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如何看待」类问题?

问题是指哪个网站大家都懂。跟一个朋友聊的时候,他提到如何看待类问题最初主要是运营团队提出并推广的。

这些问题大多是社会热点,某些看起来甚至是钓鱼问题。我一度非常讨厌这种问题,但的确能调动一些人的兴趣,而且经常出现新颖的有价值的好答案。

不知道大家对于这类问题是什么样的态度,希望这种问题出现在这边吗?

谢谢大家!
已邀请:
 把自己之前在知乎的一个回答贴过来。诸君应该都没读过。
 
 
 太阳底下无新事。

「如何评价」和「如何看待」,是一个话题最简单的问题套用格式,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事实上就是希望回答者写命题作文。

所以,被吐槽的根本原因如下。

第一,对于大众来说,这种提问方式相对来说更可以容纳个人化的回答。大部分用户是并不具备系统化讲解本专业知识的能力的,而知乎的赞同机制又决定了想在这个社区获得存在感的唯一方法就是走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比如poem老师至今仍然不为大众所知,也几乎没人发现他最近都不怎么答题了】于是,大部分用户就纷纷选择了最简单的方法:在「评价」「看待」里抖机灵。

本质上和年轻人去参加选秀没什么区别。「我有一个梦想!」

对于大v来说【就别自欺欺人说知乎众生平等没有大v了】,「评价」「看待」问题成为了命题作文的选拔。看见篮球题,张公子何明瀚贺天骏邀请一遍。看见情感题,安雅姐菠菜姐李不要邀请一遍。看见可以写小说的题,大师兄靖哥哥马亲王卡公邀请一遍。久而久之,大v邀请栏里一堆评价看待,自然厌恶透顶。像张公子那样心态奇好,觉得「只答别人邀请我回答的题以尊重邀请者」的毕竟是极少数【但我们也可以遗憾地看到,评论栏中再也看不到公子的身影了】,大多数大v上知乎本来的目的被一堆评价扭曲了,这种完全把思考交给别人的提问方式自然也不受大v待见。

故而,「评价」和「看待」本身没有错,问题在于它的形式代表了如今的多数知乎用户毫无独立思考意图以及热衷于抖机灵出风头的现状,所以成为众矢之的。

那么,你问我支持不支持?

我说支持,我就明确告诉你这一点。

很简单,因为这并不与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的愿景相矛盾。「如何评价」恰恰是一个短平快了解他人想法的平台。「知乎是社交网站」这一点近已成为共识,我们也不能指望一个网站教会大家独立思考,那么,广采众见总是一个启蒙的大好过程。

如果硬要说它的问题,那只是来源于:

当下知乎社区的主要矛盾,是同时共存于社区之中的咖啡馆和菜市场两个层级之间的矛盾。
 

浮生未半 - 暮觉乌巢鸟惊心 晓看花残窗外明 浮生未半心先死 无病呻吟又一天

推荐来自: 李奇 论道管理员

如何看待类问题,就是输出三观的问题,这种问题回答起来没有门槛,提问起来不用脑子,参与的人多,流量大,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三观,彼此一碰撞,必然有火花,这样社区就热闹起来了,知乎官方有这个需要,知乎群众也有这个需要,于是就流行开了。
这样的问题可以提,但是太多太滥必然冲淡专业性,也会造成各种冲突,影响社区氛围。

眺望天下 - 见了便做,做了便吃了,饱了消化食,等着下次再了; 味生于嚼,嚼生于美味,佳肴乐无穷,遇到以后再嚼。

推荐来自: 论道管理员

就问题本身来看,“如何看待”涉及到的,表面是是方法,实际,更为准确的,是提问“看待的结果”。
说到底,还是一种观点。
 
而网友对该类问题的关注,主要是处于对大家对某种问题的客观看法的渴求。
 
互联网,因为虚拟,对网友个人而言,便意味着在发言的过程中,自己的信息得到了某种程度的保护。于是,很多人,在网上发表言论便显得无拘无束,典型的代表,就是键盘侠和“喷子”。在该类人群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很多对真是信息和大众真是看法很在意的人,很多需要事实真相的人,便开始寻找真实的信息。
可以说,该类信息最开始的创造者,大多数都是带有客观求是的目的的。
 
毕竟,在上升到“如何看待”一个理论高度的时候,问题将一个观点抽象的方法化了。处于本分,回答者应当理智的分析。
 
比如说,某问题产生后,问题观分成了两方,分别认为观点A、B正确,并为之争论不休,于是,有人发文,“怎么看待观点A与B的争论”,事实上,发问者的目的,是想获知对于观点产生的来龙去脉,希望了解争论双方的立场,明白争论焦点何在,是希望在客观的第三方的角度,对整体的全局观点进行把握。当然,提出该类问题的,可能也会有参与争论的人物,毕竟,跳出目前焦点,进行重新审视,避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况的有识之士还是大有人在的。
 
然而,现实的世界是,言语刻薄,甚至无视网络道德,借助互联网匿名平台进行发泄的人大有人在。很多人,在发现了他人渴求客观现象的同时,不惜占用一切资源“阵地”,继续进行争吵。而相应的,就是楼主提到的,很多网站为了迎合这种争吵,让某些用户在自己平台争吵以获取点击率、知名度,便不惜分析,炮制该类话题,通常,以貌似客观公正的方法“怎样看待”、“如何理解”的字眼,引发敏感的易产生冲突的话题。
 
说到底,这还是属于对社会群体心理的一种引导式的利用。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