用文字演变逆推假想一下
最初的文字以象形为主,可能那个时期的语言更类似一种辨识度不高的声音片段,加上肢体美术……旨在传达大方向的信息判断。
后期文字逐渐有了审美意识和通行意识。可能同时期的人类也意识到仅仅依靠简单的声音片段误差大,通行度不高,于是语言会出现声音片段的组合。
到文字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语言同时期也应该有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制度。当然只是个人揣测。发音方式不可知,但应该可以猜测一点,有了限制。对同一性质的事物表达方式会达成共识,也就是大框架应该是已经确定了。
接下来文字简化,并且精确度有了要求,说明语言可能也有了更细化的规定。
到后期越来越多的语言形式,也许可以假想,语言同样出现多元化丰富,不一样的环境下,人们可能会有自己的改造。到后期因为血缘枢纽会出现越来越多越来越固定的分化,当然大方向仍然不会偏离,但会出现个人化的扩大化演变,也就是区域化…………比如一个地区的方言?
慢慢地,人们以主观需求为主导,不断改变文字记录体系,可以推测语言上,人们也开始追求表达为主,以直观表达个人想法为主不断变化。慢慢地过渡到今天的语言方式。
同样地,横向来看,可以发现人类趋近整体化多元化,英语的应用被推广,学习汉语的人也开始多了。这两种语言被提出来是因为具有典型性。前者表现出人们对于历史趋势的必然要求选择的简单精准的追求,后者表现出更多的文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排除人多造成的经济市场前景光明……)久远的历史文化体系形成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对其他地域的人的吸引……
所以你可以发现很可能最后我们的语言作为工具,如果不能很好满足适应我们对交流的需求变化很可能只会剩下言。人们完全可以找到另一种方式取代它成为交流表达的新的载体
或者说,那时候的语言形式上会完全不同于现在的语言。可能只会是一段脑电波的传递等等……
 
 
以上仅为一个高中生的无良揣测,有明显的漏洞勿喷…………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