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电影节需要怎样的改变才能避免难以服众的结果再次出现?

去年的金棕榈颁给《流浪的迪潘》就一片哗然。
今年金棕榈给了场刊评分平平的《我是布莱克》,多兰更是被各大媒体嘲笑为‘戛纳的亲儿子’,保送最佳导演。而口碑非常好的《托尼.厄德曼》、《胡丽叶塔》、《帕森特》颗粒无收 。
是枝裕和的《比海更深》被降格却好过大多数主竞赛的电影,而且主竞赛单元更是出现了《最后的模样》那样0.2分的场刊历史最低分的烂片。
那么,显然戛纳需要有所改变,究竟如何去改呢
已邀请: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