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在网络的爆炸?

从当事人发布微博后,#和颐酒店女生遇袭#这个话题在微博阅读量达到7亿多,而疫苗事件三天才2亿阅读量,那么是否可以猜测此事件是故意推出来用来转移大众注意的?
(并不单指用来转移疫苗事件,也有可能是巴拿马文件事件)
 
已邀请:

马前卒 - 不是知乎马前卒。。。

推荐来自: Nohara

人有一个很大的特型,就是与自身没有关系的事件是不可能关注的。这次事件能引起关注是因为受害人选择的平台和媒体起的标题特别好,吸引人的眼球。我们看看媒体是怎么起新闻标题的《“弯弯”亲口讲述酒店惊魂夜!女生北京入住酒店遭陌生男尾随拖拽》,《女子曝在北京酒店遇袭色狼耍流氓欲将其拖入房间》。这样的标题是不是很有吸引力,你在浏览网页的时候会不会点击进去看一看。如果媒体把标题换成《女子在和颐酒店遭到袭击》这个标题一看就不起眼,吸引读者的兴趣。读者会想和颐酒店是什么鬼,我从来没听说过,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再其次这种新闻看多了,对这个没什么兴趣。
新闻媒体起了引人注目的标题后,成功的吸引了读者观看,随后引起反响。为什么这么激烈?因为这件事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各个媒体开始争相报道,教授女生遇到这种事情如何自救。还有警察的不作为。警察是用来的干嘛的,就是保护人民的!但是我们在报道中看到警察的不作为。你自己设想下,你自己在危险之中呼喊警察救命,警察却冷眼旁观,你会不会感到害怕,你对这个社会还会有信心吗。
在舆论的强烈攻势之下,和颐酒店开始对受害者道歉,携程开始协助调查。河南警方披露女子酒店遇袭案破案细节 副厅长坐镇指挥。实施袭击的男子也被抓获。
而且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另一个问题,事件发生后媒体都是教授在遇到此类情况如何向别人求救,而不是如何自救。这就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缺陷,过度依赖于别人。如果碰到旁观者效应怎么办?
这件事不是为了吸引大众转移事件的。而是这些事件是与自己息息相关,与我们自身相关,所以才会引起如此强大的反应。  地沟油,苏丹红,毒奶粉这些事件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与我们相关,所以关注。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