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一门语言越简单,指代越明确,学习难度降低,相对容易扩大推广范围。
一门语言复杂,指代模糊,容易产生意像,意境。就像古诗,现在很多人还会向往理解古诗的那种美,而去主动学习。但是这会加大学习难度。
长远来看,一门语言应该是越简单,还是应该刻意指代不明确变得越复杂?
举个例子,很多时候,由于情感的复杂性,难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词来表达,而产生一种指代或者口头禅。比如这几年火起来的“膜”,也算一种网络文化,但很难说清具体的意思。这样含糊的语言文化,是语言发展的趋势吗?
已邀请:

LULULUcia

推荐来自: Joey 我心无忧

从古至今,语言的难易并没有很大的改变,而是方向的不同。例如从古体诗词歌赋,变到如今的现代诗,散文。并不因为它是“古”诗,“古”文学就变得更难。
大文豪和不识字者也依旧并存
同时,这也不是一个个人倾向就能影响的。
事实上,大部分事物的发展都是,有用的保留,无用的摒弃。
膜?这个词,是指网络词汇吗?
网络词汇出现分两种
1,伴随新生事物的出现,比如淘宝,这就可以说是一个网络词,一个新生词。
2,一些由于恶搞逗趣产生的词汇,例如蓝瘦香菇

膜到底是个什么?是贴膜吗?还是我跟不上时代?
总之,如果是淘宝,贴膜一类的词语,这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产生的,直到淘宝消失前,淘宝这个词都会普遍存在在生活。等科技发达到没有淘宝的时候,它可能就会只出现在你的历史书或者经济书上。
而贴膜消失了就是消失了,因为太小估计书上没有的。
就像好久前那种论坛版主之类的词汇

而那些蓝瘦什么的,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每个月都在换新,成不了大气候

附加,含糊的语言文化
这是非常常见的,并不只存在网络语言
比较容易找到的例子在方言里,当你想解释为普通话时候却找不到一个词形容。
虽然这个也存在于普通话,但如果你想用英文解释找不到词,一般怪自己没学好。

语言的复杂含糊并不是决定意境的关键
而是运用,怎么样使人代入体会。
放一个学生时代百分百遇到过的诗句做例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
每个词意思都很明确,那为什么有意境呢?
请回忆自己的阅读答案。

文字自身就带走无穷无尽的想象
是最容易影响一个人的。
这种想象即使是错误的,也会被忽略。
具体指代小黄文被吐槽根本不是人能做出的姿势。
啊,这个栗子虽然污但是很靠谱。
你不看吐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看的都是多不靠谱的鬼东西
这就是文字带来的想象呢

另外就是,长远来看
虽然我们的用词会随着生活不停的改变。
比如电话退出换成手机
但是“比如”这种词是不会被舍弃的,既定存在
所以不管你怎么想,生活和文学还是平行并存着走向新世界的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