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预测一下五十年后中国的文化主体是什么?
当前中国社会缺乏文化主体,传统文化(其中也是分很多派别的)、西方自由民主思想、毛左派的社会主义思想等等正在争夺思想阵地,但谁也不能自认是文化主体。当前国家提倡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并没有成为文化主体,信奉者较少。
左中右学界也在寻求价值观的共识,如“牛津共识”请参考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279370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3860?full=y
那么,你认为五十年后,中国社会会形成自己的文化主体吗(社会真正奉行的)?会是怎样的文化呢?
左中右学界也在寻求价值观的共识,如“牛津共识”请参考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279370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3860?full=y
那么,你认为五十年后,中国社会会形成自己的文化主体吗(社会真正奉行的)?会是怎样的文化呢?
5 个回答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Joey 、阿吉nico
现在,可能很多人说,一些主导的意识形态好像并没有真正形成主流,这是当前深化改革的复杂意识形态下的阶段性客观现实。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对官僚体系和行政体系的控制管理日益严格,比如党纪严于国法,公民的道德问题也纳入党员管理细则中了;再比如,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一旦在财产(包括券证)、近亲属投资情况等等上面有漏报的情况,直接否决竞争上岗资格,无论你前面经过了考试、投票、考察多少关,这也将为以后财产公开打下基础。总体方向就是,要推动这个群体做社会表率,如果你受不了,可以选择辞职。这应该是开明化方向,虽然过程肯定会艰难曲折。又比如,大规模大范围的问责制度。
至于50年后,那要看中国改革、崛起、复兴的情况。乐观来看的话,大体上应该是包容性、多元化更强的,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制度。因为经济发达了,改革冲突缓解或者消除了,试错成本就会降低,容错率就会提高,一些避免西式民主弊端的探索可能更大胆,再加上2000后2010后们思想更开放多元,这个过程极有可能大大推进。但应该是比现在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更完善、更现代化,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会参与其中并实现创新。
个人还是想探讨一些真正的文化方面的东西。
——————分割线————
这个问题肯定看法多样吧,是一个很好的“论道”题。纯胡诌开始:
这个问题有三个关键词:50年后、文化、主体。
一、这是一个预测性的问题,有正反两个方面的考虑:
1.乐观判断:一种全球视野的综合性文化。
——总体来说,五十年后,是在中国崛起和复兴过程中,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深度整合;是一种宽弘、深厚、强健的综合性文化体系。从性格上来说,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盛唐文化。
——具体来说,东方传统文化,尤其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文化,与西方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物理学的全面融合、整合,;熔铸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民主观念的自然主义的东方新理学、新心学。
2.悲观判断:奴化的、破碎的文化,或者是,没有自身特色的西方文化变体。
总体来说,就是崛起与复兴失败,可能是被打败,也可能是自废武功,那就只能沦为西方发达国家或者霸权国家的依附,文化必将是自卑的、奴化的、不健全的,甚至是扭曲的。因为我们没有犹太人那样严格传承的宗教体系,难以保证文化的持续性进化。
二、判断的依据有两个:
1.五十年后,中国的人民主体。
毫无疑问,五十年后,是2000后、2010后们主宰这个世界。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将决定五十年后文化的主体和格局。那么,他们会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价值观?这要看第二个依据。
2.五十年后,世界的格局。
即,天下的样子,影响和决定他们的天下观。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政治、经济的状况,会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的文化主体。这是大概率事件,并在事关群体的事物上,概率达到最大。
三、五十年后,世界政治、经济会变成什么状况?这种状况会带来什么样的文化诉求?
以下纯是主观胡诌:
总趋势是,世界深度步入全球化进程(不讨论极端情况),2000后、2010后们,将在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接受世界多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熏陶和锤炼,并在心理上、行为上都有着强烈的文化融合、整合诉求——他们如何与世界对话。
1.世界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文化诉求。
世界市场正在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分工、合作已成趋势和潮流,中国正在深度参与这个进程中。中国的2000后、2010后们,将越来越多地需要接触、融合各种各样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现实会要求、迫使他们去整合——整合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理解和认识自己。
这种状况,极有可能把人们导向“寻求心灵与世界统一”的方向和道路上去。
2.世界民主化进程,所带来的文化诉求。
科学技术,尤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地球越来越小,世界越来越扁平。当年,斯宾格勒否定了欧洲中心论,确立了文化多元的理念。时至今日,“文化多元”已经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情了。这是民主的来源。
但是,民主不会一成不变,它会受人性和现实影响而变异,更是常常被控制。越是民主化程度越深,金钱的力量越是巨大,因为金钱可以控制、驱动人性。美式民主是金钱资本和政治权力平衡的结果,根源上仍是金钱、资本在起决定性作用。这些资本力量可以驱动国会、驱动议员,塑造了华盛顿政治圈。这就是奥巴马的理想和现实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他因美式民主而上台,也因美式民主而举步维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律至上、、言论自由、民权民治,常常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了理论说辞,这就是“民主是最不坏的选择”的由来。
所以,美式民主在中东国家难以推行,那些富得流油的国家利益群体,可以轻易地用金钱解决问题,比如阿拉伯在面临民主革命的威胁时,马上增加民众福利,顺利稳定、分化民心,得以继续保持统治。
随着全球化和民智日开,世界民主化进程应该是不可逆的了。同时,人们也开始在深入总结反思避免民主弊端的路径。这必将引发思想、政治领域的变化甚至变革,并传导至经济、文化领域。这个过程,肯定是反复的、不平坦的、充满波折的,甚至是残酷的。
这个曲曲折折的过程,在现实中难以获得圆满答案,就不可避免会走向“形而上”的路径,继而成为一种对人性的深度追索,成为一种“寻求心灵与世界统一”的文化诉求。
3.生存发展空间争夺战,所带来的文化诉求。
以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为例。
中美之间关于世界秩序的观点是严重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决定美国政策的主要因素是资本家,他们不能允许美元失去世界货币地位——这是掠夺世界财富的基础和主要手段;而中国复兴与崛起,将会挑战美国、美元的“一统天下”的霸权。这是中美之间的战略冲突。
基辛格博士在《论中国》中说:
随后,基辛格又解释了自己的观点:
基辛格博士的观点是现实的、中肯的,就是不知道美国的资本家们能不能认同?还是非要坚持“零和博弈”,认为自己有能力遏制中国并“继续领导世界一百年”?基辛格博士引用了康德《论永久和平》中的一段话,表达了他的担忧,并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的关头”。康德说:
核战争的阴影和压力,或许会迫使人类突破自身洞察力的局限,找到解决战略冲突的路径和方法,而不是现在寻求建立在他人不安全基础上的“单一安全观”。
在寻求这种路径和方法的过程中,现实可能会迫使人们深入思考“心灵与世界如何统一”的问题。
4.意识形态的复杂变化,所带来的文化诉求。
基辛格博士认为,如果陷进了美国版的《克劳备忘录》,或者中国必胜主义的假设中,中美极易陷入不断升级的紧张状态中,双方将强调意识形态分歧,相互交往将更为复杂,中美之间的问题清单将越来越长,一方或另一方迟早会误判形势。
我们都知道,意识形态是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中美两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肯定差别很大。同时,很显然,在国家内部,很多理解和认知也不是统一的。
中国崛起与复兴,是意识形态复杂混乱状况下地位超脱的一面旗帜。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形态控制会比较严。但,民主进程应该是渐进的、修正的,而不会停滞甚至倒退。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个过程不可逆,中国已经深度参与世界市场了,将会保持开放的状态,不可能再逆历史潮流、闭关锁国了。
因此,意识形态的统一化过程,会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这是中国复兴与崛起面临的复杂形势之一。重要的是,如何控制节奏而不至于癫狂?
50年的时间,应该足够长了,足够探索、试验、融合、整合了,足够形成意识形态共识。这种共识,是客观现实推动和造就的,并形成新的政治理论,但同时会在理学、心学上寻求和获得解释——理论依据。
四、为什么是理学、心学?
根据现在的科学发展,我们大概可以武断地判断:科学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思想和心理困惑,并不能一劳永逸地带给人们幸福感。几千年来,不断重复的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除非证明了平行宇宙,除非彻底改变了人们现有的时空观念,才能让人类思想和文化产生革命性变化。但是,先不要奢望50年内实现这个目标。
人类不会原地驻足、盲目等待,而会继续执著求索,在现实政治、经济的转圜徘徊中,在急剧变化、波涛汹涌的世界大潮中,在当代人心理疾病越来越严重的情势下,会转而向世界运行的本原道理上、向人类心灵和灵魂的原理上去寻找答案。如何去寻找?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要整合当代的多元文化,融合当代的前沿科学理论和政治、经济探索来进行佐证。新理学、新心学是最可能的方向——寻求心灵与世界的统一。这种统一,就是整合,这也是每个人终其一生的核心任务——成长、成熟,就是不断整合的结果。
在苦苦寻求、多方探索之后,可能会回到传统文化上来汲取营养、寻找答案。这也是人类心理的潜意识本能。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无数挫折和磨难,多次吸收、融合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学、心学可能不是它的核心和本原意义上的文化内质,但却是最适应社会化、具有实用价值文化的内涵,在现实中会有很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50年后,它应该是更发展的、更进步的、更开放的、更包容的、更世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